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農報案:我家牛的舌頭被人割了!包拯:你宰了牛,小賊自然自首。《網路歷史》

王軌不端,司寇溺職。

吏偷俗弊,競作淫慝。

我思老農,剪彼蟊賊。

摘伏發奸,即威即德。

集《詰奸》。

——出自《智囊·察智篇》

說《智囊》,解《智囊》,大家好,今天陶陶繼續為大家帶來明代才子馮夢龍所著奇書——《智囊》的講解。

『開封有個包青天,鐵面無私辨忠奸』。

包拯,是宋代名臣,同時也是智慧與公正的象征。

因此,民間出於對他的敬仰,將之稱為包青天。

那麼包青天到底聰明到什麼程度呢?

馮夢龍在智囊中,曾記載了這樣一則故事。

宋仁宗景祐四年,包拯就任今天安徽天長縣知縣。

在四年裡,包拯一直秉公執法,為百姓做了許多好事。

一天,包拯突然碰到一個棘手的案子。

這天,一位老農民敲響鳴冤鼓,說要自己遇到了賊人。

而包拯不敢怠慢,趕緊升堂辦案。

老農民表現,昨天自己正準備喂牛,卻發現自家老黃牛的嘴裡血淋淋的,就是不肯吃東西。

結果打開嘴一看,牛的舌頭居然沒了。

要知道,耕牛可是農民的命根。

在沒有拖拉機的年代,農民隻能依靠老牛的畜力來犁地。

如今牛的舌頭沒了,吃不了草料,也活不了幾日了。

如果牛死了,老農可吃不了兜著走了。

這是為啥呢?

原來自秦代以來,歷代封建政府都著力保護耕牛,而宋朝也不例外。

在宋朝初年,擅自殺害耕牛,甚至可以論死罪。

就算是割掉牛鼻,割掉牛舌,也要判定『減死一等』,一頓脊杖自是免不了,同時還要刺配充軍。

如果牛死了,政府工作人員就會進行家訪,看看農民家的耕牛是否自然死去。

若是自然死去,就可以割皮取肉,拿到集市上賣。

如果這關過不了,飼養者難逃牢獄之災。

有人或許就要問了,在《水滸傳》中,梁山好漢不是動輒吃熟牛肉好幾斤嗎?

他們怎麼沒事。

一方面,武松、林沖等人還未上梁山前,所吃的牛肉應該是合法的,源於自然死亡的耕牛;而另一方面,阮氏三雄等不法分子所吃的牛肉,都是非法宰殺的。

例如在故事開頭,阮氏三雄為了招待軍師吳用,就屠殺了自家的老黃牛。

總之,老農民之所以因牛舌被割而報官,一方面是為了找出真兇,讓其賠償自己的財產。

而另一方面,也是為了自證清白,免得坐牢充軍。

聽了老農的進言,包拯點了點頭。

於是他對老農說:『你就這麼辦吧!你現在就找人把牛殺了,並將牛肉拿到集市上賣。

如果你所言非虛,賊人自然會來自首!』

老農一聽,對包拯的話將信將疑,宰了老牛就能抓住真兇?

這是怎麼想的。

不過老農也別無他法,隻好忍痛殺了自己的耕牛,割了幾十斤肉,第二天便拿到集市上賣。

到了集市,老農的牛肉果然很暢銷,購買者排起了長龍,包牛肉的荷葉都不夠用了。

這時人群似乎閃過一個鬼鬼祟祟的身影。

看著老農正熱火朝天地賣著牛肉,此人露出了陰險的笑容。

於是他頭一扭,直奔官府,敲響了鳴冤鼓。

包拯升堂後,此人跪在地上稟報:『大人,集市內有人私賣牛肉,此人偷偷殺掉了自己耕牛,也不向官府報備,請大人明察』

誰知此人話音剛落,包公拿起驚堂木,往自己案頭重重一拍,怒喝道:『好大的膽子,明明是你偷割了別人家的牛舌,如今卻反而來誣告,你該當何罪!』

此人一聽,嚇得趕緊伏在地上,瑟瑟發抖。

他做夢也沒想到,包公是如何發現他的陰謀的。

原來,此人和老農是鄰居,因為爭奪田地,兩家起了仇怨。

為了陷害老農,此人想出了一個借刀殺人的毒計。

一天夜裡,他偷偷潛入老農的家,用一把利刃割去了其耕牛的舌頭,然後逃之夭夭。

如果耕牛直接死了,老農過不了政府審查;老農宰牛賣肉,自己就可告他『盜殺耕牛之罪』,可謂是進退自如。

然而他萬萬沒想到,自己想到了第二層,包公卻想到了第五層。

因為他留下了一個破綻,那就是割取牛舌。

如果老農真要盜殺耕牛,肯定不會做出割掉牛舌這麼顯眼的事。

因此,包拯料定,肯定有人想要陷害、誣告老農。

如果等耕牛自然死亡,誣告者自然不會再露面,因為自有政府人員上門。

因此,為了讓誣告者露頭,包拯讓老農立即殺掉耕牛賣肉。

而此時,誣告者必然沉不住氣,一定會來報官。

由於包拯直接掌握了犯罪者的犯罪動機,因此才讓賊人自投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