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歷史長河,最受歡迎的國號,莫過於『漢』。
除了東西兩漢,還有蜀漢《劉備》、成漢《李壽》、後漢《劉知遠》、南漢《劉䶮》、北漢《劉崇》等十餘個政權;『周』也很受歡迎,如北周《宇文覺》、武周《則天大聖皇帝》等。
另外,當年叱吒風雲的戰國七雄,也幾乎都有後代『苗裔』,如前秦《苻健》、張楚《陳勝》、南燕《慕容德》、漢趙《劉淵》、曹魏《曹丕》、北齊《高洋》。
相比之下,同為大一統王朝的『隋』,卻不怎麼受人待見。
公元581年,楊堅稱帝,立國號為隋,定都大興《今西安》。
這在中國歷史上,可算開了先河:因為以『隋』為國號的朝代,『前無古人,後無來者』,隻有楊堅一人用過。
那麼,楊堅為何要把國號定為『隋』呢?『隋』字又有什麼問題,導致它不被世人看好呢?
上圖_ 楊堅《541年-604年》,即隋文帝
一、隨國與『隨國公』楊堅
隋朝皇室楊氏的基業,始於楊堅之父楊忠。
值得一提的是,除楊氏以外,獨孤伽羅所在的獨孤氏、李世民所在的李氏、長孫無忌所在的長孫氏等家族,皆為關隴貴族中的肱骨力量。
這個奉行『關中本位』政策而輝煌了二百多年的貴族集團,於西魏年間崛起。
楊忠,正是西魏十二大將軍之一。
《註1:西魏曾設八柱國,宇文泰《北周開國皇帝宇文覺之父》權傾朝野、都督中外軍事;元欣乃前朝北魏之苗裔,雖有榮寵卻不掌權;另外六位柱國,則各督兩位大將軍,故西魏有八柱國十二大將軍之說。》
宇文覺建立北周後,楊忠入朝任小宗伯,屢立戰功,獲封柱國大將軍;至公元559年,明帝宇文毓繼位,楊忠已獲封國公之位。
據《周書·楊忠列傳》記載:『武成元年,《忠》進封隨國公,邑萬戶,別食竟陵縣一千戶,收其租賦』
上圖_ 原名為《左氏春秋》,漢代改稱《春秋左氏傳》,簡稱《左傳》
楊忠能進封隨國公,與他當年『盡定漢東之地,寬以禦眾,甚得新附之心』有密切關系。
春秋時期,漢東地區有一強國,名曰隨國。
《左傳·桓公六年》中說:『漢東之國,隨為大』楊忠平定漢東之地,功勛卓著,又深得當地吏民擁戴,故而北周王室幹脆將漢東最大的『隨國故土』賜給楊忠作為封地。
楊忠在世時,楊堅曾出任隨州刺史;楊忠去世後,堅承襲其父國公爵位,仍為隨國公。
見《資治通鑒·陳紀四》:『周隨桓公楊忠卒,子堅襲爵。
堅為開府儀同三司、小宮伯』
由此可見,楊堅在稱帝之前,繼承的爵位明確為『隨』,而非隋朝之『隋』。
按照漢晉之際的禪位流程:先授公爵、後稱藩王、再建立國祚,這幾步走下來,國號是不會變化的。
如曹丕承襲曹操之魏王,後建立魏國;陳霸先一開始為陳公,後稱陳王,最後建立陳朝。
換言之,楊堅建立的政權,應該為隨朝才對。
既然如此,『隨朝』又為何成了隋朝呢?
