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陽童山之戰,秦瓊從宇文化及兵鋒下救了李密和瓦崗軍,徐世勣單雄信哪去了?《網路歷史》

隋唐英雄系列小說中,秦瓊是瓦崗寨、『大魔國』乃至大唐的『天下都招討兵馬大元帥』,這當然是不符合史實的:秦瓊在瓦崗軍是內馬軍四驃騎之一,瓦崗軍失敗,他又被王世充以隋朝皇帝楊侗《原為越王,史稱隋恭帝、皇泰主、皇泰帝》的名義任命為龍驤大將軍,投唐後最高官、爵、勛為左武衛大將軍、翼國公、上柱國。

唐朝最高軍銜為天策上將,那是李世民的專屬稱號,基本相當於大元帥,秦瓊受封十六衛大將軍和上柱國、開國公,已經達到異姓功臣的巔峰了。

小說把秦瓊描寫為『雙料大元帥』也不是沒有歷史依據,秦瓊不僅武藝高強,在萬馬軍中取上將首級如探囊取物,而且指揮能力超強,他曾在最危急時刻挺身而出,救了瓦崗《大魏》之主李密,也挽救了瓦崗軍——要沒有秦瓊的臨危不亂,李密肯定會被宇文化及擒斬,瓦崗軍也會被圍殲。

秦瓊浴血奮戰力挽狂瀾的時候,我們看不見單雄信和徐世勣的影子,也不知道王伯當幹什麼去了。

秦瓊救李密、救瓦崗軍是在唐高祖李淵武德元年,也就是公元608年,這件事在《舊唐書·列傳第十八》、《新唐書·列傳第十四》和《資治通鑒·卷一百八十五·唐紀一》中均有記載。

古文佶屈聱牙看著費勁,咱們還是用現代漢語來講故事。

話說宇文化及幹掉隋煬帝楊廣之後,並沒有馬上稱帝,而是自任大丞相,用蕭皇後的名義任命秦王楊俊之子楊浩為皇帝,並改元『天壽』——這年號看起來就像『夭壽』,所以夭壽的楊浩又被稱為『天壽帝』。

宇文化及並沒有一個號稱天寶大將軍的兒子宇文成都,手下也基本都是戰五渣,各家反王在『哭』過隋煬帝之後,紛紛起兵『勤王』,元文都、皇甫無逸、盧楚、段達、王世充等人也立了一個皇帝與之分庭抗禮,這個皇帝就是史稱皇泰主的越王楊侗。

李密在奪取瓦崗軍領導權後,接受了楊侗的招安,並被任命為太尉、尚書令、魏國公——後來瓦崗軍被稱為大魏軍、西魏軍,也是由此而來。

李密成了隋朝三公,自然尊奉皇帝之命『討逆』。

李密受招安的前一年,剛剛火並了翟讓。

李密擺鴻門宴砍殺翟讓的時候,瓦崗軍宿將徐世勣《字懋功,十七歲就跟著翟讓。

投唐後賜姓李,稱李世勣,為避李世民名諱,又改為李勣,看來賜姓真不是啥好事》被一刀砍在脖子上差點丟命,單雄信俯伏在地才保全了性命。

李密帶著剛經歷過火並動蕩的瓦崗軍去打宇文化及,跟曹操帶著荊州軍打赤壁之戰一樣:『以久疲之卒,禦狐疑之眾,其數雖多,不足畏也』

李密帶著瓦崗軍狐疑之眾,在衛州的黎陽童山腳下與宇文化及的餓兵展開了決戰,以最多的兵力打了一場最沒技術含量的大混戰。

這場仗從自辰時打到酉時,也就是從雞叫開始打到太陽落山,最後居然是瓦崗軍打敗了:『密為流矢所中,墮馬悶絕,左右奔散』

李密被流矢射中,傷勢並不嚴重,但是摔得很重,連嚇帶摔,李密兩眼一翻暈了過去,手下四散奔逃,他的鐵桿粉絲王伯當也被潰兵沖得不見了蹤影,只要宇文化及再來一次沖鋒,就能把李密他為肉泥,瓦崗軍也就可以退出歷史舞臺了。

就在李密命懸一線、瓦崗軍即將被全殲的危難之際,秦瓊出現了。

秦瓊騎著經常喝酒、一躍能跳過兩領黑氈的忽雷駁,揮舞著插在地上幾十人拔不起來的大鐵槍沖殺過來,擊退了宇文化及的又一次沖鋒,救起了喪魂落魄的李密,然後開始收攏潰兵穩住了陣腳。

