其實客觀地來說,如果沒有李世民,肯定不會有『貞觀之治』,或者會有一個其他的太平盛世,詮釋唐朝的富庶、安寧,也詮釋李建成一直強調的『愛民如子』的政治觀念。
李世民最大的亮點是他在與父親李淵打江山時,連同他的『幕僚機構』一起,開辟了唐朝後世的基業,李世民在唐朝歷史開辟這一領域,可以說是居功至偉。
但是當皇帝,李建成一樣不差,可以說李建成最擅長的就是『守城門』,他的戰功基本都是這麼打下來的,真正在外面開疆拓土的是他的兩個弟弟。
唐初的時候突厥還是很大的隱患,唐朝基業搖搖欲墜,李建成率領的偏師連吃兩場敗仗,後來李世民頂住了突厥的主力,才讓李建成有了一個立戰功的機會。
我們要看玄武門兵變發生的原因,就要看高祖李淵的心思,其實李淵的安排對李世民也不公,他心裡知道太子寬厚仁慈有餘,而狠辣勇猛不足,當一國之君仁愛是對的,但缺乏了狠辣的政治手段那就很危險了,還有最重要的一點,李世民比李建成有『軍威』。
不知道你們有沒有觀察過,現實生活中一些具有領導氣質的人,天生就有『不怒自威』的氣場?李世民有這個,而李建成缺乏這個。
然而李淵的傳統觀念很強,雖然他也欣賞李世民,但他認為必須立嫡長子,在他美妙而缺乏現實的政治理想裡,他決定讓李世民當『看門狗』,為他哥哥李建成守住國門,然而李世民會同意李淵這麼做嗎?
李世民剛登基半個月,突厥就沖到京師,眼看唐朝就要被滅了,李世民幾乎單槍匹馬跟突厥談判,一半恐嚇一半商量,終於嚇退了突厥,這份膽魄和氣場不是什麼人都有的,然而卻是一個開國皇帝應有的氣魄。
當然歷史是勝利者書寫的,在李世民的統治下,那些史官對李建成的描述必然有失公允,李建成不一定就是史書描述的那樣頑劣不勘,但大方向是不會錯的,李建成更適合做一個太平盛世守成的君王,而不是開國之君。
玄武門事變也是天助李世民,李建成倒還罷了,李元吉天生力大無窮,一人敵得過十人,此人不除李世民難以上位,李元吉隻怕尉遲恭,而尉遲恭又屬於李世民。
玄武門事變李元吉遇上尉遲恭,真是上天也讓李世民當皇帝,當尉遲恭一身是血的站在李淵面前,李淵妥協了,承認了李世民的正統地位。
後來李世民表現得一直很重感情,從不殺戮功臣,皇後死了還給立碑文,表現出深情款款的樣子,對朝臣也是十分尊重,從不擅自做決定,十足的『仁愛』之君的形象,然而實際上呢?
玄武門的鮮血還沒淡去,歷史卻忠實記錄著那天在斑駁的城門前發生的事情,李世民是個聰明人,從此後夾著尾巴做人,勵精圖治,將國家治理得很好,惟其如此才能讓人淡忘了他的來路,才能讓後世隻記住他的功績。
所以他隻有比其他皇帝更發奮、更努力、更不要命,豁出命去拼政績,才能為自己謀一個萬代的英明。
一個戰戰兢兢勤政愛民的君王,他身上的壓力也成就了他事業的輝煌,他的愧疚也成就了大唐的未來,如果李建成即位,他就沒有此等壓力,就沒有此等動力,唐朝也隻能是按部就班地運轉下去,絕不會有『貞觀之治』。
玄武門事變為何沒毀掉李世民的形象?
因為他是皇帝。
歷史對皇帝的評價標準是看他治理國家的能力,李世民做到了『內聖而外王』,將國家治理得很好,讓大唐國威遠揚,百姓安居樂業,夜不閉戶路不拾遺,讓唐朝成為中國歷史上最富庶、繁榮、開明的王朝,讓他自己成為歷史上所有皇帝中排名前三佼佼者,所以這些『私德』就沒人去計較了,畢竟他是皇帝,也不是道德模范。
但玄武門之變確實為唐朝埋下巨大的隱患,自從李世民之後,唐朝政權交接從沒和平過,歷代太子不是被廢就是被殺,坐上皇位全靠『政變』,也許是上天對李世民的報應,李家子孫總得經過一番流血,才能由勝出者當皇帝。
王座的血腥味,自李世民死後一直繚繞不絕,想來令人嘆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