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元豐二年《公元1079年》這一年,發生了一起著名的案件,即『烏臺詩案』。
這起案件的誘因是大文豪蘇軾的詩詞,他詩詞中的某些語句被人抓住把柄,指責其利用詩詞及言論攻擊變法,攻擊朝廷,攻擊皇帝。
當年七月,蘇軾在湖州知州任上被抓入京,十二月,案件審理完畢並定下結論。
以蘇軾為首,包括蘇軾的弟弟蘇轍、駙馬王詵、一幹重臣張方平、司馬光、范鎮等在內,共有二十餘人均因為此案件受到程度不同的懲罰。
他們中間的大多數人對宋神宗和王安石發起的『熙寧變法』持反對立場,即所謂的『舊黨』成員。
所以,『烏臺詩案』實際上是宋神宗和新黨《變法派》聯手發起,以此打擊反對派的一起政治事件,主導人當然是堅定不移搞變法的宋神宗。
本文不談論這起案件的因果、過程和影響,主要是談談宋神宗為什麼會支持發起『烏臺詩案』。
這不是一起簡單的案件,拋開案件的政治因素,它還是一起文字案。
這樣的案件發生在任何朝代都不稀奇,但發生在文風鼎盛的宋朝,就很讓人驚訝了。
誰都知道,歷史上的各個朝代中,要說哪個朝代最重視文治和文化,那一定是宋朝,且宋朝在言論上的管制,也是歷史上各朝代中最寬松的。
隨便舉兩個例子。
根據《曲洧舊聞》中的記載,北宋仁宗時期,蜀中有個屢次科考不中的老秀才,因一時憤慨,寫下了『把斷劍門燒棧道,西川別是一乾坤』的詩句。
這句詩被認定為反詩,但當時執政的宋仁宗知道這事後,隻是輕描淡寫地表示,不過是個老秀才屢考不中後發的牢騷話,不用當真。
並且,宋仁宗還大度地給這位老秀才封了個小官,滿足了他的心願。
另根據《嘉泰會稽志》中的記載,南宋光宗時期,某年突然雷雪交加,天有異象,古人比較看重天命,因此,宋光宗就下了道詔書,征求大家對天象及時政的看法。
有一個太學生也上書了,他上書的內容是罵皇帝,且言辭激烈,罵宋光宗『宴遊無度,聲樂無絕,晝日不足,繼之以夜』。
這妥妥的是在罵宋光宗是個貪圖享樂且荒淫無度的昏君,於是,宋光宗『震怒』,下旨把這位太學生抓起來,並準備將其發配偏遠軍州編管。
但群臣集體反對,並對宋光宗表示『言者無罪』是朝廷的『事體』,不允許被破壞。
宋光宗沒辦法,隻能妥協,準備將發配偏遠軍州編管的懲罰換成『送秀州聽讀』,就是把那位太學生送到官方開設的學校裡繼續讀書,當然,會略微監視該太學生的言行。
但即便如此薄懲,也沒有在群臣那裡通過,群臣都認為太學生無罪,最後,宋光宗沒辦法,這事不了了之,那位太學生沒有受到任何懲罰。
從以上兩則例子能看出,宋朝言論環境的寬松程度,絕對當得上歷朝之冠。
而且,這是宋朝的皇帝、士大夫們,以及全體百姓共同認可並維護造成的結果。
但偏偏在這麼一個朝代裡發生了因文字而定罪的『烏臺詩案』,還是有皇帝在背後支持發起的,讓人忍不住想去探究原因。
發起這樣的案件,不管結果如何,對發起人的名聲都是有影響的,古人註重身後名,當時執政的宋神宗同樣不例外,他為何寧願玷污身後名也要支持發起『烏臺詩案』?
根據史書中記載的宋神宗在生前及臨終前公開表達過的一些言論及態度看,是因為宋神宗太渴望自己或子孫能收復燕雲十六州了。
宋神宗支持王安石搞變法,在王安石因政治原因退離後,又親自上陣主導變法,其目的隻有一個,變法強國後收復燕雲十六州。
為達成這個目的,他豁出去了。
『熙寧變法』的好壞及對當時社會、政治、經濟等方面的影響不論,但有一點是肯定的,變法能幫助宋神宗斂財。
當然,他斂財不是為了自己的享受,而是為了給收復燕雲十六州積攢軍資。
《宋史·卷一百六十五·職官五》中有這麼一則記載:
神宗常憤契丹倔強,慨然有恢復幽燕之志,聚金帛內帑,自制四言詩一章,曰:『五季失國,獫狁孔熾。
藝祖造邦,思有懲艾。
爰設內府,基以募士,曾孫保之,敢忘闕志』每庫以詩一字目之,儲積皆滿。
又別置庫,賦詩二十字,分揭於庫,曰:『每虔夕惕心,妄意遵遺業,顧予不武姿,何日成戎捷』
這則記載清楚說明了宋神宗變法斂財的目的,他給存錢的封樁庫寫的題詩,其內容都是寄望這些錢財將來能給收復燕雲十六州帶去幫助。
按照上述記載,他一共積累了五十二庫的錢財。
《宋史·神宗本紀》中也評價他:
知祖宗志吞幽薊、靈武,而數敗兵,帝奮然將雪數世之恥,未有所當,遂以偏見曲學起而乘之。
為了收復燕雲十六州,宋神宗才想到要強國,才因此發起變法,而變法後,宋神宗最需要的就是通過變法來聚集足夠多的錢財,存做軍資。
他當上皇帝後,最大的政治願望就是為此,不管有什麼惡名,他也願意背,只要能收復燕雲十六州,任何負面影響都會消散。
所以,為了盡量掃除變法的障礙,為了內心深處收復燕雲十六州的渴望,他甚至支持發起了『烏臺詩案』這樣的以言論、文字定案的案件,以打壓反對變法的舊黨們。
有得必有失,宋神宗在位時期堅持變法斂財,還搞出『烏臺詩案』這樣的案件,封樁庫是充實了,但也給他的聲名帶去了很不好的影響,《宋史·神宗本紀》中最後評價:
帝終不覺悟,方斷然廢逐元老,擯斥諫士,行之不疑。
卒致祖宗之良法美意,變壞幾盡。
自是邪佞日進,人心日離,禍亂日起。
惜哉!
如果後人能借著宋神宗存下來錢財收復燕雲十六州,將其永遠的納入到大宋疆土中來,想來,宋神宗即便知道自己在史書中的評價不好,也會很欣慰。
但偏偏他的願望終宋一朝都沒能真正達成。
宋神宗的兒子宋徽宗執政的宣和年間,宋朝終於借著遼國被金國打得國勢日衰,跟金國結盟攻遼,試圖收復燕雲十六州。
結果,童貫率領的宋軍被遼軍擊敗,不但沒能收復燕雲十六州,還把宋神宗積累的錢財全給敗光了,史載:『自熙《寧》、《元》豐以來,所儲軍實殆盡』。
最後是宋朝通過賄賂金國,出錢請金國出兵,才收復了部分燕雲十六州。
在這期間,敗光了宋神宗積攢的錢財也沒能親自收復燕雲舊地的童貫還因宋神宗遺訓『能復全燕之境者胙本邦,疏王爵』的名義,受封郡王爵位。
而且,沒過兩年,燕雲十六州就又被金國奪回去了,還導致了『靖康之變』的發生。
種種事件的發生,要是寧願毀壞名聲也要變法,甚至發起過『烏臺詩案』的宋神宗泉下有知,不知道會是什麼感想?
參考文獻:《宋史》《曲洧舊聞》《嘉泰會稽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