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封有個包青天,鐵面無私辨忠奸』
1993年,臺灣華視出了一部236集的電視連續劇,觀眾不但沒有嫌棄電視劇太長,反而看得津津有味。
這部《包青天》,主要講的,就是宋龍圖閣學士包拯做開封府尹期間,鐵面無私、斷案如神的故事。
電視劇雖然有不少虛構和神化的東西,但是作為歷史上寥寥幾位『青天』之一,包拯在斷案方面,確實有獨到之處。
《宋史·包拯傳》中就記載了一個『包拯智斷牛舌案』的故事。
老農喊冤,包拯讓他殺牛賣牛肉
北宋景佑四年《公元1037年》,包拯為父母守孝結束,被朝廷任命為安徽天長縣的知縣。
這一天,天剛麻麻亮,縣衙外的鳴冤鼓就『通通通通』地響了起來。
鳴冤鼓響的這麼急切,肯定是百姓有冤情要訴,包拯顧不得吃飯,趕緊通知衙役升堂問案。
來告狀的是一位年邁的老農,名叫劉全,他一臉悲憤地告訴包拯,自己的牛,被人割了舌頭。
劉全本是一個老老實實的農戶,家裡耕種著幾畝薄田,還養了一頭牛幫他犁地。
這天,劉全像往常一樣,來到牛棚準備帶著牛下地,一開門,卻發現那頭牛奄奄一息地臥在地上。
仔細一看,牛嘴裡都是鮮血,扒開牛嘴,牛的舌頭不知道被哪個黑心的給齊根割斷了!
劉全說著,就將手裡的佈包遞了上去,包裡就是那條給割斷的牛舌。
根據牛舌斷口的形狀來看,牛舌確實是被人用利器割斷的,而且推測時間,應該就在前一天夜裡。
包拯又仔細查問劉全平時跟什麼人不和、家裡有沒有其他的物件丟失,得到了否定的答案後,他沉思了起來。
想了一會後,包拯就眉頭舒展,他告訴劉全:今天回去之後,就把耕牛宰殺了,明天拿到集市上去賣,割牛舌的那個人不出三天,肯定會自投羅網。
劉全聽後大惑不解,他問包拯,朝廷律法規定不得私自宰殺耕牛,他還大搖大擺地把牛肉拿到集市上賣,不是等著讓人告他嗎?
包拯告訴劉全不用害怕,如果有人要告,一切包在自己身上。
聽了包拯的話,劉全留下那條牛舌,半信半疑地回了家。
回到家之後,劉全把包大人的話和妻子一說,夫妻兩個商量了半天,也沒什麼好辦法,決定就按照包大人說的去做。
當天,劉全就在家裡把那頭受傷的耕牛宰殺了,收拾好一切,第二天一大早,就把收拾好的牛肉拿到集市上出售。
宋朝為了保護生產,嚴厲禁止私自宰殺可以勞作的耕牛,即使耕牛正常死亡,農戶也必須在官府報備之後再做處理。
而私自販賣牛肉更是不被允許的,所以即使有了包拯的保證,劉全心裡還是戰戰兢兢的,生怕官府派人鎖拿他。
因為官府的禁令,牛肉在宋代屬於緊俏的商品,劉全的攤子擺開之後,就擁來了一群買牛肉的人,一會功夫,牛肉就賣的差不多了。
時間還沒到正午,劉全就已經賣完所有牛肉回家了,他回家沒一會,包拯就派了衙役過來通知劉全:那個割牛舌的人已經找到了!
