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仁宗不願開戰,大臣也戰和不定故始終未能北伐。《網路歷史》

天福三年《938年》,石敬瑭正式割讓燕雲十六州,終宋一朝都沒有收回。

北宋收復燕雲十六州的嘗試

想當年金戈鐵馬,宋太祖趙匡胤、宋太宗趙光義都致力於收復『燕雲十六州』。

趙匡胤每年都在國家收入之中提出一部分進行累計,作為戰爭費用或者贖回燕雲十六州的費用,稱『封樁庫』。

『太祖別置封樁庫,嘗密謂近臣曰:石晉割幽燕以賂契丹,使一方之人獨陷外境,朕甚憫之。

欲俟斯庫所蓄滿三五十萬,即遣使與契丹約,茍能歸我土地民庶,則當盡此金帛充其贖值。

如曰不可,朕將散滯財,募勇士,俾圖攻取耳』最後的結果大家都知道,趙匡胤連十國都沒全部滅掉就駕崩了。

宋太宗趙光義根本就不想贖回,而是用戰爭手段收復燕雲十六州,他要做的就是超過自己的哥哥趙匡胤的功績。

他發動兩次收復燕雲十六州的戰爭,意圖收回。

開寶九年《976年》,趙光義消滅北漢,而北漢的支持者就是契丹人。

他想一舉收復契丹人占據的燕雲十六州。

高梁河之戰,宋太宗中箭,倉皇而逃,戰爭失敗。

趙光義

雍熙三年《986年》,經過十年的準備,趙光義再次發動收復燕雲十六州的戰爭。

他派遣大將曹彬、潘美、楊業、崔彥進、田重等分三路大軍進攻燕雲十六州,可惜大將多畏懼戰爭,楊業被俘,各路大軍陸續敗退而回。

經過這一戰,北宋企圖占據燕雲十六州的戰爭徹底熄火了。

宋仁宗時期有哪些名臣?

宋仁宗時期確實出了不少的名臣,有范仲淹、韓琦、富弼、歐陽修、蘇軾、司馬光、王安石、包拯等歷史名人,可謂是家喻戶曉。

宋仁宗在乾興元年《1022年》即位,到嘉祐八年《1063年》駕崩,在位時間長達42年之久,我們看一下這些名人們是什麼時候考中進士的。

范仲淹,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中進士;韓琦,天聖五年《1027年》中進士;包拯,天聖五年《1027年》中進士;歐陽修,天聖八年《1030年》中進士;富弼,天聖八年《1030年》制科入仕;司馬光,寶元元年《1038年》中進士;王安石,慶歷二年《1042年》中進士;蘇軾,嘉祐二年《1057年》中進士。