上圖_ 隋朝疆域
二、楊堅為何要改『隨』為『隋』
據《周書·靜帝紀》記載:『隨國公楊堅進爵為王……隨王楊堅稱尊號……隋氏奉帝為介國公』又據《資治通鑒·陳紀八》記載:『《堅》進爵為王,以安陸等二十郡為隨國,贊拜不名,備九錫之禮』而在《資治通鑒·陳紀九》中,司馬光又改了稱呼:『隋王始受相國、百搖、九錫,建臺置官』
《註2:胡阿祥教授認為,《北史》與《隋書》中作『隋州』『隋國公』失實。
而根據《周書》與《資治通鑒》中從『隨』到『隋』的稱謂變化可知,後二書更為可信。》
楊堅的確以隨國公、隨王之名把持了朝政;但在大權在握後,他又趕在稱帝前,將自己的『隨王』改為了『隋王』。
如此一來,楊堅建立的國家,自然會以 『隋』為國號。
那麼,楊堅為何要改『隨』為『隋』呢?
主流看法認為:楊堅不喜歡這個『隨』字,覺得它很晦氣。
宋人徐曾在《能改齋漫錄》中解釋說:『隋字古無之。
文帝受禪,以魏、周、齊不追寧處,惡之,遂去『走』,單書隋字』元代胡三省為《資治通鑒》作註時,亦持相同看法。
上圖_ 徐、胡二人的看法,可參考上圖
『隨』字之簡化,即為『隨』字。
按照它的字義:本為隨從、順從之意,這也是隨國名稱的由來。
在楊堅看來:北朝歷代,如西魏、北周等政權,皆是短命王朝。
倘若『隨』朝緊跟其後,豈不是也要隨著它們而『短命』?
另外,『隨』字中的『走之底』,即『走』字,也被視為晦氣、不詳。
楊堅既然把道教五劫之一的『開皇』定為自己的年號,就說明他的確很在意這些虛無縹緲的氣運之說。
而『隨』字中的『走』字,難免會令楊堅覺得:它會讓國家的氣運走失。
正因如此,楊堅才會去掉『隨』字中的『走之底』,將其改為『隋』字。
隋朝之前,『隋』字常以『隨』字的簡筆出現,而非正式用法。
但在楊堅手中,它被賦予了新的含義,並成為隆重的國號。
故而在隋朝之前,沒有政權選擇以『隋』作為國號。
可是,在隋朝之後,又為何沒有政權使用『隋』字作為國號呢?
上圖_ 楊廣《569年-618年》,即隋煬帝
三、後人對『隋』字的牽強附會
很多時候,『字』的本義並無問題,但總有一些好事者,喜歡把它牽強附會到某些事件或結局上,從而在潛移默化之間,影響世人對於它的普遍認知。
正如『隋』字,它原本是楊堅為了圖個吉利而使用的,本身並無異意。
但不幸的是,隋朝二世而亡,成了與秦朝一樣的短命王朝;加之隋煬帝的名聲太差以及唐人暗搓搓的貶損,以致於後世不少學者,都對楊堅改的『隋』字冷嘲熱諷。
南唐徐鍇曾在《說文解字系傳》中抨擊道:『隨文帝惡‘隨’字為走,乃去之成‘隋’字。
隋,裂肉也,其不祥大焉。
殊不知隨從‘辵’,‘辵’,安步也。
而妄去之者,豈非不學之故,將亦天奪其明乎』
這種看法,得到了宋代王觀國、王應麟與明代焦斌等一眾學者的『肯定』。
在這些人的推波助瀾下,不少人都以為:隋朝短祚之緣由,也許就是因為楊堅亂改國號而導致的。
上圖_ 隋末農民起義形勢圖
盡管也有人清楚:隋朝之滅亡,與國號根本沒有多少關系,但一些政權的奠基人,仍抱著『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想法,對『隋』字多有忌諱。
反正『吉祥』的國號這麼多,他們又何必再去糾結一個『隋』字呢?
作者:瀛洲海客 校正/編輯:莉莉絲
參考資料:
〔1〕令狐德棻等撰 《周書》
〔2〕司馬光撰,胡三省註 《資治通鑒》
〔3〕胡阿祥 《中國歷代國號與古今名稱研究》[M]
〔4〕葉煒 《隋國號小考》[J]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