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歷二十六年《1598年》,趙士禎給皇帝獻上『迅雷銃』,經過改進後可以連發四十彈,算是現代機關槍的原型。
明朝火器史上,沐英、趙士禎、徐光啟,都成就斐然,其中趙士禎影響最大。
趙士禎,浙江樂清人,宋太祖趙匡胤的後裔,對熱兵器頗有研究。
1578年,趙士禎擔任鴻臚寺主簿,八品官職;1596年,趙士禎升任中書舍人,從七品官職,沒啥影響力。
從仕途上看,趙士禎沒啥亮點,但在研究熱兵器上則貢獻很大。
嘉靖年間,浙江是倭寇重點『關照』的對象,倭寇擅於使用火器,尤其是鳥銃,給趙士禎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萬歷年間,中亞、西亞雄主土耳其崛起,橫跨歐亞非三大洲,在熱兵器的使用上很有一套。
朵思麻,土耳其派來明朝進貢的使臣,專門管理火器,趙士禎與他建立起深厚的友誼。
從朵思麻這裡,趙士禎了解到土耳其鳥槍、鳥銃、火繩槍等熱兵器的制作與使用原理。
趙士禎善於學習,掌握了相關的資料,並加以改進、創新。
經過數年的努力,趙士禎相繼研制出了掣電銃、迅雷銃、魯密銃、火箭溜等熱兵器,並在明軍中推廣開來。
掣電銃,具備西洋銃與弗朗機炮的優點,移動方便、射速快,還可以跟明朝的『戰車』搭配使用。
魯密銃,重七八斤,長六七尺,並配有鋼刀,是土耳其火繩槍的改進版本。
敵軍沖殺,可以遠距離射擊;敵軍靠近,則抽出鋼刀,近身格鬥。
火箭溜,威力大、射程遠、命中率高。
再則,火箭溜重量不大,很輕便,在陣地戰中大放異彩。
迅雷銃,就是可以連續發射的火銃,起初連射5發,二次改進增加到18發,三次改進增加到40發,可謂是現代機關槍的原型。
康熙年間,火器專家戴梓在迅雷銃的基礎上,研制出『連珠銃』,效率更高,再配合『子母炮』的使用,清軍在征討噶爾丹時連連獲勝。
趙士禎善於研制火器,並將其制作原理、構造圖案、使用方法等詳盡說明,編寫成《神器譜》、《備邊屯田車銃儀》等著作,印刷給將士傳閱。
明朝末年,寧遠之戰、錦州之戰、松山之戰、大小凌河之戰、山海關之戰、懷慶之戰、揚州之戰、潼關之戰等重要戰役,火器都是起到『定鼎』作用。
無論是明軍、清軍、農民軍,如果沒有熱兵器的幫助,結果也是一敗塗地。
松錦之戰第一階段,明軍以火器突襲,多爾袞連戰連敗,若是明軍騎兵給力,估計就是清朝什麼事情了。
清軍在松錦之戰中逆襲,是皇太極禦駕親征,並攜帶24門『紅衣大炮』,才扭轉了頹勢。
揚州之戰、潼關之戰,清軍都是等『紅衣大炮』到來,才敢進攻。
明清時代,熱兵器無疑是主流,誰能走在前列,就可以在戰鬥中壓倒對手,贏得勝利。
明朝初年,沐英改進火銃,發明『三段擊』戰術,平定西南,擊敗緬甸。
永樂皇帝朱棣,建設專業化的熱兵器部隊,即『神機營』,以火器、火炮為主要作戰武器,配合騎兵、步兵作戰,威震塞北。
趙士禎改進火器,發明掣電銃、迅雷銃、火箭溜、魯密銃等兵器,在明軍中推廣開來,在明朝中後期的軍事作戰中影響巨大。
徐光啟,向意大利人利瑪竇學習,研制多種火器,並提出組建30萬專門使用火器的部隊,一舉平定遼東。
可惜,明朝財力不足,內部相互傾軋,沒能實現。
戴梓發明的『連珠銃』、『子母炮』等熱兵器,在清朝初年無疑具有領先水平,傲視同時期的其他國家。
康熙三征噶爾丹,烏蘭佈通之戰、昭莫多之戰,驗證子母炮威力的強大。
遺憾的是,康熙皇帝並未重用戴梓,其所發明的『連珠銃』也沒有推廣開來。
再則,清朝固守『騎射為本』的祖宗家訓,對熱兵器的研制、推廣並不上心,讓清軍在鴉片戰爭中吃盡苦頭。
趙士禎一生,仕途不順,為了研制火器,散盡家財。
同鄉詩人何白賦詩:『散盡千金空四壁,秋風蕭瑟臥文園』卻功在國家,彪炳千秋,值得敬佩。
參考書目:《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