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秦漢時我們能夠壓著遊牧民族打,宋朝時卻屢屢被虐?《網路歷史》

每當我看到宋朝的相關史料時都會覺得惋惜,明明是一個科技突飛猛進,政治相對開明,經濟文化繁榮的帝國,卻因為自身的墮落,最終導致『靖康之難,北宋滅亡』,連徽欽二帝都被金國貶為庶人客死異鄉。

清明上河圖時的美好景象隨著靖康之恥消失

南宋帝國在風雨飄搖中宣告誕生,而隨著漠北草原的蒙古部落崛起,金人剛剛被滅又遇到蒙古入侵。

南宋軍民拼死抵抗了三十幾年,卻也無法逆轉局勢,最後由陸秀夫身背宋末帝趙昺跳海而亡。

這也標志著南宋正式覆滅,宋朝正式成為了一個歷史朝代。

這種結局甚至讓近千年後的國人都覺得窩囊,甚至有偏激的網友還去支持不懷好意的日本人之語,也就是所謂的——『崖山之後無中國』。

每當此時,很多網友開始懷念『深入漠北兩千餘裡,兵鋒逼至狼居胥山』的霍去病,『三十萬大軍北擊匈奴收復河南地』的蒙恬,亦或者『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的耿恭。

這些秦漢時代的大將禦敵於千裡之外,是大壯國威的英雄,也是我們民族的瑰寶。

衛青抗擊匈奴

但繼續想下去,很多人又會想到一個新問題——『為何秦漢時期能夠壓著遊牧民族打,一千多年後的大宋反而大幅退步了呢』?

今天,我就想分享一個自己不成熟的小想法,試著從『科技發展』的角度來為大家解讀一下這個問題。

秦漢時期北方遊牧民族被死死壓制在北方

實際上,遊牧民族騷擾華夏大地,早在商朝就已開始,但受限於北方的自然條件,各個遊牧民族的人數較少,且部落間較為分散,無法形成有效的威脅。

即使是戰國時期各國殺成一片,北方的趙國被坑殺四十萬大軍後,遊牧民族也依然不敢大肆進犯。

但此時的遊牧民族並沒有閑著,一個叫『匈奴』的部落開始崛起,大小部落紛紛投奔,甚至連東邊的東胡和西邊的烏孫也被打服,甘心為之差遣。

而形成勢力的匈奴顯然是飄了,開始謀求南下中原搶奪地盤,但不幸的是恰好碰到了已經統一了中原的秦國。

秦國大將蒙恬奉命率三十萬大軍北擊匈奴,收復河南地,又渡過黃河占據陽山,其後修築萬裡長城,把原燕、趙、秦長城連為一體,把匈奴死死的擋在了長城之外。

蒙恬率三十萬大軍北擊匈奴

秦長城

然而,隨著秦朝的滅亡,漢朝登上歷史舞臺,而劉邦建國稱帝後雖然一直集中精力迅速恢復提高國民經濟使百姓得以生息,但畢竟中原地區剛剛結束戰亂,國力仍需一些時日才能恢復。

於是,匈奴開始趁機侵犯漢朝邊境,有時竟深入到離漢朝都城僅幾百裡的地方。

漢高祖劉邦率部冒進,被匈奴40萬軍隊圍困在白登山七天七夜逃回都城後,開始全力進行休養生息,並采納劉敬的建議與匈奴和親。

雖然冒頓單於屢次違背漢朝與匈奴所訂立盟約,對邊界進行侵擾劫掠活動,但劉邦和此後幾任皇帝都忍住了大舉反擊的沖動。

漢武帝即位後,憑借幾代帝皇積累的底蘊,迅速通過河南之戰、河西之戰和漠北之戰勢如破竹般對匈奴給予致命打擊,打造了『匈奴遠遁,漠北無王庭,長城內外馬牛放縱』的大好局面。

霍去病千裡奔襲

霍去病兩次進攻匈奴路線

秦漢時期的大殺四方,和軍事科技有著密切的關系

漢朝的先抑後揚和秦代蒙恬的大殺四方比雖然有些遜色,但實際上這也是封建時代中原地區對於北方遊牧民族打擊的『巔峰成果』了。

後面的朝代不但再也沒有實現過漠北無王庭的局面,更是被遊牧民族打的改朝換代。

西晉時期,塞外眾多遊牧民族趁西晉國力衰弱之際,陸續建立數個胡人政權,迅速形成與南方漢人政權對峙的時期。

而後,整個中原大地亂了300多年,直到胡漢雜糅的隋唐帝國才獲得喘息之機。

但唐朝盛世也並沒有實現對邊疆地區的長期壓制,除了最強盛的幾十年其餘時間更多的還是妥協,最後還受累於安史之亂全面衰落。

安史之亂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轉折點

到了宋朝,中原大地直接被東北的金人和北方的遊牧民族輪番教訓,先是割地求和,而後更是直接打到神州陸沉改朝換代。

雖然明朝短暫中興了一下,但又被東北的漁獵民族趁機入主中原,直至近現代。

從整個封建時代的歷史進程來看,相信大家的感覺就是中原王朝的戰鬥力越來越不行了。

而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網上討論也很多,被提到最多的就是中原王朝的內耗問題,比如文化精與內鬥不善外戰,又比如農耕文明面對遊牧民族相對被動,再比如郡縣制等架構問題。

