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隋朝開始為什麼重視教育?一朝比一朝進步,明清達到頂峰。《網路歷史》

歷朝歷代的強盛與否,除了看它的軍事才能之外,經濟,政治,教育等多方面息息相關。

先秦時代開始,由於是奴隸制社會,很多社會上層人士大多數靠雄厚的家庭背景去支持;秦朝建立後的數百年間,貧苦老百姓想要通過自己的努力讀書當官,基本上希望很渺然。

直到隋朝的建立,科舉制度在歷朝的逐步完善,貧苦出身的孩子也可以咸魚翻身有出人頭地之日。

第一:隋朝的建立,科舉制度開始登場

隋朝以前的南北朝時期就已經出現了為了選拔有用人才,萌生出『舉明經』等科舉制度。

隋朝建立後,隋文帝在開皇七年,正式設立分科考試制度,取代九品中正制,從此選拔官員不分門第好壞;隋煬帝大業二年,設立進士科,科舉制度正式形成。

當時秀才試方略,進士試時務策,明經試經術,形成一套完整的國家分科選才制度。

第二:唐朝的建立,開始逐漸完善

唐高祖李淵建立唐朝後,進一步完善了前面隋朝的一些科舉制度。

常設的科目有秀才,明經,俊士,進士,明法,明字,明算得等。

到了武則天時期,一度設立了武舉。

唐代科舉的應試者主要是兩部分人組成,一種是生徒,另外一種是鄉貢。

生徒就是官方辦的學校;鄉貢就是各地人自學或者民間私塾學成到縣,州應試,經過地方考試合格,再到京城應試。

第三:宋朝的改革,重文輕武貫徹兩宋從始至終

宋代的科舉,大致和唐朝相同,有常科,制科和武舉。

宋代自從宋太祖趙匡胤建國以來,制定的國策便是重文輕武。

相比之下,宋代常設的科目比唐代大大減少,其中進士科仍然受到重視,進士一等大多都是當上宰相級別的大官,因此進士科也叫『宰相科』。

另外宋代的科舉放寬了錄取和作用的范圍,宋代進士分為三等:一等稱進士及第;二等稱進士出身;三等稱同進士出身。

第四:元朝開始科舉制度家道中落

元朝是蒙古人建立起來的封建大一統王朝,唯一一個少數民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

從1234年蒙古滅金開始到1314年元朝開科舉,其中荒廢了長達八十餘年。

元朝人施行的四種人制度,蒙古人色目人為一個等級,漢人南人想要通過自己的努力當官報效國家,難上加難。

這是導致元朝迅速腐化走向滅亡的一個重要原因,沒有漢人統治的基礎,國家江山離心離德,滅亡隻是遲早的事情。

第五:明清時代科舉制得到進一步增強,達到鼎盛

1:朱元璋在位期間,大力發展教育

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大明帝國,一介乞丐出身的他小時候沒有讀過書,再加上前元覆滅的教訓。

痛定思痛的他深知國家興亡很關鍵的一個原因,在於教育。

洪武三年詔開科舉,『規定中外文臣都應該考科舉制方能入官,如若不然不能為官』南京都城設立國子監,民間大量開辦社學,讓貧困孩子都能有學上,不吃沒文化的虧。

2:明清時代科舉大致分為五大板塊,名目繁多苛嚴的龐大體系

明清時代開始,普通人想要通過努力當上朝廷命官,必須要經過五大板塊的選拔。

第一塊叫童試,明清最初級的縣,府兩次考試者,表明已具備的文化知識和寫作能力;第二塊叫院試,它分為歲試和科試兩級。

歲試就是每年的童生入學考試,錄取後被稱為『秀才』。

科試則是對已在學校的秀才進行考試,成績優異者可以參加下一任舉人的考試,太差要面臨處罰或者取消生員資格;第三塊叫鄉試,也叫大比,每三年比一次。

鄉試之榜明清稱為乙榜,鄉試稱為乙科,舉人第一名稱為解元;第四塊叫會試,同樣是三場,內容和鄉試差不多。

明清每科會試錄取進士約兩百人,成績優異的可以到國子監當監生,獲得國家一定俸祿;第五塊就是殿試,試題由內閣大臣草擬數種,最後皇帝拍板。

狀元,榜眼,探花前三名為第一甲,屬於進士及第;第二甲若幹人,算是進士出身;第三家又是若幹人,算是同進士出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