引蛇出洞,智捉賊人
聽了衙役的話,劉全不敢相信地瞪大了眼睛,趕緊跟著衙役去了縣衙裡。
到了縣衙大堂,劉全就看到一個畏畏縮縮的人跪在堂下,聽到劉全進來,眼睛滴溜溜地向他這裡瞟了一眼,又趕忙低下頭去。
包拯喝令那人抬起頭來,問劉全認不認識,劉全定睛一看,這不就是村裡那個無賴卞二嘛。
原來包拯讓劉全殺牛去賣,就是為了引出這個割牛舌的賊人。
劉全報案時,包拯根據他說的分析,首先排除了劉全『賊喊捉賊』的嫌疑。
劉全一家靠耕種為生,劉全家的牛正剛剛成年,正是能幫他幹活的時候,劉全不會為了賣牛肉掙錢,把自家生計斷送。
而偷割牛舌的人,從他的行為來看,顯然是和劉全有嫌隙,割了牛舌之後,耕牛極有可能會因為失血過多而死。
即使劉全及時為耕牛處理傷口,沒有舌頭的牛也沒辦法進食,最後還是活不了。
包拯根據這個推斷,割牛舌的人,應該是想誣告劉全一個私自宰殺耕牛的罪名,他也一定會在暗處觀察劉全的動靜。
於是包拯就順勢讓劉全大張旗鼓地殺牛賣肉,果然讓這個卞二從暗處跳出來,來到縣衙狀告劉全殺牛。
卞二狀告劉全之後,包拯就問他:你把人家牛舌頭割了,這會又告人家私自宰殺耕牛,你安的什麼心?
說著,包拯就讓衙役把牛舌頭呈上來給卞二看,讓原本想告刁狀的卞二一下子慌了神,兩邊的衙役威壓聲一起,卞二就抖成了篩糠,一五一十地交代了自己的罪行。
至於卞二為什麼殘害劉全家的牛,不過是因為鄰裡間一些不經意的摩擦,劉全原本與人為善,做夢也沒想到卞二竟因為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對他起了歹意。
至此案件告破,卞二得到了應有的懲罰,劉全也得到了一些賠償,另買了一頭健壯的耕牛回家。
一百年之後,北宋的法學家鄭克編纂了一部《折獄龜鑒》,其中就收錄了這起案件。
書中,鄭克稱贊包拯揣摩了犯罪者的作案動機,利用一招『引蛇出洞』,就讓犯罪者自投羅網,僅僅一天功夫就破了此案。
從這則故事裡,也足見包拯斷案的智慧,但是包拯之所以被百姓稱為『包青天』,可不單單是因為他善於斷案。
參與皇帝『家務事』
作為清官的代名詞,百姓們更稱道的,是『包青天』那種不畏強權,為民做主的氣概。
傳統演義給包拯安插了許多諸如『鍘美案』、『貍貓換太子』之類的案子,這些基本都是屬於演義虛構的成分。
但是歷史上,包拯確實審理過一起『真假皇子』的案件。
宋皇佑二年《公元1050年》,有一個叫『冷青』的人,自稱是宋仁宗的兒子。
這個冷青告訴當時開封府知府錢明逸,自己的母親曾是宮女,出宮的時候已經懷孕,後來嫁給了一個叫冷緒的大夫,沒有足月就生下了自己。
為了證明自己的身份,冷青還拿出了一個龍鳳刺繡抱肚作為證據,並在開封府大堂上呵斥錢明逸,儼然一副皇子的派頭。
錢明逸去問宋仁宗,宋仁宗自己也拿不準事情的真偽,就想模糊處理,讓開封府自己查明真相。
這種事情錢明逸也沒有辦法,隻好先把冷青關了起來,通過觀察,錢明逸發現這個冷青說話顛三倒四,於是就幹脆把他當成了一個瘋子,認為他是胡言亂語,把冷青發配到了河南汝州。
事情到這裡本該結束,可是朝堂上卻因此生出了不少議論,開封府的推官《府衙裡審判案件的官員》韓繹越級上奏,認為錢明逸的處置失當。
韓繹認為,為了避免關於冷青的謠言進一步蔓延,應該把冷青遠遠地發配到江南一代。
這下宋仁宗想模糊處理也不行了,就把案件交給了包拯和翰林趙槩《音『蓋』》去辦。
包拯審訊了冷青之後,又親自到涉案的地方去查訪,經過幾個月的仔細調查,終於得到了事實真相。
原來冷青的母親,確實是從宮裡放出來的宮女,這個宮女也確實得到過龍鳳刺繡抱肚的賞賜。
這個宮女出宮嫁人之後,先生下的是個女兒,然後才有了冷青,這個冷青長大之後不務正業,整天在街上遊蕩。
