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興國年間,宋朝統一戰爭進入尾聲。
宋太宗部署進攻北漢,親征太原。
消滅北漢之後,緊接著揮兵北伐,因為戰術失誤,大敗於高梁河。
數年後,宋軍二次北伐,又大敗與祁溝關。
北漢以太原為中心割據山西中北部,背靠遼國。
周世宗、宋太祖都曾發兵征討,但因遼軍援救,都無功而返。
太平興國四年《979年》,南方已定,宋太宗趙炅親率大軍準備一舉消滅北漢。
宋軍兵分幾路,其中最關鍵為郭進率領的阻援部隊。
果然,宋軍一進攻,北漢國主就趕緊派人去遼國搬救兵。
遼兵南下救援,於石嶺關被郭進半渡而擊,大敗而返。
契丹援軍已敗,宋朝各路軍圍攻太原,經過激戰北漢滅亡。
宋太宗自太原還師至鎮州,隨即發兵向北,意欲攻取幽薊之地。
宋軍剛經過滅國大戰,大軍未獲封賞,又要進攻幽州,與遼國開戰。
所以從高級將領到普通士卒都不願再戰,但都不敢說退兵。
也有人支持進攻『此一事不容再舉,乘此破竹之勢,取之甚易。
所當乘者勢也,不可失者時也。
願即速伐遼。
』太宗一看有將領支持,即決策繼續北上。
太宗統軍北征,一路上遼東易州、涿州、鹽溝屯等地都望風而降。
頗有各地官民『簞食壺漿,以迎王師』之勢。
宋軍輕易抵達幽州城下,隨即圍攻幽州。
幽州為遼國南京,城防堅固。
守將耶律學古、韓德讓等堅守城池,宋軍雖一度攻上城墻,但終無法打破城池,隻得頓兵於堅城之下。
遼景宗耶律賢聽聞南京被圍,隨即派遣耶律休哥、耶律斜珍《一作色珍》率領遼國精兵南下解圍。
遼將耶律沙先到幽州,與宋軍激戰於高粱河,自中午至夜晚,不敵敗走。
耶律休哥率大軍十萬到達戰場,命士兵每人舉兩個火把。
宋軍於暗夜中望去,遼軍仿佛火龍無邊無際,因而未戰先有懼色。
耶律休哥讓耶律沙收容敗軍回戰,與宋軍相持。
自己和耶律斜珍分別率領精銳騎兵分兩路在耶律沙兩翼挺進,乘夜暗夾擊宋軍,實行包圍。
幽州城內遼軍聽聞援軍已至,也大開城門出擊。
宋軍受到幾面圍攻,加上奮戰半日,因而抵擋不住遼軍進攻《遼主帥耶律休哥多處受傷,但仍身先士卒,愈戰愈勇》軍陣被沖散,宋軍因而潰敗,爭向逃命。
宋太宗自己也身中數矢,不能騎馬,身邊近臣找到一輛驢車,讓太宗乘坐,急急南逃。
耶律休哥也身受重傷,不能騎馬,左右扶上一輛輕車,繼續追擊倉惶逃命的宋軍,一直到涿州。
經此一役,宋軍由於指揮不當、輕敵等失誤大敗,死者萬餘人,損失軍械輜重等甚多。
《宋太宗想畢其功於一役,結果遭受大敗。
也因為此戰,被後世戲稱為『高梁河車神』》。
到宋雍熙三年《986年》,宋朝第二次北伐。
中間宋遼雙方又有數次攻防作戰,你來我往、互有勝負。
宋太宗趁遼景宗新喪,遼主幼國疑之際再次兵分三路,傾國而來。
宋太宗以曹彬為幽州道行營前軍馬步水陸都部署率領東路軍為主力部隊,田重進為定州路都部署率領中路軍,潘美、楊業為雲、應等州正副都部署率領西路軍,再次北伐。
這次作戰宋朝準備時間長、動員軍民數量多,是之前宋朝歷次對外戰爭之最。
中路田重進挺進飛狐口,與遼西南面招安使大鵬翼戰於飛狐。
宋軍一日五七戰,大敗遼軍,宋軍追擊五十多裡,生擒大鵬翼。
遼軍被俘三千餘人,被殺數千人。
拿下飛狐後,靈丘、蔚州守將投降。
耶律斜珍率遼援軍與田重進相遇於蔚州東。
宋軍死者頗多,經過激戰,遼軍退走。
西路潘、楊二人出雁門關,進抵寰州,寰州刺史降。
進攻朔州,遼朔州節度使逃走,節度副使副舉城降。
大軍轉攻雲、應,應州節度使逃走,其餘人投降。
楊業攻克雲州《遼國西京》,西路軍東進,與中路田重進會師。
中、西兩路進展順利,但都非宋、遼雙方主力。
至此,不管宋軍北伐收復燕雲還是遼軍南下反擊宋人,都取決於東路主帥曹彬與遼軍南面行軍都統耶律休哥之間的較量。
