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當丞相時,蘇軾寫詩嘲諷他,3年後蘇軾入獄,王安石亮劍了。《網路歷史》

『唐宋八大家』中的蘇軾和王安石可以稱之為『絕代雙驕』。

二人才華橫溢,都是北宋文壇泰鬥。

『不識廬山真面目,隻緣身在此山中』、『世事一場春夢,人生幾度秋涼』、『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蘇軾這些樸實無華卻又深藏哲理的詩詞,使我們能夠更加從容地看待人生的花開花落,雲卷雲舒。

然而,鮮為人知的是,兩大才子卻上演『文人相輕』,上演『恩怨情仇』。

原因是正直爽朗的蘇軾對『大哥大』王安石頗有成見,認為定是王安石打壓自已,以致於自己在官場上『懷才不遇』。

公元1076年,王安石成了一國之丞相,而39歲蘇軾不想與他同官為官,主動要求調基層鍛煉,被朝廷任命為密州知州。

後來聽到王安石被罷相的消息,他歡欣鼓舞,馬上向上朝廷打了個報告:要求回京任職。

然而,僅僅過了數月,王安石因得到神宗的『諒解』而再次被 和——第二次拜相,這令蘇軾很是憤慨,於是爭專門寫下了首《花影》怒懟: 重重疊疊上瑤臺,幾度呼童掃不開。

剛被太陽收拾去,卻教明月送將來。

這首七言絕句句句一語雙關,借諷花影來諷人——借詠花影來諷刺王安石以及朝中得志的小人。

以當時蘇軾的名氣,這首詩詞很快就天下聞名,流傳甚廣。

然而,王安石聽聞此事後,並沒有直接反擊,而是選擇了沉默是金。

當然,蘇軾成也詩詞敗也詩詞,因為詩詞而遭遇到了人生一大劫難——烏臺詩案。

3年後,也就是公元1079年,蘇軾寫了一篇名為《湖州謝上表》的表文,在文中蘇軾陳述了自己在湖州無多大建樹後,寫下這樣一首話:『陛下知其愚不適時,難以追陪新進;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養小民』。

結果有人斷章取義,對蘇軾的這首詩詞以及以往的所有的詩詞文章進行『挑刺』。

結果是蘇軾和他一起共事過的29位大臣都被抓入獄。

詩案發生後,蘇軾從一個高高在上的士大夫、萬人敬仰的大文豪,變成一個囚犯,對此,再灑脫的蘇軾也無法釋然,他一度痛苦、迷失,甚至自殺。

蘇軾的兒子蘇邁聽聞噩耗,立即赴京去看獄中的父親。

方便照顧獄中的蘇軾。

他們約好,如果朝中有不好的消息傳來,送的飯菜中就加上魚。

一日蘇邁盤纏用盡,隻得去周轉資金,於是他委托親友幫忙送一天飯,但是蘇邁忘記囑咐和父親的約定,偏偏這位親友在飯菜中加了一道熏魚。

蘇軾看到菜飯中有魚,嚇得臉都變青了,看樣子是自己的死期要到了,為此,蘇軾放下手中的飯菜,趕緊拿起筆開始『遺書』——這首絕命七律詩《獄中寄子由》是寫他的弟弟蘇轍的:

『聖主如天萬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

百年未滿先償債,十口無歸更累人。

是處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獨傷神。

與君今世為兄弟,更結來生不了因』

蘇軾在詩中首先是盛贊——高度贊賞宋神宗,稱他是聖主。

然後說擔責——這次牢獄之災是自作自受,不怨他人。

再次是『庇佑』。

他稱情願自我救贖,以抵罪孽,保佑家人平吉祥。

最後是『寄托』——稱下輩子還想和蘇轍做兄弟,以續末了情緣。

蘇軾的絕命詩寫好後,由獄卒梁成帶出,很快送到了宋神宗桌前。

宋神宗看後,感動不已。

正在這時,王安石也來了一封書信。

此時的58歲的王安石雖然兩年前辭去了宰相之職,不再過問朝中政事。

但聽聞『情敵』蘇軾有難後,他非但沒有落井下石,反而專門修書一封給神宗,在書信中他寫道:『安有聖世而殺才士乎?

』。

宋神宗心有戚戚然,很快釋放了蘇軾。

看到這裡,疑問來了,蘇軾處處挑王安石的刺,王安石為何還要救他?

原因很簡單,4個字:文人相惜。

的確,在王安石眼中蘇軾不再是對敵,而是一個值得欣賞的後生,可見當過丞相的王安石確的肚量有多大。

而經此生死劫——宋朝第一起文字獄後,蘇軾看破紅塵,淡泊名利,從此脫胎換骨成為了一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世外高人。

其詩詞作品的意境更上一層樓,誕生更多流傳千古的佳作來。

五年後,蘇軾在回京的路上特地去了一趟金陵,看望了王安石,兩人再見面,是感嘆還是懷念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