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康之恥後,嶽飛脫穎而出,成為一代抗金名將,被人們列為南宋中興四將之首。
嶽飛素以精忠報國著稱,智勇雙全,治軍賞罰分明,紀律嚴整,他體恤部屬,能以身作則,是南宋傑出的軍事家和戰略家,在他的帶領下,南宋快速扭轉了不利的局面,讓金軍發出了『撼山易,撼嶽家軍難』的感嘆!
嶽飛文采卓越,其代表詞作《滿江紅·怒發沖冠》更是成為了千古傳誦的愛國名篇,影響頗深。
當嶽家軍節節勝利,飲馬黃河,準備乘勝北伐,直搗黃龍之即,卻被一意求和的宋高宗趙構的12道金牌召回。
在宋金議和過程中,嶽飛遭受秦檜、張俊等人誣陷入獄,最終以『莫須有』的罪名被殘害於風波亭,時年三十九歲。
嶽飛之死,令人惋惜,直到宋高宗趙構讓位於太祖一脈,在宋孝宗繼位後,終對嶽飛平反昭雪,改葬於西湖畔棲霞嶺,追謚武穆,後又追謚忠武,封鄂王。
在人們傳統的認知中,嶽飛是被有『奸細』嫌疑的奸臣秦檜所害而死,而張俊、王氏、萬俟卨則是同黨和幫兇。
而近些年來,關於嶽飛被殺的真實原因在學術界引發討論,牽扯出來的是三個關鍵人物,宋高宗趙構,宰相秦檜,以及官居樞密副使的嶽飛,主要聚焦於以下幾個問題。
第一、奸相秦檜為什麼要誣陷並害死嶽飛?
秦檜與嶽飛是宋高宗時期的文武重臣,秦檜揣摩聖意,屬於議和派,嶽飛是主戰派。
二人同殿為臣,如果因為政見不合,秦檜就一定要誣陷和害死嶽飛嗎?
或者說秦檜和嶽飛有深仇大恨嗎?
答案顯然是否定的,那麼隻有一個因素,秦檜必然是得到了最高領導人宋高宗的暗示或者授權,否則他沒有膽量,沒有必要去誣陷一個功勛卓著的朝廷大員而引火燒身,秦檜在中間扮演的是宋高宗趙構的幫兇或計劃的執行者,最終留下千載罵名。
第二、宋高宗趙構為什麼要殺害主戰派嶽飛?
靖康之變後,東京失守,趙構輾轉登基,建立南宋。
但在金軍的進逼下,他不斷南徙,最終在1138年正式定都臨安。
在這個過程中,以嶽飛為代表的南宋將領力挽狂瀾,為南宋政權打下了一個較為穩定的環境。
在形勢一片大好,當嶽飛厲兵秣馬,準備北伐,直搗黃龍之際,趙構為什麼要殺掉最大的功臣嶽飛呢?
說法1、君臣之間政治觀點的碰撞
宋高宗是議和派的權威代表,嶽飛是主戰派的代表,雖然君臣之間產生了嚴重的政治分歧,最終拍板在於趙構,嶽飛也不得不聽,這不足以成為殺害嶽飛的理由。
說法2、若北伐成功,二聖還朝,影響宋高宗的皇位
這個說法並不成立,徽、欽二帝被擼北國,已成廢人,在宋朝軍民心中,早已名譽掃地,即使回歸,民心已失,未必能夠再度稱帝,而且以趙構的能力和政治手腕,處理這種事情並不難。
因此說,二聖還朝,最多是養老,對趙構的帝位並不會帶來太大的影響。
如果以上二點不能成立,那就牽涉出了下面第三個核心問題。
第三、趙構與嶽飛君臣之間不可調和的恩怨與矛盾
這個問題在當今史學界認同度頗高,把矛頭更多指向了嶽飛自身存在的問題,原因是多方面的,當君臣二人不可調和的矛盾成了死結,最終讓高宗趙構不得不殺之。
綜合起來,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
1、君臣二人在戰略目的和治國理念上的矛盾。
2、嶽飛的性格非常執拗,對皇上帶有抵觸情緒,讓宋高宗深為不滿。
3、嶽飛威望太高,手掌軍權,對朝廷造成了極大的威脅。
4、擅自奏請『冊立太子』,犯了皇家大忌。
5、自視甚高,藐視皇家權威,遭到彈劾,卻不知請罪,反而擅自離京。
6、公元1129年,武將苗傅和劉正彥發動兵變,導致宋高宗對武將產生極度的不信任,這也成為嶽飛被殺的一個緣由。
從以上幾點分析,嶽飛雖是軍事天才,但他性格耿直,直達胸臆,缺乏政治智慧,不太善於梳理同僚關系,他忽略了作為臣子明哲保身的道理,最終在秦檜、張俊的挑唆下,讓宋高宗起了殺心,一代抗金名將也就此倒在了不屬於他的政治戰場上。
筆者認為,嶽飛之死最大的看點是宋高宗趙構,他到底是庸人還是昏君?
嶽飛的生與死給他能帶來什麼?
他為什麼要主張議和?
他為什麼又要讓位於宋太祖一脈?
這一切都值得人們去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