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幾幹年的封建歷史中,宋朝的經濟、文化算是最為發達的一個朝代了。
僅從鑄幣數量就可見一斑,根據史料記載,自宋太祖時期開始, 鑄幣的數目達到了每年500萬的數量,其兩年的鑄幣數就要超過了400年後明初所鑄造的總和。
宋朝不僅經濟領先其他朝代,就連文化也遠超其他朝代。
中國的四大發明有三項在宋朝發明的,唐宋八大家也有六位在宋朝。
然而令人匪夷所思的是,這樣一個政治、 經濟、文化都高度發達的朝代,卻總是處於一直被外敵吊打的局面,飽受鄰近少數民族國家的欺凌。
宋朝名義上統一了中原,卻遠遠沒有完成一個強大國家應該完成的大一統局面。
特別是南宋,僅僅坐擁半壁江山,不思進取,反而茍延殘喘。
那為什麼歷史上最富有的宋朝,為何總是打仗輸給其他國家呢?
追根溯源,有很多原因,最主要的是宋王朝從建國開始就開始實行重文輕武的政策。
宋太祖趙匡胤立國便是因為兵權在握,從而輕而易舉地廢掉了後周小皇帝,陳橋兵變,黃袍加身。
他親身經歷過唐朝藩鎮割據導致滅亡的歷史,又知道自己是如何奪得皇權的,所以一開國就杯酒釋兵權,將軍事力量高度中央化,令文官大抬起頭。
因此宋朝的文治傳統深厚,國家儼然一副書生模樣,如果是在其他時期還好,但是宋朝運氣不好,恰逢強敵環繞的時代。
宋朝旁邊的遼國、西夏、金國先後崛起,但宋朝軍事力量卻越來越差,這幾個國家宋朝是一個都打不過。
周圍的少數民族政權國家對中原虎視眈眈,雖說中國每個朝代難免會受到少數民族的騷擾從秦漢時的匈奴到唐代的突厥,但這些少數民族大多都被中原王朝抵禦在外。
即便遇到再強大的少數民族,中原王朝都能不失時機地進行反擊,特別是唐朝全盛時期,曾一度令周邊各少數民族政權都向其俯首稱臣。
然而,宋朝雖然富裕,武將輩出,可卻偏偏總是被少數民族政權逼得走投無路,割地賠款。
而這些,都源自宋朝重文輕武的思想。
『重文輕武』直接導致了國家最高統治者以及文臣群體的『恐武症』,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核心價值觀念。
再加上宋朝特有的軍事制度『更戍法』,按照『更戍法』的規定將士需常加以易置和調換,如此一來便可以做到『將不知兵,兵不知將』,借以防范士兵和將領之間發生深厚的關系。
這樣確實徹底了消除唐末五代軍事將領以武力稱雄一方,威脅到朝廷的隱患。
但這樣一來也造成了將領們尤其是主將並不熟悉所率領各部隊的特性與戰鬥力,對下屬部隊亦無威嚴可信,勢必影響作戰效果。
宋代最高統治集團對武將高度防范,生怕引起內部政變,文官集團對武將群體的極度鄙薄與蔑視,直接絞殺了王朝的鋒芒,這樣的大宋如何能夠強大?
宋朝在當時可謂超級富國,在那個時代已經與南太平洋、中東、非洲、歐洲等地的50多個國家通商。
《清明上河圖》描繪的繁華景象,千年之後仍讓世人驚嘆不已。
但富並不簡單地等同於強。
精神落後一樣要挨打,這樣一個沒有尚武精神、沒有強大國防作後盾的朝代,即使經濟再強大繁榮,也同樣會喪權辱國。
幽雲十六州是後晉之後包括宋代在內的中原子民心頭的一個痛處。
公元936年,後唐河東節度使石敬瑭反唐自立,向契丹求援。
契丹出兵扶植其建立晉國,遼太宗與石敬瑭約為父子。
石敬瑭自稱兒皇帝。
公元938年,石敬瑭把幽雲十六州之地獻出來,使得遼國的疆域擴展到長城一線。
宋朝的統治者多次想收復,但幾次準備或攻打未果後不得不放棄了。
景德元年的檀淵之盟,宋朝本是勝利,竟然承認契丹占有幽雲十六州的合法性,還每年送銀二十萬兩,絹十萬匹,開創了歲幣的惡例。
卑躬屈膝地稱臣稱侄,雖然換來了短暫的和平,但是卻也造成了宋軍將士的怯戰、怯敵心理。
一支失去自信的軍隊,自然是難以在戰爭當中取勝。
歷朝歷代,沒有武功,哪有文治?
即使經濟再發達,文化再燦爛也會成為一堆瓦礫。
漢唐的文治就是建立在武功的基礎上的。
而宋朝卻顛覆了這個傳統 ,並認為只要重文輕武,就不會導致各地武官造反,殊不知隻有強大的武功,才能有國家的保障。
宋朝錯就錯在,重點隻放在提高文化和經濟建設上,卻不知道軍事力量才是國家的保障,所以才總是被周圍其他國家給打敗。
對於宋朝的教訓,我們一定要引以為戒,強國首先得強自身,一個強大的國家必須有一支強大的隊伍,這樣才能有『犯我華夏,雖遠必誅』的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