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六十大壽悲嘆老來無後,守寡兒媳突然下跪:您實際還有一兒子。《網路歷史》

『 開封有個包青天,鐵面無私辯忠奸』。

這首歌頌宋代名臣包拯的歌曲,幾乎是家喻戶曉。

作為宋代名臣,包拯為人剛正不阿,不附權貴,鐵面無私,且英明決斷,敢於替百姓申不平。

包拯一生有兩位妻子元配李氏不幸早卒,後來他又續娶繼室董氏,並與董氏生下了長子包繶。

之後,夫婦倆再未生子。

包繶。

到了20多歲時,與崔氏結婚,產下了包拯的長孫包文輔。

然而可惜的是,婚後第二年,包繶就因病去世,讓包拯夫婦承受白發人送黑人的痛苦。

然而禍不單行,僅僅4年後,5歲的包文輔又不幸夭折。

失去了長子長孫,真哭得包拯肝腸寸斷。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包拯這可是絕後了啊。

跟他同樣痛苦的還有兒媳崔氏,沒有丈夫和兒子,她成為包府最孤苦無依之人。

一開始,開明的包拯曾多次建議崔氏改嫁,不要辜負了大好青春,但均遭孝順的崔氏拒絕。

如今包拯夫婦沒了兒子,又有誰能照顧二老呢?

就這樣,崔氏一直守寡了20多年。

這些年,她一直敬事公婆,而包拯也將她視為親生女兒看待。

公元1059年,包拯過60大壽。

但在包拯看來,這個60大壽簡直一點意思也沒有。

60歲的他年老體衰,哪有能力再生後代。

沒有後代,他怎麼和列祖列宗交代啊。

但就在這個時候,崔氏突然跪下,並對包拯說:

『大人,其實您還有個後代!』

原來,崔氏一直鼓動包拯納妾。

然而包拯擔心辜負自己的妻子董氏,因此執意不肯。

後來,崔氏故意暗示董氏的侍妾孫氏接近包拯,安排她近身侍候包拯飲食起居。

孫姓丫環心領神會,不久便懷有身孕。

或許出於出軌的自責,包拯將孫氏打發回了娘家。

而此時,孫氏已經懷有身孕,並將此事告知了崔氏。

崔氏知曉後,便不斷給孫氏寄錢寄物。

等孫氏生產後,崔氏便將其所生的男孩接入自己的房內,親自撫養。

而她並沒有將此事告知包拯夫婦,因為她確實擔心婆婆董氏對此不理解。

而到了包拯60大壽時,崔氏終於鼓起勇氣,將這一喜訊告知了自己的公婆。

誰知董氏不僅不惱,反而樂得合不攏嘴。

包拯當即給孩子取名包綖。

這包綖就是包公唯一生存下來的骨肉。

然而僅僅一年後,包拯便不幸去世。

在靈堂上,宋仁宗親自前往祭奠,而5歲的包綖穿著一身佈衣前來迎接。

宋仁宗見孩子穿著如此樸素,不僅鼻頭一酸,堂堂開封府尹,竟如此簡樸。

於是當他當即決定,賜予包家很多錢帛,並為包綖預定了未來的官職。

不久後,崔氏並領著小叔子包綖,一起扶著包拯的靈柩回到合肥。

聽聞此事後,崔氏的母親呂氏立即趕到廬州,並勸女兒改嫁,她說:

『你快改嫁吧。

我都幫你找好了夫家,快跟我會荊州吧!』

然而崔氏卻斬釘截鐵地說:『如果我要改嫁,也不會等上十年』呂氏一聽急了:『都說夫死守子,現在丈夫兒子都是,你以後靠誰?

』崔氏回答:『如今我婆婆年老,小叔年幼,沒有我支撐門楣,包家就垮了』於是,崔氏勸回了母親,繼續贍養婆婆,撫養小叔。

時任廬州知府的張田聞之深受感動,親自寫了一篇《節婦傳》呈報朝廷。

皇上大為驚異,傳旨封崔氏為壽安縣君。

包綖讀書後,崔氏親自將他的名字改成包綬。

婆婆董氏去世後,崔氏親自為她送終,並找人撰寫墓志銘。

最終,崔氏和包綬相依為命,最終將他撫養長大。

等他長大後,崔氏又親自做主,為包綬找了一個好媳婦。

等一切都辦妥後,崔氏又設法找回包綬的生母,讓母子倆團聚。

對於這個沒有血緣關系的長嫂,包綬一直尊重有加,將之當成母親來看待。

到了62歲時,崔氏不幸病逝。

聽聞此消息,包綬如喪考妣,千裡迢迢從開封回鄉祭奠自己的嫂子。

如今包拯後代枝繁葉茂,而這一切,都必須歸功於含辛茹苦撫養包綬長大的崔氏。

而崔氏的感人事跡,也成為成語『長嫂如母』的由來。

在崔氏的管教下,包綬頗有其父之遺風。

包綬無論擔任什麼職務,都能清苦守節。

包綬任京官時,家雖貧,卻從來沒有借官位飽自己的私囊。

包綬死後,箱囊之內,除了書籍、著述外,再也沒有其他值錢的物品,衣袋裡也隻找出 46 枚銅錢。

甚至有人猜測,包綬的死,極有可能和清貧有關。

直到今天,包公後代仍秉持家訓,一身傲骨,從不為權勢低頭。

正所謂『包公一句話,後世代代窮』,但這種窮,是忠厚傳家的志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