冷青聽說宋仁宗一直沒有子嗣的事情後,想起家裡的那個龍鳳刺繡抱肚,就開始靠著這個在街巷裡招搖撞騙。
後來冷青流落到潭州《今湖南長沙》之後,遇到了一個叫高繼安的道士,高道士雖然知道冷青是個騙子,但也想試試運氣,就帶著冷青來到開封府。
冷青被抓進開封府後,高繼安又指使冷青裝瘋賣傻,試圖逃脫罪責,這才誤導了錢明逸。
包拯將事情查清楚之後,就立即向宋仁宗上奏,建議宋仁宗立即將冷青和高繼安斬首示眾。
宋仁宗接到包拯的奏章之後,遲遲沒有做出決定,於是包拯又再次上奏陳說利害,要求將這兩個騙子斬首以正視聽,終於讓宋仁宗下定決心殺了兩個騙子,迅速平息了這次事態。
這次參與皇帝『家務事』,顯示了包拯『能吏』的本色,讓他在當時和後世都贏得了許多美譽。
宋仁宗就曾經當面誇過他風骨峻明,對皇帝的進諫有『藥石之忠』,在朝堂又能『一屏奸邪之氣』。
不畏強權,犯言直諫
而《包青天》電視劇裡的一系列案件中,都是在包拯做開封府尹期間發生的,這個也基本符合史實。
包拯掌管開封府隻有短短的一年多時間,但這也是讓他收獲後世最多贊譽的時候。
當時宮中有權貴多占土地,在開封的惠民河上修建水榭樓臺,讓下遊堰塞不通,夏春季節城內經常產生內澇。
包拯了解到事情原委之後,依據原始憑證,將那些權貴侵占土地修建的水榭樓臺盡數毀掉,嚇得權貴們非常收斂自己。
為了讓百姓投告有門,包拯還大開開封府正門,讓百姓凡有冤情的,都可以直接進去見官。
就是因為他這種能為百姓做主的行為,才讓後世留下了『開封有個包青天』的美談。
嘉佑三年6月《公元1058年》,包拯就因為才幹突出,被升為右諫議大夫,權任禦史中丞,成為諫官的包拯常常犯顏直諫,絲毫不顧及宋仁宗的態度。
宋仁宗有位寵妃張貴妃,一直想為自己的父親張堯佐求一個『宣慰使』的官職,送宋仁宗出宮門時,還拉著他的衣袖囑咐。
宋仁宗被張貴妃催的無奈,隻好答應了她,包拯了解了張堯佐的品性之後,認為他不能勝任宣慰使,就向宋仁宗進諫,讓他收回旨意。
為了勸諫宋仁宗,包拯越說越激動,不知不覺間走到了宋仁宗面前,唾沫星子濺了宋仁宗一臉。
看到包拯這麼堅決,宋仁宗隻能打消念頭。
這邊張貴妃還派了宮人來問,宋仁宗擦掉臉上的唾沫星子,氣憤地讓宮人傳話給張貴妃:為了你的父親,包拯的唾沫星子噴了我一臉,你就知道要宣慰使、宣慰使,忘了包拯是禦史中丞嗎?
包拯做禦史中丞的時候,充分發揮他的監察職責,前後有好幾名官員,因為不守規矩被他彈劾丟官。
也正是因為包拯的監管,幫助宋仁宗維持了朝堂的理智清明,也讓宋仁宗對他眷顧有加,嘉佑七年《公元1062年》包拯去世的時候,宋仁宗親自吊唁,並輟朝一天以示哀悼。
結語:
歷史上真實的『包青天』,實際上是一位有諸多優點,稱得上『青天』之名的清官。
他被神化為『包青天』,始於宋元之際的公案話本。
南宋末年出現的一些有關斷案的話本小說裡,經常將包拯作為判官,安排在最後出場,這些話本裡也開始賦予包拯一些神化色彩。
到了元代吏治黑暗,處於社會底層的百姓渴望『青天』出現,於是包公斷案的故事,就隨著元代雜劇的傳播流傳開來。
從那之後,包拯就成了最負盛名的『清官』,他的形象,也逐漸被神化,包拯本人也被賦予了一系列超自然的能力。
這些元雜劇,也是包拯從正史裡『廉吏』、『能臣』,向演義裡『包青天』轉化的關鍵時刻。
明清時期是說唱文學小說繁榮的時代,在很多民間藝人的演繹下,包拯從出生開始,就被賦予了神化色彩。
但是百姓對他的美化和神化,也都是基於包拯為官期間,能夠不畏強權、為民做主的行為,而且他的謚號『孝肅』,也是朝廷對他廉潔、剛肅的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