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因為宋代,可供食用的肉類選擇餘地不大;羊,是那個年代最適合的肉類來源,其次是驢
2、宋代地少人多,牛作為主要生產力,嚴禁屠殺,違者入罪;而且因為養牛需要占用大量土地作為青飼料來源,一般半幹旱地區,一頭牛需要50畝草地。
這在耕地十分緊張的宋代是不可能的。
3、宋代之前,不擅長養豬、烹調豬肉、部分中醫理論錯誤地認為豬肉不補《沒有營養》,甚至認為豬肉有毒。
古代豬一般散養,導致豬的體型瘦小,產肉量少,而且豬肉有濃烈腥膻味。
近現代,采用『圈養』、『閹割』兩種方式,使得豬能迅速催肥,產肉量劇增,豬肉腥膻味消除,豬肉才成為主要肉類來源。
4、羊,適合放養。
而且羊擅長山地攀爬,因此可以利用荒地、山地等不適合耕種的區域飼養,不用占用耕地。
驢,也與羊有類似特點。
而且驢擅長托運物品。
宋代向前線輸送軍糧的時候,就一般用驢來駝運,或者拉車。
到了目的地,驢也就直接變成軍糧的一部分。
5、《宋會要輯稿》中的一則記載也很能說明問題。
北宋熙寧十年《公元1077年》,宮廷禦廚一年使用豬肉4131斤、羊肉43萬多斤,豬肉僅是羊肉的一個零頭。
久居首都開封的蘇軾更是在給弟弟蘇澈的詩中說自己『十年京國厭肥羜』,羜即是小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