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067年,61歲的歐陽修陷入了男女緋聞中, 禦史蔣之奇上疏揭發:歐陽修與兒媳吳氏有染。
在上疏中,蔣之奇用了『 帷薄不修』四個字。
古代男女為了避嫌,一般用帳幔和簾子隔開,帳幔就是『帷』,簾子就是『薄』,『 帷薄不修』指的就是家庭生活混亂.
剛上位的宋神宗趙頊《xu》看到奏折後,並不相信,於是蔣之奇就叫來謠言的來源:上司彭思永,兩人力證是真的,請求宋神宗將歐陽修處以極刑,暴屍示眾。
當宋真宗詢問有何證據的時候,兩個人居然說:『道聽途說』。
僅憑一個道聽途說的事,就要處死當朝副宰相,除非宋神宗本來就想殺了歐陽修,隻是缺個理由,否則就是天方夜譚。
後來,不管宋神宗怎麼問,彭思永都一口咬定是道聽途說,自己年紀老了,不記得是誰說的。
不隻如此,彭思永還用律法說事:『朝廷規定,允許禦史風聞奏事,就是為了避免偏聽偏信。
如果一定要查個水落石出,嚴加懲處傳話的人,那以後誰還敢說不同的意見』
也就是說,皇帝不處死歐陽修,還在這裡追究證據,就是在閉塞言路。
他們究竟跟歐陽修有什麼深仇大恨,要置他與死地?
算起來,蔣之奇還是歐陽修的學生,是歐陽修當主考官那年中的進士,歐陽修也一直很愛重他,提攜他。
但是,也正是蔣之奇被歐陽修提攜,導致蔣之奇被歐陽修的對手視為同黨,之前因為宋英宗親生父母稱號一事,歐陽修以一己之力,得罪了70多個士大夫,一度不為朝堂眾人所容。
而蔣之奇也因此被大家針對,試圖改變窘境的蔣之奇,從彭思永那裡聽到了歐陽修與兒媳有染的傳聞後,他覺得證明自己不是歐陽修同黨的機會到了。
於是,他連夜寫下了彈劾的奏章。
可哪裡知道,宋神宗並不相信,還問他傳聞的出處。
也就是說,其實他們跟歐陽修沒有什麼仇恨,隻是政黨之爭而已。
後來,宋神宗把這件事交給了孫思恭處理,一番調查後,真相浮出水面。
原來,歐陽修的妻弟薛宗儒,推薦了一個人做官,結果這個人因為貪贓枉法被抓了,薛宗儒因此被牽連受審。
薛宗儒原本以為,有歐陽修在,他也就走個過場而已,哪知,歐陽修不僅沒有替他出面,反而要求公事公辦。
就這樣,薛宗儒就被罷免了官職。
懷恨在心的薛宗儒,回到開封後,就到處散佈流言:歐陽修為老不尊,跟兒媳婦吳氏有染。
後來流言傳入了劉瑾的耳中,劉瑾跟歐陽修是仇家,添油加醋一番,告訴了彭思永。
彭思永又把話說給了蔣之奇聽。
了解真相後的宋神宗,把彭思永和蔣之奇都降職外調,同時張榜朝堂,嚴厲譴責蔣之奇和彭思永對歐陽修的彈劾是『空造之語』『皆狂瀾而無考』。
可是,再次因為男女緋聞之事被造謠的歐陽修,已然生出了退出朝堂的想法,他不停地上奏,請求退休,理由就是『 唯有早退以全晚節』。
為何說是再次呢?
早在1045年,歐陽修39歲,他妹妹的女兒張氏,誣陷歐陽修跟她私通導致懷孕。
張氏,是歐陽修妹妹的繼女,兩人沒有血緣關系。
當初歐陽修妹妹嫁到張家,是繼室,張家已經有一個女兒。
按照當時的風俗,繼女也是女兒,也就是說張氏也是歐陽修的外甥女。
隻可惜,歐陽修妹妹嫁過去沒多久,丈夫就去世了。
心疼妹妹的歐陽修,就把妹妹和外甥女張氏接回家住,此時的張氏才7歲。
張氏長大後,嫁給歐陽修的一個堂侄。
誰知,嫁過去沒多久,就狀告歐陽修侵犯她。
當時的歐陽修,正意氣風發地跟隨改革派對抗守舊派。
此事一出,守舊派立刻就大力攻訐歐陽修,力圖把歐陽修搞臭。
歐陽修也因此事被傳訊上堂,整整一個月,都沒有審出結果。
而在『盜甥案』發生不久前,歐陽修曾經彈劾過一個官員亂倫,現在又輪到歐陽修自己。
宋仁宗雷霆震怒,要求徹查。
最後宦官查出的結果是:張氏其實是和仆人私通,婆家將其送往官府,結果到了官府,私通的人就成了歐陽修。
很明顯,有人收買了她誣陷歐陽修。
眼見亂倫的罪名沒有了,對手又羅織了其他的罪名,最終導致歐陽修流放滁州。
《醉翁亭記》就是那時候寫的,當初讀書的時候,可是花了九牛二虎之力才背下來,老師也沒有給我們講述過這段歷史,隻說與民同樂和寄情山水。
可現在看來,明顯是歐陽修通過寄情山水來隱喻官場的難言之隱。
兩起指向歐陽修的亂倫案,最後都被證實是誣告,但是兩次都精準地打擊了歐陽修。
而這一切的源頭,雖說是源於黨政,其實也跟歐陽修自身也有關系,他的那張嘴,直言敢諫,完全不怕得罪人,宋仁宗當初就是看中了歐陽修的這張嘴直言敢諫,讓他不用參加考試,直接擔任『知制誥』的職務。
歐陽修拿語言直諫,而他的對手也拿謠言來中傷他。
可見語言的雙面性,既能讓人積極向善,也能惡語中傷人,全看說話的人如何說。
從古至今,不僅僅歐陽修被惡語讒言中傷,公子重耳、謀臣范增,而現今的網絡社會被網暴的就更多了。
而我們能做的就是,不要聽風就是雨,唯恐天下不亂,唯恐晚了就吃不上瓜,而是靜待真相。
也許說謠言止於智者,但是很多時候,智者還沒有出來,處於風暴中心的當事人就已經受不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