曹彬率東路軍進入涿州,與耶律休哥相持與涿水一線,耶律休哥以兵少不能與曹彬正面對抗,令遼軍白天堅守;夜晚出動輕騎兵劫掠宋軍憔采士卒與哨探。
在山川險隘、林間茂盛處設伏截擊宋軍的後勤軍糧運輸。
兩軍相持十餘日,宋軍糧盡退回雄州,補充糧草。
遼軍趁勢尾隨追擊,取得小勝,重新克復涿州。
宋太宗聽聞前線戰報,說:『豈有敵人在前,反退軍以援芻粟,失策之甚也!』派人阻止東路軍後撤,命令曹彬與另一路軍米信匯合後修整,以策應中、西路作戰。
等兩路攻克遼諸州後,三路合兵以進取幽州。
東路軍將領聽說其他兩路接連攻城掠地、殺敵建功,而本路雖為主力,卻軍勢不振,屢遭挫折。
都議論紛紛,莫衷一是,議論傳到曹彬處,曹彬無法壓制,於是補充五十餘日糧草後,繼續向涿州攻擊前進。
此時,耶律休哥已得到援軍支援,準備全線反攻。
遼軍仍用老辦法截擊宋軍,以至於宋軍行動緩慢。
此時,正好是夏日方盛之時,宋軍乏水,且行且戰到達涿州,士卒疲弊,所帶糧草又所剩無幾。
曹彬令涿州刺史領百姓先行南退,以軍隊掩護向後方撤去。
宋軍軍糧已盡,撤退時散亂不堪,遼軍自後追擊。
耶律休哥追及宋軍到祁溝關,宋軍已是空乏已極,用糧車結成陣型防守,遼軍包圍宋軍。
夜晚,曹彬、米信趁夜南走,宋軍大潰。
曹彬收集潰兵渡過拒馬河,遼軍追擊,宋軍溺水而死者甚重。
幸好,宋將李繼隆奮力苦戰,始擊退遼軍。
宋軍南走易州,到達沙河,宋軍爭向飲水、做飯。
耶律休哥聽聞,率領遼軍追擊,騎兵猛沖,宋軍潰散,爭向逃命,自相踐踏,死者過半。
屍體已堵塞沙河,河水不流、血色滿野。
宋軍其餘人走至高陽,丟棄鎧甲、兵器、物資像山丘一樣多。
宋太宗得到前線戰報,一面急急調整部署命將領守前線各要地,一面命令其他兩路宋軍全線南撤。
中路耶律斜珍得到遼東路主力增援,圍攻蔚州,潘美率師救蔚州,遼軍埋伏於險要處,趁夜發起突襲。
宋蔚州守軍也出城迎戰,耶律斜珍以騎兵攻擊宋軍側背方向。
宋守軍、援軍皆潰敗。
潘美率軍西撤,與楊業商議護送雲應寰朔等州民眾南遷。
楊業提出諸軍交替掩護後撤,監軍王侁譏諷道:『軍候素號無敵,今見敵逗撓不戰,得非有他志乎?』楊業說:『業非避死,蓋時有未利,徒令殺傷士卒,而功不立。
今君責業不死,當為諸公先』
楊業率軍轉戰,中伏敗走。
退至陳家谷,先前約定在此接應的宋軍聽說楊業戰敗,以先行退走。
楊業退至谷口,見無人接應,知道必死。
乃率剩餘軍士力戰,身中數十創。
楊業被擒,其子楊廷玉戰死。
遼人勸降,楊業絕食而死。
於是宋軍攻占諸州將吏都棄城而逃。
遼軍盡復失地。
宋太宗聽聞,追贈楊業大同軍節度使,封其五子為官。
潘美貶官三級、王侁除官,發配為役。
至此,宋朝雍熙北伐已失敗告終。
宋朝兩次北伐,皆前攻盡棄。
高粱河之戰中,宋太宗本想進行一次『閃電戰』風馳電掣,以進行戰略奇襲,畢其功於一役,奪取幽州。
但不料幽州堅城攻之不下,因不行太原之賞,而自身士氣低落。
先是與遼軍力戰半日,又遭耶律休哥和耶律斜珍率遼精兵夾攻,大敗虧輸。
二次北伐前,遼景宗已死留下孤兒寡母,女真、黨項諸族為亂,宋太宗不立即乘此時機出兵,而是等到四年之後,遼蕭太後已平定內外反對勢力再出兵,焉能討到好處?再加上宋軍沒有好的產馬地,缺乏一隻強大騎兵部隊,不能為大軍保護糧道,對抗遼騎兵襲擾。
所以使宋軍因糧荒而不得不退兵,補充糧草後北進又為遼軍疲兵之計所累。
使得遼軍能夠集中兵力拖垮宋軍,進而追擊殲滅大量其有生力量。
因此,宋軍雖能初期一路戰勝攻取,而後終招至潰敗,為以後積貧積弱埋下伏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