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宋徽宗的眾多嬪妃中,鄭氏能坐穩皇後之位,除了美貌,還有其他嬪妃所不及的文學才華。
鄭氏酷愛讀書,尤精詞工,據傳,她不但能與徽宗唱和詞曲,還能寫章表這類嚴肅的文體。
對文人氣質濃鬱的徽宗來說,鄭氏可謂絕佳搭檔。
但真正令徽宗動情的,還是鄭氏對他荒唐行為的支持與理解。
徽宗風流多情,若換別的皇後早已醋意熏天,攪得後宮不寧,鄭氏卻不時投其所好,但凡聽說或看到姿色艷麗的女子,都極力向他舉薦。
而真正令鄭氏賢名遠播,且成為她人生一大亮點的是另一件事。
靖康二年《1127年》,鄭氏和徽宗雙雙做了金國的俘虜。
鄭氏明知性命難保,但不忍父親鄭紳和自己一起遭罪,就鬥膽找到金軍統帥粘罕,求他放過鄭紳。
粘罕不由對她刮目相看,答應了她的請求,派人將鄭紳送回城中。
其實,鄭氏的後位得來不易。
大觀四年《1110年》,鄭氏入主中宮的消息剛傳出,就有部分朝臣反對,理由簡單明了—鄭氏出身不高,統領後宮難以服眾。
鄭氏最終雖得到徽宗的力挺,但出身成了她揮之不去的痛處。
為抬高身份,她決定找個出身高貴的人做親戚,把自己的名字續到對方的家譜裡。
經多方查詢、反復篩選,鄭氏認為禮部員外郎鄭居中很符合標準—雖官職不高,但有進士文憑,還出身於開封的名門世家,便迫切地希望和他連親。
鄭居中當然明白他和皇後同姓純屬巧合,但皇後主動示好,自己又不吃虧,何樂而不為?
於是,鄭居中不費吹灰之力就成了鄭氏的叔伯兄弟,在鄭氏的大力引薦下,他很快晉升至距宰相僅一步之遙的同知樞密院事。
後來,鄭居中與蔡京為謀宰相之位,從暗鬥變成明爭。
鄭居中希望鄭氏多為自己吹吹枕邊風,但鄭氏未能使他如願。
不是鄭氏無私,而是她非常清楚,蔡京經營多年、勢力龐大,而鄭居中不論人脈還是手腕,都和蔡京相去甚遠。
多年後宮生活使鄭氏漸漸悟出一個道理:政治鬥爭就像走鋼絲,一腳踩空,萬劫不復。
權衡利弊後,鄭氏對徽宗說:『臣妾回娘家省親,見居中與父親往來。
坊間傳聞他招權納賄,陛下應加以禁絕,允許禦史彈劾』由於鄭氏落井下石,鄭居中做宰相的美夢完全化作泡影,連同知樞密院事的官職也被降為吟風弄月的觀文殿學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