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武狀元林飆一番話,破解了宋朝的軍隊為何不強的道理。《網路歷史》

宋朝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富裕朝代,可是經濟的富庶並未帶來武功上的成就,反而在宋朝存在的幾百年中,卻被外朝輪流欺凌。

至於這究竟是怎麼回事?

南宋武官林飆的一席話令人深思。

如果您想知道,就讓小編來為您揭秘: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系本號作者刪除。

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無論是北宋王朝還是南宋王朝,其經濟發展水平都位於當時世界的上遊,任何同時代的文明都無法望其項背。

與此同時,宋朝的文化也燦爛繁榮,在瓷器、茶葉與絲綢的強力輸出中,中華文化也隨之流入中亞、西亞、歐洲等地,深深的影響了世界的發展。

可奇怪的是,在宋朝經濟繁榮的背後,卻一直隱藏著一段尤為屈辱的歷史,無論是遼國、金國還是西夏、蒙元,都曾與宋朝發生過巨大的摩擦,但最終的結果卻都是以宋朝割地賠款而告終。

更可怕的是,在北宋滅亡之時,徽欽二帝竟被金人擄走,滿宮嬪妃公主也淪為奴隸,其慘狀不可言說。

正是因為如此,南宋愛國將領嶽飛才在《滿江紅》中憤懣的吟道『壯士饑餐胡虜肉,將軍渴飲匈奴血』。

北宋滅亡之後,宋高宗趙構在臨安建立臨時政權,史稱『南宋』。

此時,南宋所掌管的區域地帶仍以江浙為主,錢糧賦稅依然充足,富庶程度完全不輸於北宋。

可怕的是,雖然南宋朝廷已經保住了政權,但是北方局勢尚不明朗,蒙古人南下滅金,曾經不可一世的虎狼之師瞬間成為了待宰的羔羊,大金國隨即土崩瓦解,成為了繼遼國之後滅亡的強國。

此後,南宋政權的勁敵瞬間變成了蒙元,而本國的軍事實力卻沒有任何的增長。

為了擺脫目前的窘境,南宋最有活力、最具眼光的帝王宋孝宗趙昚決心改革,強大本國的軍事實力,以此對抗外族的入侵。

公元1180年,他委托丞相王藺頒佈了《補官差註格法》,銳意提高對軍隊武將的待遇。

從國家層面而言,此次改革的確能為原本暮氣沉沉的軍隊註入新鮮血液,更能從根本上提高軍中將官的素質。

然而奇怪的是,《補官差註格法》推行的第二年時,參加武舉考試者卻寥寥無幾,甚至考生座位上都是虛席,這不免令宋孝宗趙昚本人十分疑惑,於是他找來丞相王藺,盤問其中緣由。

面對此種情況,王藺也被弄得一頭霧水,因為在他看來,武官制度的改革十分先進,其本身規定武舉人從軍五年即可成為將校級軍官,六年之後還有機會升遷為巡閱使,這對於武舉人而言,應該是難以拒絕的。

可為什麼武舉人卻『畏軍如虎』呢?

百思不得其解之下,王藺叫來了自己的心腹林飆,詢問其中的原因,卻沒想到,林飆的寥寥數語卻令其如夢初醒。

林飆坦言,其實百姓中能中武舉者甚少,每個人都十分珍惜從軍報效的機會,但軍中的規矩卻令他們望而生畏,即使考生有幸考中武舉,便也不太願意在軍中服役。

原來,南宋軍營的軍規制度異常森嚴,上下等級劃分也十分明確,一旦有人敢觸犯上級軍官的權威,便會遭受到鞭杖刑罰。

武舉人雖是習武之人,卻也頗識文墨,知曉禮義廉恥,當眾受罰會令他們的自尊心受到嚴重的打擊,繼而萌生退卻的想法,如此便會導致武舉考試的考生數量不增反減。

王藺聽罷林飆的話語之後,頓時恍然大悟,而當宋孝宗趙昚明白其中緣由後,也頗感震驚,畢竟身處高位的他每天都過著錦衣玉食的生活,完全不會想到軍中的殘酷與上級對下級的欺凌。

宋孝宗痛定思痛,最終下令,在軍隊中完全廢除打罵士卒的惡習,若是發現上級軍官以嚴酷手段懲罰士卒者,必須嚴懲不貸。

宋孝宗趙昚的改革的確得到了較好的效果,改革之後的軍隊,其面貌煥然一新,參加武舉考試的生源積極性變得空前高漲。

不過可惜的是,一時的改革終究難以改變大局,宋朝數百年的『重文抑武』思想已經深入人心,軍隊的孱弱絕非一朝一夕能夠改變。

更重要的是,在軍隊訓練及調遣的制度上,南宋仍然秉承北宋時期宋太祖趙匡胤定下的規矩,造成了前方戰場『將不知兵,兵不識將』的尬尷局面,南宋軍隊的改革始終隻是汪洋大海中一朵卷起的浪花,無力改變最終的結果。

談到這裡,我們也能夠發現,其實我們在看待歷史問題時,需要參考多種因素,而不是盲人摸象般的進行主觀推敲,唯有如此,才能真正的做到理性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