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兵接連被賊寇所破,宋朝皇室不得不對東南統兵體制進行改善。《網路歷史》

宋廷此次終於吸取了『號令不專』的教訓,狄青受命後不久,仁宗就『詔廣南將佐皆聽青節制』。

並且,宋廷還采納了狄青用騎兵克敵的建議,從鄜延、環慶、涇原路挑選地方禁軍『蕃落、廣銳軍曾經戰鬥者各五千人』,令使臣押赴廣南行營、隨狄青征討儂智高。

除了自中央派遣得力武將出任主帥、自陜西調撥驍勇善戰的『西軍』作為討『蠻』主力以外,宋廷亦從廣西地區著手,開始逐步改善東南統兵體制。

一、皇祐以來東南統兵體制的改善

仁宗隨即『詔狄青詳酌』。

其後,王堯臣的這番建言在狄青支持下順利施行於東南。

概括來講,其具體措置主要包括以下四個方面。

第一,在守城方面,將廣南西路分為以宜、容、邕三州為中心的三個軍事防區。

每個防區內的最高統兵官為安撫都監,安撫都監分別兼任宜、容、邕三州知州,並以之為治所,負責指揮防區內各州統兵官、調度本州及下轄支郡所駐兵馬,互為應援,共同抵禦『蠻人』入寇。

同時令本路轉運使、判官提舉修築諸州城池。

第二,在巡警方面,置廣南西路兵馬鈐轄二員,自桂州率兵輪番更戍邕州,來進一步加強諸『蠻』入寇時往往首當其沖、但又駐兵較少的邕州兵防。

至於廣西左、右江溪峒聚居處和宋交邊界處,仍由各巡檢司、巡檢寨率兵三百定期出巡,並於每處置指使一員,專門負責這些巡檢軍士的日常訓練。

第三,在禁軍更戍方面,首先,令各州『益募澄海、忠敢、雄略』以補足闕額,使這些多是廣南『土人』的地方禁軍與教閱廂軍,分戍地理環境相較惡劣、與諸『蠻』接境的沿邊諸州:邕州屯兵四千,宜州屯兵二千,賓州屯兵一千,貴州屯兵五百。

其次,增加廣南西路、荊湖南路及江南路三處的屯駐、駐泊禁軍,使這些『北兵』與這荊湖、廣西所駐地方禁軍一同更戍邕、宜、賓、貴四州以外的其它廣南州軍。

第四,在制衡與監察方面,首先,當兩制以上的文官出任桂州知州時,許其帶經略安撫使『以統制三路』,從而達到以文馭武、防范各防區統兵武將擁兵自重的效果。

其次,又於宜、容、邕三個防區各置走馬承受公事一員,令其每季例行入京奏事。

素來有『監軍』之稱的走馬承受,一方面可以作為帝王耳目對地方將帥起到監督作用;另一方面,他們有利於將地方軍情更為及時地奏報中央,盡量避免因軍情傳遞遲緩導致中央措置不及時而延誤戰機的情況。

通過這一系列措置,宋廷初步確定了廣西路內部的防區劃分,規定了本路各級統兵機構的具體職能,並大致明確了荊湖、江南、廣南各類禁軍更戍協防廣西諸州的具體兵力、戍期、後勤補給等問題。

這從根本上改善了諸州兵馬各自為戰、兵勢分散而致敗的問題,使得廣南西路以桂州為腹心,以宜、容、邕三州為戰略支點的地方守禦體系漸趨成型。

最後,雖然皇祐四年這次地方兵制上的調整主要針對廣南西路,但它無疑是此後東南地方統兵體制愈趨規范的開端,它在一定程度上為神宗朝『東南十三將』的建置、徽宗朝東南諸路『帥府』的形成提供了參考范式。

