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華錄中的衙內,是官名還是人名呢?
答案是,最初為官名,後來成了不學無術、作惡多端的官二代形象。
一部經典古偶夢華錄,讓『衙內』一詞開始走入了我們的視野。
前有搞笑擔當的池衙內,後有顧千帆同父異母的蕭衙內,那麼衙內到底是什麼?
衙內,字面意思就是官衙之內,出自《舊唐書·德宗紀上》:己亥,敕左右衛上將軍、大將軍並於衙內宿。
在初期,衙內一般多指官職,並無特別的褒貶含義。
唐末、五代以及宋代初年,各地方割據勢力,出現了藩鎮,並設置掌管禁衙《宮禁防衛》的官員,有衙內都指揮使、衙內都監、衙內都虞侯等親衛官。
其職多由長官的子弟擔任,如五代時李嗣源、郭威等,都曾以其養子任衙內職。
到了宋代,普遍用衙門來稱呼政府機構。
於是政府官員的兒子便有了”衙內”的別稱。
當時,不僅僅朝廷上有『衙內』,各地方藩鎮也有『衙內』。
官職雖說不大,但是經常接觸到領導以及領導的家屬,這就需要親近的人來做才能放心,也就是自己家人擔任。
所以『衙內』多以官宦、貴家子弟任之,世俗相沿,就像『王孫』、『公子』一樣,逐漸演變成官家子弟的代名詞,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官二代』。
元代開始,憑元雜劇一己之力,將衙內所指代的群體開始定型。
這些雜劇基本都以宋代為背景,講的都是欺男霸女的故事。
衙內也基本都是仗勢欺民、官商勾結、專伺搶奪百姓家財和良家婦女,讓百姓既憎恨又畏懼的『紈絝子弟』。
其意是借古諷今,以宋朝衙內影射當時的蒙古官員,包括元代的諸王、勛貴和權臣,充當被諷刺的對象。
歷史上最出名的衙內,便是施耐庵筆下的那個花花太歲『高衙內』,即太尉高俅的幹兒子。
之所以出名,是因為在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滸傳》中,第一個被真正逼上梁山的豹子頭林沖,就是因媳婦太漂亮而遭高衙內陷害。
且逼他上梁山的不是『官』,而是『衙內』。
不過,高衙內畢竟是一個虛構的形象,在真實的宋朝歷史中,士大夫階層很重視子孫的品性,其實並沒有那麼多的『惡』衙內。
隻是由於元雜劇擁有廣泛的大眾影響力,才給我們留下了宋朝衙內惡跡斑斑、好逸惡勞的刻板印象。
所以,衙內在宋代並沒有特殊含義,讓我們一起為它正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