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7年,蘇軾兄弟參加科考,蘇軾以頭一名的文章,得榜上二名。
參加殿試,同樣以頭一名的文章,得二名的榜眼。
殿試後,學子們都被授了官職,蘇軾卻沒能去上任。
1037年蘇軾出生在眉山縣《今四川眉山市》,從小就聰明,常隨父親蘇洵四處遊學。
1057年科舉考試,仁宗很重視,特命歐陽修為主考官,梅堯臣為副主考,為國選士。
歐陽修為官27年,是汴京文壇泰鬥。
為人光明磊落,胸襟寬廣,有一雙慧眼,提攜了很多後輩,比如文彥博、韓琦、包拯、司馬光、等名臣,受到天下學子的敬仰。
歐陽修感覺天下承平日久,奢靡風漸起,很多文章都是歌 功頌德,於是提倡務實,受到仁宗認可。
這次科考,是要培養務實的人才。
三天考試結束,副主考開始閱卷。
沒多久,閱好的卷子就送到歐陽修桌上,他還沒來得及看,梅堯臣喊著:『奇文啊奇文!』跑進來呈給歐陽修。
歐陽修接過來看,主題是『賞疑從與,罰疑從去』,意思是:賞賜之時有懷疑,仍然賞賜;懲罰之時有懷疑,就不要懲罰。
原來自『安史之亂』後,整個天下經歷了兩百多年戰亂,生靈塗炭,百業凋零,人命賤如草芥,中原文明更是衰落到谷底,疆土損失過半,百姓說不盡的苦難。
自宋太祖征戰四方,建立宋王朝後,與民休養,歷經四代帝王的經營,才使國家逐漸恢復元氣,進而富庶繁榮。
善待文臣,輕徭薄賦,厚賞慎罰,與民休養,是大宋的國策。
這次的科考題目《刑賞忠厚之至》,就是強調這條國策,眼前的卷子引用《左傳》『賞疑從與,罰疑從去』,八個字講明白了國策。
大宋立朝百年,沒人給國家大政定調子。
這個考生卻說得這麼明白,而且文風清新灑脫,歐陽修驚嘆,立刻批『取中』。
批完又讀了一遍,感覺文風有點熟悉,像是門下學生曾鞏。
曾鞏是個天才少年,十幾歲文章就名動天下,二十歲入京,進了太學,拜在歐陽修門下。
歐陽修很喜歡曾鞏的文章,認為他文風雄奇豪邁,擅長策論,無人可比。
今年曾鞏也參加了考試,歐陽修越看越覺得是曾鞏的文章。
本來要取頭名的,現在猶豫了,怕禦史彈 劾說偏向自家門生。
他一個光明磊落之人,取的文章好,不怕人言。
但他得為曾鞏考慮,如果有事,影響到的就是曾鞏的仕途。
為此,歐陽修決定給他二名。
閱卷結束,歐陽修把另一名優異的文章列為頭名。
執事便開封唱名:『頭一名,兩浙路明州府鄞縣學子袁容直,二名,成都路眉州府眉山學子蘇軾蘇子瞻』
奇文考生二名者,不是曾鞏,是蜀中學子蘇軾。
搞錯了!
若二名是曾鞏,自己門生,前途無量。
但現在這個蘇軾,跟自己沒有關系,本來是榜 首,因判斷錯誤,被降為二名!
歐陽修有點不好意思,正想著怎麼彌補,聽到執事官又唱到:『成都路眉州府眉山學子蘇轍蘇子由』
眉山蘇家,一個軾,一個轍,一個子瞻,一個子由,這是兄弟倆。
科舉考試,全國學子競爭何其嚴苛,有人考一輩子都考不中,這蘇家兄弟一考都中!
『這是眉山蘇老泉的兒子啊!』
蘇軾蘇轍兄弟倆的父親正是蘇洵蘇老泉,《三字經》說的『二十七,始發憤』,就是他的故事。
原來他年輕時不知上進,日子越過越窮,孩子越來越多,到25歲時突然想明白,就閉門讀書,但兩年後參加科考卻沒中。
回家繼續用功,六年後文章寫得很好,大半個大宋都知道蜀中蘇老泉。
蘇洵脾氣執拗,不願科考,但沒有科考,仕途就無望。
有人勸他去京裡拜見重臣,遞交文章,肯定能得重用。
蘇洵於是帶上兩個兒子參加科考。
蘇洵帶著幾篇策論拜訪了歐陽修,歐陽修很欣賞,推薦給其他大臣,因為針砭時政,不被認可,就沒下文了。
自己不被欣賞,隨手帶出來的兒子,一個20歲,一個18歲,初入考場,卻雙雙高中。
歐陽修也很意外,蘇家父子這樣的才華不該被埋沒。
於是他特意邀請當朝宰相文彥博,富弼,韓琦來家做客,要推薦蘇家兄弟。
宴會後,蘇軾蘇轍閉門讀書七日,為殿試作準備。
殿試順利結束後,仁宗推掉所有公文,全力閱卷。
看到蘇軾的卷子,針砭時政恰到好處,君臣各司其職,很合仁宗要的『政令暢 通,君臣和樂』狀態,但也有蘇軾關於改制的一些想法。
仁宗想起,之前想改制,動了很多人的利益,改制失敗,他已經老了,改不動,如果改不好,政局就會動蕩,還是做個守成的漢文帝吧。
若蘇軾點為頭名狀元,他的文章就會流傳開來,下面就會揣測是否皇帝要改制,引發動 亂。
五天後公佈名單,狀元為福建章子平,榜眼為蘇軾,蘇轍也考中進士。
雙喜臨門的蘇老泉很高興,卻不想鄰居帶來一個噩耗,妻子病逝,沒有等到兒子們高中的消息。
蘇洵父子從喜悅跌落到悲傷,沒來得及上任,就報了母喪,回眉山了。
古人重孝道,父母去世要守孝三年。
是金子總會發光,三年後重新回來的蘇家父子,因才華橫溢,被授了官職,登上歷史舞臺。
他們因政見或升遷,或遭貶,卻沒有耽誤文章的寫作。
唐宋八大家,蘇家占三個名額,為後世留下不朽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