這些說法都有一定道理,如果中原文明不內鬥不利己的話,當然遊牧民族不會有可乘之機,但今天我想說的是,大家有可能忽略了一個更為重要的事實,就是『軍事科技的發展』。

歷經兩千年仍然鋒利如初的『越王勾踐劍』

漢代甲胄

個人認為,在秦漢時期和遊牧民族的對抗中我們能夠大殺四方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軍事科技比較先進』,所以才能立於不敗之地,分分鐘北進幾千裡。

而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們的科技並沒有質的突破,反而是遊牧民族在不斷吸收中原文化中將這種科技的差距越拉越小。

在古代,軍事科技的體現最為重要的兩個方面就是『金屬冶煉技術』和『武器制造能力』。

而中原華夏文明早在商朝就擁有了非常成熟的青銅器冶煉技術,到了春秋時期更是將青銅器冶煉技術發展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比如著名的越王勾踐劍,又比如流傳已久幹將莫邪的故事。

而在武器制造方面,相信大家都知道弓弩的厲害,這種高效率的殺人利器直到今日還是管制武器,在諸多影視作品和紀錄片中,也都有著相關的展現。

而早在秦朝時期,華夏文明便掌握了流水化生產弓弩的技術,各類零件都可通用。

一個沒有接觸過弓弩的普通人,只要簡單訓練一下,便可造成有效殺傷。

秦朝具有豐富的弓弩制造和應用經驗

秦代銅錯金弩機

而此時北方的遊牧民族過的是什麼日子呢?

商周時期,他們過的是茹毛飲血的生活,根本沒有成型的社會生產體系。

而春秋戰國時期,雖然趙武靈王曾經學習過北方胡人胡服騎射理念,但從整體組織能力和軍事科技上,北方遊牧民族根本和中原地區不是一個時代。

根據史料記載,先秦時期北方的匈奴沒有成熟的冶鐵技術,根本不懂得如何煉制青銅器。

其軍隊擁有的少部分金屬武器都是和中原交易而來,大部分武器則是木制,連甲胄都隻有有少量用牛羊馬皮鞣制的皮甲,防禦能力幾乎為零。

而反觀中原軍隊士兵,金屬武器則成為了主流,甲胄方面也和匈奴有天壤之別,這種裝備相比匈奴軍隊就是碾壓級的存在。

即使到了漢代,雖然因為中原地區剛剛結束內戰導致國力式微,但軍事科技上的差距還是巨大的,這種巨大的差距,就是我們現在經常聽到的『武器代差』。

上下對比根本不是一個時代

比如公元前200年漢高祖劉邦打擊匈奴時沒有等大軍前來便率部冒進,被匈奴40萬軍隊圍困在白登山七天七夜,但仍然可以和匈奴大軍相持不下,給予對方較大殺傷。

如果不是糧草耗盡,想必劉邦根本不虛匈奴,安心等待大軍來援即可。

這種武器的代差也是有史料支撐的,西漢末年,大將軍陳湯遠征2000多裡,擒斬匈奴郅支單於,具有豐富的對匈奴作戰經驗。

他曾經和同僚說過:『夫胡兵五而當漢兵一,何者?

兵刃樸鈍,弓弩不利。

今聞頗得漢巧,然猶三而當一』

也就是說遊牧民族因為『兵刃樸鈍,弓弩不利』,五個人才能打過一個漢兵,但現在他們『頗得漢巧』吸收了一些漢朝軍事科技,三個人便可以相當於一個漢兵。

僅僅短時間內學習了一些皮毛的遊牧民族就可以有如此大的提升,這恰恰說明了此前武器代差的差距有多大。

軍事科技的巨大差距是陳湯喊出『犯強漢者,雖遠必誅』的底氣

而武器代差的威力,我們在近現代也完全有所體會,沒有代差的戰爭即使強如美國和蘇聯,也要飲恨越南和阿富汗,而有代差的戰爭則讓龐大的伊拉克軍隊瞬間潰不成軍,這是科技和體系的壓制。

正是存在著武器代差,只要給中原地區休養生息的時間,匈奴的問題根本不是問題。

蒙恬北擊匈奴收復河南地 、衛青漠北之戰掃蕩匈奴王庭、班超三十六騎平西域諸國、李陵五千步卒對抗八萬匈奴,都是如此。

而這些成績也是抗擊遊牧民族的巔峰時刻,在此後隻有1388年藍玉率領明軍橫跨戈壁在捕魚兒海擊潰元軍時可以媲美,但這也是趁元朝滅亡最為虛弱之時的『痛打落水狗』,並不是科技的領先所致。

北方遊牧民族是怎樣提升軍事科技的,成果如何?