二、皇祐以來東南地方禁軍的增置與改善

於是,在戰事結束後,仁宗派遣田瑜、周沆出任廣南東、西體量安撫使以綏撫兩廣百姓,同時,還詔令田、周二人與廣州知州魏瓘、桂州知州餘靖『同議搜補』『雄略』等軍。

除補足東南舊有地方禁軍的闕額以外,宋廷還陸續在東南建置了『教閱忠節』、『有馬雄略』、『威果』這三支新的地方禁軍。

『教閱忠節』、『有馬雄略』、『威果』這三支地方禁軍的總兵數共計六十四指揮,其中有五十七指揮駐營於東南各州軍。

從駐地范圍來看,除『教閱忠節』有七支指揮兵力駐於兩京外,『有馬雄略』及『威果』兩軍均全數駐營於東南諸州。

1.從募置過程來看

『教閱忠節』和『威果』這兩支禁軍番號的建置,顯然是宋廷吸取了『宣毅』禁軍『多而不精』、『久未曾團立教閱』等教訓,對東南諸路禁軍進行進一步優化的結果。

其次,此前『宣毅』招置不足時,負責募兵的地方官吏往往四處追捕逐戶百姓強配為軍,影響所募兵士質量的同時又極易驚擾地方。

基於此,宋廷還賦予了這幾路州軍就地揀選廂軍精銳來填補『威果』等軍闕額的便宜權。

這樣一方面可以防范招置不足時、地方官員粗率招刺百姓充軍的濫竽充數之舉;另一方面,亦可避免禁軍闕額過大導致該番號名存實亡的弊病。

2.從建置目的來看

相比為安置東南地區『弓手』而組建起來的『宣毅』禁軍而言,『教閱忠節』、『威果』、『有馬雄略』這三支禁軍明顯針對性較強,且受到西、北二邊的影響也相對較小。

它們主要是為改善皇祐以前東南諸路禁軍存在的一些問題而組建的,是經過儂智高事變這次大型亂事後,趙宋統治集團越發認識到『東南雖無事,不宜弛備』的結果。

首先,『有馬雄略』禁軍的組建,顯然是受到狄青歸仁鋪一戰『卒用騎兵破賊』的影響。

宋初三朝雖曾在淮南路的壽州建置過『清塞』馬軍與『驍駿』這兩支騎兵,但受東南士卒不擅馬戰、東南地區產馬較少、趙宋統治者對騎兵建設缺乏重視等因素所限,壽州的『清塞』馬軍及『驍駿』兵數極少,且未經多久便被廢止。

直至仁宗皇祐以後,狄青指揮『蕃落』騎兵分左右翼『出賊後交擊』而大破儂智高一事,增加了宋廷對南方用騎的信心,最終促成了廣南東、西路騎兵『有馬雄略』的組建。

不僅如此,『有馬雄略』也並未步入『驍駿』等軍被廢止的後塵,這支番號直至北宋中後期,仍與其它地方禁軍步卒一同活躍在守禦東南的前線。

神宗熙寧十年前交趾寇邊時,『有馬雄略』即在邕州的守城禁軍之列。

其次,『教閱忠節』和『威果』禁軍的組建,主要是為了通過加強東南諸路地方禁軍兵力來減少這一區域的屯駐、駐泊禁軍。

具體來講,如前文所述,為應對儂智高事變,宋廷采納樞密副使王堯臣的建議,在增置『雄略』等東南地方禁軍的同時,亦在『廣西、江南、湖南益以北兵,歲一替』。

而皇祐年間宋廷在東南『添屯北兵』的舉措,實質上隻是一種戰時狀態下的應急措施。

因為在儂智高不斷攻城掠地的局勢下,宋廷很難在倉促間驟然完成地方禁軍的增置,也不能將那些未經教閱未經戰陣的新軍徑直投入平儂戰事中。

而在東南現有禁軍『連為賊所破,氣懾不可用』的情況下,宋廷又需要為守禦兩廣註入新鮮血液以激活士氣。

因此,才有了西北地方禁軍『蕃落』、『廣銳』的出征,才有了『廣西、江南、湖南益以北兵』之舉。

另外,仁宗中後期數次通過添補地方禁軍闕額、建置新的地方禁軍番號的方式來代還東南諸路屯駐、駐泊禁軍的舉措,也再次說明了:『宋仁宗朝之後,宋朝以地方禁軍取代三衙禁軍為建軍的新重點』,地方禁軍取代屯駐、駐泊禁軍成為東南地區的主要守禦力量這一形勢已不可逆轉。

真宗咸平以後那種地方禁軍建置近乎停滯、倒退的現象很難再發生。

總結

隨著『宣毅』禁軍的揀汰整頓,隨著東南地方統兵體制、尤其是廣西統兵體制的改善,隨著兵額固定、有專官教閱訓練的『威果』等地方禁軍的組建,仁宗朝的東南禁軍體制逐步走向系統化和規范化。

經歷了北宋中前期這段較為漫長、循序漸進的軍制演進過程後,到仁宗朝時,東南地方兵備大體上實現了從『南方久不識兵』到『東南稍有備』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