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這個鎮的美食來自北方,起源於宋朝,朱元璋吃了都叫好。《網路歷史》

面條是世界人民都喜歡的一種食物,中國的面條種類之多,做法之復雜,那就不用說了。

在國外,面條也有很多品種,比如意大利面,日本的烏冬面等等,而現在面條也走向世界,發展出不同的吃法,足見人民對面條這種食品的喜愛。

在中國,最初面條不叫面條,而稱呼餅,因為面條是在湯中煮熟的,所以叫湯餅,或許這就是最早的面條了。

而面條在史書中的記載可以追溯到漢朝,漢朝劉熙《釋名·釋飲食》中有索餅的記載,而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中記有『水引餅』,是一種大概一尺長的面食,薄如『韭葉』,用水煮熟吃,這有點現在寬面條的意思。

唐朝時候跟世界交流非常多,民族融合,也促進了食物的融合,長安城裡的面食也開始多樣起來,比如《長安十二時辰》就曾展示過。

而到了宋朝,飲食就更加豐富了。

市場上的面條品種達10種之多,豐富多彩,有插肉面、澆頭面等。

面條在宋朝以前,一直都是北方的主流食品,雖然南北也有流動和交流,但是主要的食用范圍還是在北方。

但是隨著南方經濟超過北方,而又有永嘉南渡,北宋南遷等事件,促進了南北人員流動,其實主要是地主、官員等的流動,也間接的促進了食物的交流。

現如今的中國,面條在南北都很風行,幾乎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特色面條,而本文的主題則是與北宋南遷杭州建立南宋有關的一種面條:次塢打面。

圖片來源:央視財經頻道《生財有道》,下同

次塢打面是諸暨次塢鎮的一種特色面條,這種面條據說起源於南宋,跟杭州的片兒川起源雷同,都是北宋皇室南遷帶來了大量的宮廷廚師,有些繼續在皇宮,有的則流落民間。

次塢打面就是北宋宮廷廚師流落到次塢一帶鄉間後,結合次塢當地的食材,加上北方面條而制作出來的,由於味道鮮美,就在次塢民間流傳開來,但是由於用的佐料較多,因此一直在地主階層流傳,而沒有大范圍流傳開來。

而次塢打面逐漸成為特色美食,也就有人用來開店。

時間到了元朝末年,浙江一帶被張士誠占領,在張士誠治理下,人民也隻能勉強度日,朱元璋在劉伯溫等人的輔佐下不斷壯大,等朱元璋在鄱陽湖消滅陳友諒,下一個對手就是張士誠,朱元璋率大軍來到杭州城附近,也就是現在次塢。

朱元璋和張士誠是兩種處境,張士誠人心惶惶,而朱元璋則兵精糧足,等他佈置好兵力,聽徐達和將士匯報完,剛好是是中午,於是帶著將士走出兵營,向小鎮走去。

由於兵荒馬亂,而且這裡又馬上開戰,鎮上的人家和商店都大門緊閉,可見人民對戰爭非常的恐懼,朱元璋早已經吩咐士兵,若攻下杭州,不可濫殺無辜,雖然鎮上沒有人,但是難掩朱元璋好心情,於是他們繼續往前走。

走了一會,朱元璋一行人聽到一陣『啪、啪、啪』的有節奏的敲打聲,仔細尋找發現,是從一家小小的店鋪裡傳出來的,家家戶戶都很安靜,就這家有聲音,大家都很好奇。

朱元璋就拍徐達前去敲門,並報上姓名說明來意,終於店家開門了,呈現在眼前的是面團和一根被磨得發亮的竹棍。

原來這是一家面店,跟北方不同的是,這裡是打面,顧名思義就是用竹棍打出來的,朱元璋來了興致,讓店家做幾碗嘗嘗,如果做得好,加倍封賞。

店家夫婦聽了以後,戰戰兢兢的忙起來了,丈夫繼續打面,妻子則拿出了上好的雪菜,又配上豬肉、豬油以及配料,開始爆炒。

不一會兒香氣就飄出來了,此時丈夫則把打好的面團切成條,下入鍋中,很快熱氣騰騰的打面出爐了。

徐達本來要手下盛出少許讓店家先吃,朱元璋制止了,並夾起面條條開始吃起來,一句話不說,埋頭苦吃,直到最後一口湯喝下去,才連呼好吃,有勁道。

於是店家一碗碗的打面端上來,跟隨朱元璋的都是農民出身,胃口非常大,就連朱元璋也吃了兩碗,大家都贊不絕口。

此時,店家放下心來,而朱元璋則心情更加好了,於是示意部將拿來銀兩,並連連誇贊主人做的面,真是『百吃不厭』,等大捷之日,還要再來。

從此以後,次塢打面的名氣開始傳開來,等到朱元璋做了皇帝,那名氣是更加大,於是無論達官顯貴,還是普通百姓,均紛紛湧來,隻為一嘗那『百吃不厭』的味道。

其實次塢打面就是北方面的勁道配上了南方豐富的食材,這樣才讓一碗打面更加鮮美。

能讓皇帝都叫好的面條那肯定是錯不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