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德三年《公元620年》7月,秦王李世民率領七名總管、二十五名將領和十萬大軍進擊洛陽,征討王世充。
8月,洛陽的外圍戰打響了。
連續數月的外圍戰,王世充處處失利挨打,部屬相繼叛投大唐,戰局越來越囧困。
於是,王世充就派人向竇建德求援。
一、竇建德參戰,李世民隨機應變。
就在洛陽指日可破的情況下,應王世充求助的竇建德攻陷了管州、滎陽、陽翟等地後,屯軍虎牢,與王世充遙相呼應。
竇建德善於指揮作戰,能和將士們同甘共苦,深得部下愛戴。
因此,他領導的這支農民起義軍,戰鬥力比較強,曾多次打敗唐軍。
竇建德的到來,使洛陽戰場的局勢變得復雜微妙,莫測難料。
屯軍虎牢的竇建德《劇照》
這時的唐軍,在洛陽戰場上征戰已達九個月。
軍隊疲憊,將士思歸正,已呈『強弩之末,不能穿魯縞』之勢,而竇建德大軍乘勝而來,鬥志昂揚。
這讓腹背受敵、戰鬥力下降的唐軍該如何應對?
面對此種情形,有的將領主張退保新安,避敵鋒銳;有的主張繼續作戰,尋機殲敵。
深思熟慮後,李世民決定:分兵圍困洛陽,暫不出戰;據守成皋,迎戰竇建德。
謀劃已定的李世民《劇照》
李世民之所以采取這種非常戰略,是因為他深知縱虎歸山,將遺患無窮。
若此時放棄洛陽,不但將前功盡棄,更不知何時才能剿除王世充。
二、為了提振士氣,李世民身先士卒。
為了振奮唐軍士氣,武德四年《公元621年》3月26日,李世民率五百名騎兵,親身涉險,到虎牢關東二十餘裡處,偵查竇建德軍營。
一路上,李世民沿途留下李世勣、程知節、秦叔寶等數處伏兵,自己隻率四名騎兵前行。
箭射敵兵的李世民《劇照》
正行走間,突然遇到了竇建德的偵察騎兵。
李世民大呼:『’我秦王也。
’引弓射之,斃其一將』接著,李世民與尉遲敬德一起又殺死幾名敵軍後撤退。
竇建德發現李世民後,立即增派軍隊追擊,結果遭到了唐軍的伏擊。
竇建德軍兵遭到伏擊後,因不知虛實,倉皇退卻。
這一戰,唐軍斬殺三百多名敵軍,從而提振了士氣。
三、不聽勸諫,竇建德失卻良機。
竇建德與李世民相持幾個月來,雖數次對戰,但多以失利告終。
隨之,士氣逐漸低落,已沒有了初到虎牢關時的氣勢洶洶。
為此,竇建德的部下凌敬建議: 攻取懷州河陽,分兵屯守。
然後,穿過太行,進軍上黨,收復河東之地。
凌敬在向竇建德諫言《劇照》
這樣,一則可入無人之境,不會有什麼閃失;二則可以趁機奪占疆土;三則可如『圍魏救趙』,調唐軍救援河東,從而解王世充之圍。
如果按照凌敬的計策行事,竇建德可化被動為主動,獲取有利的戰略形勢,對初建的李唐政權構成嚴重威脅。
可是,竇建德受到王世充及部分部屬的強力幹擾,沒能聽從凌敬的建議。
四、誘敵出戰,生擒竇建德,逼降王世充。
就在竇建德拒絕了凌敬良策的同時,李世民決定以千餘匹戰馬引誘竇建德出戰,竇建德果然中計。
竇建德先奪取了唐軍的戰馬,隨後率軍迎戰唐軍。
竇建德大軍列陣二十餘裡,可謂聲勢浩大。
竇建德的大軍《劇照》
李世民見了,對各位將領說:敵軍列陣久了,定然饑渴,然後就會懈怠。
那時,我們再尋機進攻,定能獲勝。
竇建德的大軍從辰時列陣,到午時也未能與唐軍交鋒。
時間一久,士兵們都饑渴難耐,有的坐下來休息,有的跑來跑去搶水喝。
李世民見敵軍陣勢已亂,便立即命令宇文士及率領三百名精銳騎兵,繞過竇建德大軍,向南進擊。
並吩咐說:敵軍若不動,你率軍速回;若陣勢一動,你就領兵向東沖擊。
宇文士及奉命而去,見敵軍陣勢果然動了,便按照李世民的吩咐,向敵軍沖殺過去。
李世民看到後,一聲令下,唐軍全線出擊。
於是,疲困的竇建德大軍一敗塗地。
此戰,唐軍俘獲敵軍五萬餘人,且生擒了主帥竇建德。
被俘的竇建德《劇照》
竇建德兵敗被擒後,失去外援的王世充,再也難以繼續困守洛陽,終於武德四年《公元621年》5月9日,率領他的文武百官兩千餘人投降了大唐。
結語:
虎牢關之戰是一場關鍵性的戰役,它決定了整個中原的戰局。
虎牢之戰後,李唐政權定鼎中原,進軍江南,逐步統一了全國。
虎牢關之戰,充分體現了李世民的胸懷大局、多謀善變的軍政才能,以及身先士卒、敢打能拼的雄強之勢。
主要參考文獻:《資治通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