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隆興北伐』看宋孝宗的雄心與無奈。《網路歷史》

北宋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金兵南下攻取汴梁,將徽欽二帝及大量趙氏皇族、後宮妃嬪與貴卿、朝臣等共三千餘人擄走北上,東京汴梁被掃蕩一空,北宋滅亡。

為了延續國祚,康王趙構隨即在南京《今河南商丘》登基稱帝,是為宋高宗,重建宋室,史稱南宋。

宋高宗即位之初朝中輿論一邊倒,大臣們紛紛要求抗金。

然而宋高宗有自己的打算,他這個皇位畢竟不是合法繼承的,如果抗金成功接回了徽欽二帝,他的地位就會變得很尷尬。

所以南宋與金國一直打打和和,哪怕在嶽飛抗金形勢一片大好的情況下,宋高宗仍然想著偏安求和。

紹興三十二年《公元1162年》在位36年的宋高宗終於厭倦了沒完沒了的朝政,最終將皇位傳給了養子趙眘,即宋孝宗。

宋孝宗是宋太祖趙匡胤七世孫,繼承了太祖的血性和勇武。

剛剛繼位就向眾臣表達了自己心志:『朕惟天下有弊事,無弊法,今日之弊,在乎因仍習俗,若改而更張,宮商思在』宋孝宗這是擺明了告訴朝臣自己不做守成之君,而要做開創之君,要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

公元1163年,宋孝宗改元『隆興』,寓意就是要中興宋朝。

接著他就下詔為嶽飛的冤案平反,赦免了嶽飛被流放的家人。

同時還逐漸將之前被貶謫和罷免的主戰派大臣平反復官,並開始重用主戰派,積極備戰。

但宋高宗在位的三十多年讓南宋積貧積弱,朝中奸臣當道。

宋孝宗剛剛繼位,根基未穩,還不適合大力整頓吏治,能做的也隻是任用能臣、不用奸臣,而不能徹底改變官場現狀。

發動北伐戰爭同樣離不開百姓的支持,宋孝宗為了改善百姓的生活,帶頭減少宮中開支,減免賦稅、開源節流,將省下的錢全部用於改善民生。

一心想要收復故土的宋孝宗還是有些心急,沒有休養生息就急於整頓軍隊、趕制兵器,加重了朝廷的財政負擔。

可就當宋孝宗認為一切準備就緒,準備發兵北伐的時候,太上皇趙構發話了。

趙構偏安了三十多年,過慣了安生日子,並不支持宋孝宗北伐,他讓孝宗等自己百年以後再討論北伐的事。

在太上皇趙構的支持下,朝中主和派又開始興風作浪,以史浩為代表的新主和派勸說宋孝宗應該先休養生息,再做打算。

他還提出『官軍西討,東不可過寶雞,北不可過德順,其離蜀太遠,恐敵潛襲,保蜀反以亡蜀』的觀點,宋孝宗在他的提議下竟然真的放棄了已經收復的川陜領土,結果前線的吳璘大軍在撤軍之際被金軍反攻,損失了數萬軍隊。

孝宗這才如夢初醒,怒斥了史浩,重燃北伐之雄心。

隆興元年四月,宋孝宗為防止反對派幹預,繞過了三省與樞密院,直接向前線的張浚和諸將下達了北伐的詔令,隆興北伐正式開始。

可沒想到聲勢浩大的北伐不到兩年就宣告失敗。

北伐之初宋軍還能保持高昂的鬥志,頗有不收復失地不罷休的意思。

宋軍兵分兩路,一路由李顯忠率領攻取靈璧,一路由邵宏淵指揮攻取虹縣。

僅僅過了一個月李顯忠就順利攻克靈璧,而邵宏淵卻久攻虹縣不下。

李顯忠遂派靈璧降卒去虹縣勸降,虹縣守將這才放棄抵抗。

可邵宏淵卻認為李顯忠奪走了本應該屬於自己的戰功,感到十分恥辱,對李顯忠也心懷怨念。

所以在李顯忠提出乘勝進攻宿州的建議時邵宏淵才按兵不動,最終在李顯忠率軍獨自攻克宿州後才加入戰鬥。

宋孝宗得知宿州被攻克後大喜過望,但他卻不知道前線兩個將領之間的矛盾已經逐漸激化。

宋孝宗隨即升李顯忠為淮南、京東、河北招撫使,邵宏淵為副使。

這下好了,邵宏淵本來就看李顯忠不順眼,現在又讓自己屈居李顯忠之下,那更不可能了。

便向張浚表示拒絕接受李顯忠的節制,張浚則遷就了邵宏淵的要求。

但一山哪容二虎,李顯忠與邵宏淵很快就因為宿州府庫賞賜的問題產生糾紛,主將爭吵,宋軍也立刻人心浮動。

很快金軍就率軍進攻宿州城,失去鬥志的宋軍一觸即潰,軍資器械喪失殆盡。

因為戰爭發生在宿州符離郡,所以史稱『符離之潰』。

這場敗仗嚴重打擊了宋孝宗的雄心,他開始懷疑自己北伐是否正確。

隆興元年四月孝宗讓主和派代表湯思退復出,七月任其為右相。

同時,主戰派大臣張燾、辛次膺和王十朋等相繼出朝。

八月孝宗采納了湯思退的建議,派淮西安撫使幹辦公事盧仲賢前去金營議和。

三個月後盧仲賢帶來回了議和條件:宋帝與金帝改為叔侄關系,宋朝歸還被占的海、泗、唐、鄧四州,歸還降宋的金人,補納紹興末年以來的歲幣。

隆興二年正月金朝再次來函議和,但要價太高、口氣太大,激怒了宋孝宗,表示宋朝拒絕歸還四州,宋金和議陷入僵局。

憤怒之下宋孝宗命令張浚巡視兩淮,全力備戰,欲與金軍決一雌雄。

可朝中主和派卻誣陷張浚『名曰守備,守未必備,名曰治兵,兵未必精』。

宋孝宗最終還是相信了他們的讒言,將張浚召回朝廷,張浚回朝後就請求致仕,沒多久就病逝了。

至此宋孝宗完全倒向了主和派,放棄海、泗、唐、鄧四州。

隆興二年十月金將仆散忠義率軍南下,突破了宋軍的兩淮防線,次月攻取楚州、濠州和滁州,直逼長江防線。

主和派湯思退便主張放棄兩淮,退守長江,盡快與金議和。

面對大舉進攻的金兵,宋孝宗實在是心有餘而力不足。

盡管十分不願意承認失敗,但他還是得接受現實,最終與金國簽訂了《隆興和議》約定:金宋兩國皇帝以叔侄相稱;改『歲貢』稱『歲幣』,銀、絹各減五萬,為二十萬兩匹;宋割唐、鄧、海、泗四州外,再割商、秦二州與金。

《隆興和議》相較於《紹興和議》,已經改善了南宋的地位,但終究還是個不平等條約,縱使宋孝宗再怎麼有雄心,也隻能無奈的簽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