這些人都是宋仁宗時期赫赫有名的名臣。

不過這些名人們可不是一個政治派別,包拯屬於孤臣類型,也沒有真正進入政治核心層。

范仲淹、韓琦、富弼、王安石、歐陽修等人是改革派或者傾向於改革派的名人,司馬光等屬於反對派,蘇軾是調和派。

司馬光

改革派的目的是富國強兵,準備打擊西夏,然後針對遼國;司馬光等為首的是保守派,主張墨守成規,不想改革。

宋仁宗時期北宋的地緣局勢

宋真宗簽訂了《澶淵之盟》,這等同於承認了契丹對燕雲十六州的合法占有,並確定雙方的關系為兄弟之國,每年要給遼國歲幣,雙方始終處於和平狀態,軍事摩擦降低了不少。

契丹也是擔心北宋的強大,於是支持西夏李元昊建國,以對抗北宋,防止北宋強大起來,對遼國再次動手。

西夏的獨立使得北宋方面不敢輕易開戰,如果和遼國開戰,難免出現兩線作戰的情況。

有鑒於此,北宋的主戰派傾向於先打西夏,然後在對付遼國,這一政治戰略總目標是主戰派的主要思路。

戰與不戰的激烈交鋒

宋仁宗還沒有趙匡胤、趙光義的雄才大略,隻是一個守成之君,他的仁政讓很多後世的名人進入朝堂之中。

趙禎

不過北宋時期重文抑武,武將的地位普遍抵於文臣,這種大的政治考量基本貫穿了宋仁宗執政時期。

其實北宋的皇帝們就是擔心武將們可能篡奪宋朝的皇權,面對外敵的情況下,他們遵循的是攘外必先安內,自己政權的穩固是第一位的,然後才是對外征戰。

范仲淹、韓琦、富弼等人深入了解北宋的政治局面,看似平穩的宋仁宗時期早就積弊日深,開始走下坡路了。

慶歷三年《1043年》,西夏李元昊求和,范仲淹、歐陽修等人進入中央政府參與政事,同年,范仲淹獲任參知政事一職,等同於宰相,韓琦、富弼等同時執政。

慶歷四年《1044年》開始了慶歷新政,進行改革。

沒想到的是反對的聲音越來越多,既得利益者都不肯放棄自己的既得利益。

第二年春,范仲淹、韓琦、富弼三人被貶謫,歐陽修替他們說話也被貶謫了。

改革派的目的是富國強兵,先針對西夏,不到一年,改革派主將們就被宋仁宗全部貶謫,可見反對的勢力有多麼大。

這是最有可能讓北宋富強起來,然後用兵西北,進而再收復燕雲十六州的機會,不到一年就熄火了。

宋仁宗看似仁厚,卻沒有雄才大略,一切按照多數派的意見辦事,既得利益者是大多是。

對外戰爭在國家財力上根本就沒有多少積蓄,比趙匡胤、趙光義差遠了,他本人也是不想戰爭的。

戰與不戰的這一次交鋒,以改革派的全面失敗而告終。

王安石

不過慶歷新政雖然沒有完全展開實施,卻為王安石變法奠定了基礎,王安石變法時,首先就把西夏打殘了。

收復燕雲十六州是不是因為北宋戰馬少?

北宋時期的養馬基地較少,西北和正北方的養馬基地大都在西夏和遼國境內,其實不然,北宋也有不少戰馬飼養的地方,看一下如下記載就知道了。

『大名、洺、衛、相州凡七監,多擇善馬為種,牝牡為群,歲遣判官一人巡行點印,二歲已上者歲約八千餘匹,凡京城諸州飼馬兵校一萬六千三十八人,坊監及諸軍馬二十餘萬匹』『齊、淄等州民號多馬,禹城一縣養馬三千,牝馬居三之一。

臣近因巡歷,密視按民馬,雖土產,亦骨格高大,可備馳突之用。

兼齊州第六將騎兵多是東馬,與西馬無異』『中使趙守倫優給價和市在京及諸州民間私馬,於是得十七萬三千五百七十匹』

《臨韋偃牧放圖》

雖然沒有那些著名的養馬基地,但是北方和遼國交界地區、山東地區都有大型的養馬之地,而且民間有不少馬匹,宋太宗時期在民間就征集收購了173579匹戰馬。

通過邊關貿易和進貢也獲得一些馬匹。

北宋時期還嘗試在福建的泉州、福州等地建立馬場,但是南方戰馬大都不太適合作戰,戰馬飼養主要以北方為主。

其實宋仁宗根本就不願意打仗,和平時期太久了,一些既得利益者把自己財產、生命看得很重。

宋仁宗時期到宋神宗時期的各地馬匹交易市場極度萎縮,到了宋神宗熙寧年間,各地馬匹交易市場剩下的寥寥無幾了,隻剩下西北地區還有了。

『熙寧中,罷券馬而專與招市』

作為古代戰爭的主要戰略性物資的戰馬,北宋政府自己都不願意搞了,還提什麼收復燕雲十六州,簡直是癡人說夢。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北宋是自己搞死自己的,不做備戰,亡國是必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