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和文化水平很高的宋朝,為何在軍事方面十分孱弱?《網路歷史》

宋朝是中國歷史上經濟、文化、科技創新高度繁榮的朝代,終宋一朝都沒有嚴重的宦官專權和軍閥割據,內部統治比較穩定,然而如此繁榮的宋朝卻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亡於外族的朝代,原因就是因為宋朝積貧積弱,軍事實力十分孱弱,遼、西夏、金、蒙古都曾先後威脅到宋朝邊境。

可宋朝軍隊也不是一開始就不能打,趙匡胤建國後宋軍也曾南征北戰,先後滅了楚、荊南、後蜀、南漢、南唐、吳越、北漢,統一華夏大部。

可越往後,軍隊就越不堪一擊,這是為何呢?

矯枉過正的經驗教訓

宋朝之前是分裂的五代十國時期,雖然這一時期隻有短短的53年,可正統王朝就換了五個,分別是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加上各地割據的政權,華夏大地上政權交替十分頻繁,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就是『兵驕則逐帥,帥強則叛上』。

軍事政變在五代十國時期是十分平常的,趙匡胤也是依靠軍變才當上皇帝,建立宋朝。

如果趙匡胤不改變『兵驕則逐帥,帥強則叛上』的情況,那麼宋朝可能也會旋即滅亡。

宋朝建國之初,原本與趙匡胤稱兄道弟手握重兵的將軍就成了趙匡胤的心腹大患,為了收回兵權,趙匡胤用了一招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杯酒釋兵權』,讓這些將軍心甘情願放棄兵權。

但這種方法隻能解決一時的問題,難保以後的武將再造反。

於是趙匡胤吸取唐末藩鎮割據的教訓,也為了避免宋朝成為五代之後第六個短命的王朝,開始著手改革軍事制度。

趙匡胤采納了宰相趙普的建議,實行『更戍法』的軍事政策,以禁軍分駐京師與外郡,內外輪換,定期回駐京師。

但是調動的隻有軍隊,將領不隨之調動,如此一來便『兵無常帥,帥無常師』,有效地防止了將領專權,防止將領將朝廷軍隊變成私人軍隊。

可此舉雖然防范了武將,卻也削弱了軍隊戰鬥力。

『崇文抑武』政策與尚武精神的衰弱

趙匡胤改革了軍事制度以後還是不放心,還要制定一條抑制武將的國策,即『興文教,抑武事』。

概括而言有四方面:其一,在朝中重用文臣。

其二,任用文官掌管地方。

其三,注意保護文臣。

其四,尊崇儒學。

其四,重視科舉制度。

在這樣的國策下,越來越多的人棄武從文,漢人身上的尚武精神也逐漸衰弱,宋朝的軍隊戰鬥力進一步下降,開始出現中原王朝軍事實力弱於北方遊牧民族的情況。

消極防禦的對外政策

宋朝本身對外和對內的觀點就不一樣,對外無非是花點錢就能買來和平,對內則要重拳出擊,防止統治顛覆。

宋太宗趙光義曾說『國家若無外憂,必有內患,外憂不過邊事,皆可預防,唯奸邪無狀,若為內患,深可懼也』,可見宋朝統治者認為『內患』遠比『外憂』可怕,便實行『守內虛外』的對外防禦政策。

正是因為宋朝對外打的大多數都是防禦戰,所以勝率才高,畢竟輸一場人家就打到家裡來了。

宋朝對外簽訂的最有名的協議就是『澶淵之盟』,這還是宋朝在打贏了遼國以後主動求和簽訂的,條約規定遼宋約為兄弟之國,宋每年送給遼歲幣銀10萬兩、絹20萬匹。

這種以歲幣換和平的方式終宋一朝都在用,隻不過是對象變了,到了南宋時期宋朝甚至不光送錢了,還向金朝稱臣,完全丟失了漢人正統王朝的尊嚴。

松弛的軍法以及腐敗的軍政

宋朝的軍法十分松弛,宋初大將王全斌、崔彥進和王仁贍滅了後蜀後覺得自己成就了滅國之功,流血流汗之後該享受享受了,於是將軍法拋於腦後,日夜宴飲、不恤軍務,甚至私開後蜀國庫,中飽私囊。

普通士兵無法接觸到後蜀國庫,便在各地劫掠後蜀百姓,擄掠婦女,而宋軍將領卻不加以制止,最終導致後蜀動亂,反叛宋朝。

對此次後蜀反叛負主要責任的王全斌、王仁贍、崔彥進三人經過中書門下的審理,犯下五大罪狀:仗勢搶奪子女玉帛;擅自打開後蜀國庫;隱瞞財貨擅自克扣蜀兵行裝錢;屠殺降軍。

中書門下給出的處理意見是『法當死』。

趙匡胤可能是想要樹立一個仁君的形象,竟然赦免了他們的死刑,僅僅是將他們貶出京城,並退還搶奪的錢財和人口。

有了趙匡胤這個例子,後世的皇帝在處理武將的問題上都難免執法松弛。

要知道軍法如山,不遵守軍法還不會受到嚴厲的處罰,這樣的軍隊戰鬥力可想而知。

兵員素質低

宋朝雖然軍事實力弱,但是軍隊數量卻十分多,這是因為宋朝為了安置因意外事故而失去生計的流民,一直奉行將他們納入軍隊的政策,宋朝『三冗』之一的冗兵現象就是這麼產生的。

兵員素質如此低下,形成不了有效的戰鬥力,加上軍隊將領更換頻繁,將軍與士兵之間沒有牢固的聯系,作戰指揮時無法做到如臂使指。

混亂的軍隊體制形成了混亂的軍隊,在『崇文抑武』的國策下宋朝的軍事實力當然會十分孱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