秦漢軍隊和遊牧民族相比不僅有尖利的武器,還有厚實的盔甲。

在巨大的武器代差下,遊牧民族在秦漢時期雖然不斷覬覦中原土地,但是卻僅能占得一些小便宜,絕大多數時候都是屢屢被暴打,甚至連王庭都保不住。

匈奴王大帳復原

但對於任何中原文明來說,和遊牧民族的戰爭是性價比極低的事情,無論是小型的戰役,還是大到將遊牧民族趕到極北之地的大勝,收益都是『負值』。

歷朝歷代與遊牧民族的戰爭,無論勝負,中原政權獲得的都是沉重負擔而非累累碩果,這也是華夏文明無法突破的桎梏。

而遊牧政權則通過不斷的入侵中原獲得了遠超自己發展水平的資源,這其中就包括軍事科技的應用。

而『學習總是比創造速度快很多』。

只要遊牧民族開始與中原交流,無論是通商還是戰爭,相關的差距是一定會迅速縮小的。

雖然中原文明對於技術的保密十分嚴格,但註定無法永遠保守秘密,通過民間工匠交流、商人走私、被俘將領叛變等,遊牧民族有著太多的方式可以一窺中原文明軍事科技的秘密。

所以,這種秦漢時期對遊牧民族的科技壓制,尤其是軍事科技方面的巨大優勢,在五胡亂華時期就已不是質的區別了。

五胡亂華對中原造成了巨大傷害

中原文明需要分出大量精力來發展經濟,還要將巨大的經濟投入到邊防之中。

相比之下,北方遊牧漁獵民族則經濟壓力極小,他們隻需要不斷地學習中原文明的技術、體制、商貿等即可。

農業生產是什麼?

搶就行了。

唐朝時,遊牧民族通過漢化和融入,實現了巨大的民族進步,各方面實力得到巨大提升,結果就是北方遊牧民族和中原文明的科技差距進一步縮小。

比如唐朝滅亡後,控制燕雲十六州的遼朝就已經脫離了單一的遊牧經濟結構,而是農業、手工業同步發展。

政治上,他們也開始自稱皇帝並建立漢人制度。

北宋在制度和軍事上已經和遼國沒有質的差距

而到了宋朝,中原文明對於北方各種遊牧漁獵民族來說再也不是高不可攀的存在了,即使在經濟文化方面有所優勢,但在制度和軍事科技方面已經基本被拉平。

比如金國就有著強大的幾乎等同於坦克一般存在的『鐵浮屠』,讓大宋苦不堪言。

而橫掃歐亞大陸的蒙古騎兵,也早已不是我們印象中的皮甲騎射,而是有著大批重騎兵、輕甲輕騎兵,熟練使用弓弩甚至大炮的『當代現代化軍隊』。

金國鐵浮屠

歐洲人描述的蒙古騎兵,也是武裝到了牙齒

宋朝甲胄雖然也很強,但和北方的金及蒙古大體是一個水平

此時,只要中原文明出現頹勢,各個派系開始內鬥甚至出現內戰叛亂,遊牧民族便可以大舉南下,坐收漁翁之利。

而沒有了軍事科技優勢的中原文明根本無力抵擋,隻能通過計略拖延一二,但卻無法扭轉局勢。

個人認為,唐朝滅亡是東亞歷史的一個『分水嶺』,自此漢人不再是唯一高不可攀的天朝上國,而是被周邊遊牧民族視為可以趕超的對象。

宋朝的恥辱遭遇也進一步證明了這個道理,華夏政權再也不是被人艷羨崇拜學習的對象。

但慶幸的是,我們燦爛的華夏文明始終領先。

無論是強大的蒙古還是大清女真,各個遊牧民族確實通過學習漢人的科技反超了師傅。

但畢竟敵不過沒文化的悲哀,邊疆遊牧民族的原始特征隨著他們的不斷漢化,不然沒有征服中原大地,反而逐漸被同化,成為漢文化的繼承者。

元代青花雲龍紋罐

清帝雍正書法手抄金剛經

時至今日,雖然華夏文明引入了一些遊牧民族的文化,但匈奴、突厥、鮮卑等純正遊牧民族文化則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慢慢消亡。

因為他們在不斷的聚合和分裂中融合了太多太多不是本民族的東西,這就是弱勢文化民族進步的『代價』。

而隨著封建時代的結束,世界已經走向了新的篇章,即使再燦爛的封建文明也無法阻擋現代化發展的車輪。

我們確實要記住我們從哪裡來,因為這會讓我們知道往哪裡去,但過度懷念那曾經的輝煌,並以此為證瞧不起別的民族和國家,隻會貽笑大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