如果秦瓊隻是救了李密一人性命,那也隻能算一員勇將、悍將,還顯不出將帥之才——真正的名將,能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臨危不懼指揮若定反敗為勝。

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秦瓊完成了:『叔寶復收兵與之力戰,化及乃退』

黎陽童山之戰,保住了李密性命,也保住了瓦崗軍,同時也拉開了宇文化及敗亡的序幕:本想擊敗李密後搶些糧食茍延殘喘,眼看煮熟的鴨子即將到嘴,卻被秦瓊以一己之力翻盤,宇文化及的部將紛紛叛逃,有的還直接向瓦崗軍投降。

前面咱們說過,李密被流矢射中隻是受了輕傷,他其實是摔暈了嚇懵了,秦瓊反敗為勝後,他又來了精神,像沒受傷一樣,接待了從宇文化及那裡叛逃過來的東郡通守王軌、通事舍人許敬宗《隋朝禮部侍郎許善心之子,後投唐,為秦王府十八學士之一,官至右相、光祿大夫、太子少師、同東西臺三品》。

王軌被李密加封為滑州總管,許敬宗也升任元帥府記室,跟魏征『共掌文翰』,至於在危難時刻挽救了瓦崗軍的秦瓊秦叔寶,很不好意思,李密摔糊塗了,根本就不記得當時的事情,一點封贈也沒給。

在別人看來,秦瓊是白忙一場,但秦瓊肯定不會這麼認為:能保全瓦崗兄弟性命,他已經心滿意足,李密給不給官爵,他還真不在乎——他加入瓦崗軍,也不是奔著李密來的,那是裴仁基要加入瓦崗,秦瓊和好兄弟程咬金、羅士信也不能不跟著。

張須陀在大海寺被瓦崗軍圍殲的時候,也是隋軍正六品建節尉秦瓊帶著一幫兄弟突出重圍、收攏殘部撤至虎牢關,回到了河南道討捕大使裴仁基統領的隋軍之中。

秦瓊在瓦崗軍徹底失敗後,又帶著程咬金、牛進達、吳黑闥,從王世充軍陣中從容投唐,那都是後話,可以暫且不提,咱們還有一個問題沒有解決:瓦崗軍失利,李密即將斃命的時候,瓦崗宿將兼高級將領單雄信和徐世勣去了哪裡?

我們細看兩唐書和《資治通鑒》就會發現,這二位都參加了黎陽童山之戰,但是他們可以說是隻出工不出力,絕不會為了救李密而以身犯險,他們早就跟著潰兵跑得連影子都找不見了。

徐世勣和單雄信都非正規軍出身,卻都跟李密有『殺主之仇』,在當時也屬於李密排斥、防范的對象:『單雄信者,曹州人也,翟讓與之友善。

翟讓聚眾為盜,勣往從之,時年十七,《翟讓被殺》徐世勣走出,門者斫之傷頸,單雄信叩頭請命,密釋之……密之將佐始有自疑之心矣』

李密如果真被宇文化及幹掉,對單雄信和徐世勣來說,也未必是一件壞事,有多少瓦崗兄弟被殺,在他們看來也可能是『應該付出的代價』。

單雄信投靠王世充後就一直不肯改弦更張,徐世勣把麾下瓦崗軍以李密的名義獻給唐高祖李淵,贏得極高的贊譽,但是李淵李世民知道,睿智的讀者諸君也知道,這不過是『忠誠秀』而已。

善於表現忠誠的徐世勣投唐後又被竇建德俘虜,然後再一次投降、受封、逃跑,他父親徐蓋被竇建德軟禁,他也顧不上管了。

一將功成萬骨枯,忠誠義氣不值錢。

秦瓊曾以一己之力挽救李密和瓦崗軍,但是在瓦崗軍中的地位卻遠不如徐世勣,更不如上柱國、河東郡公裴仁基和上柱國、絳郡公裴行儼——李密大封裴家父子卻無視秦瓊的赫赫戰功,難怪他難成大器。

秦瓊雖然在瓦崗軍地位不高,但卻是能在關鍵時刻挺身而出,同樣道理,秦瓊在唐朝也不算李世民心腹,但是李世民選門神的時候,卻將他與尉遲敬德並列,可見在很多時候,功勞和賞賜、官爵都未必成正比,秦瓊要是在乎這些虛名,也就不會在玄武門之變後一『病』十二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