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廉政文化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對人的意識、行為起著引領、規范的重要作用,受到了中國共產黨人和廣大人民群眾的大力倡導與推崇。
《古今清廉故事精選》選取了從古至今有代表性的清廉文化故事,重點選編了當代領導幹部、共產黨人清廉從政、執政為民的典型事例,為我們提供了可資借鑒的古為今用的政治智慧和清廉養分。
本期為大家講述的故事是《鐵面無私的包拯》之『為民伸冤披肝膽』。
為民伸冤披肝膽
包拯一生中很長時間是擔任掌有實際辦案權的要員。
他曾經親手處理不少案件,為百姓審清很多冤案,為百姓討回公道。
嘉佑元年《1056年》12月,包拯第三次奉調入京,任開封府知事。
開封府是當時京師所在地,皇親國戚、宦官權貴眾多。
他們直通皇帝,有後臺,有靠山,政令不易推行。
據史書記載,在北宋的100多年中,擔任開封知府的有180餘人,人事更動頻繁,反映出京官難當的事實。
包拯到開封府上任後,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改革不合理的訴訟程序。
原來百姓申訴,須把狀紙先遞交給門牌司,有人就從中勒索錢財,營私舞弊。
包拯取消這一程序,衙門大開,使百姓能直接向他遞交狀紙辨明曲直,這樣,有理無錢的黎民百姓就能申冤雪恨了。
包拯平日常板著面孔,難得一笑,但執法非常嚴明,心中始終裝著老百姓。
包公到任後的第二年,流經開封的惠民河暴漲,洪水淹沒了大批民房。
包拯視察災情,發現許多達官貴人在河邊建有私家花園,樓臺、亭閣、水榭觸目皆是,兩岸伸延而出的地基和建築物使河道變窄,導致水流不暢,泛濫成災。
包拯要求他們拆除『違章建築』,但這些官宦人家借口有地契不拆。
包拯經核查發現他們的地契全都是弄虛作假,就當場命令立即拆除,而且把這些人的名單一一上報朝廷,追究其罪或撤其官職。
如果說彈劾不法的皇親國戚,杜絕外戚竊權的通路和避免外戚擅權的悲劇,是包拯從政的一大歷史功績,那麼,大力平反冤獄則是包拯生前與死後深為百姓稱頌的又一大功勞。
前文提及的那個王逵,在他擔任荊湖南路轉運使時,竟然非法預征數十年的謠役,並且限令百姓折交現金。
有人變賣房屋、典押田地亦無法繳足這筆錢,王赴就規定其佃戶陪納。
這樣一來,有的逃進深山老林,有的聚眾揭竿反抗。
一些州縣小官稍有不從命的,王逵就對他們施以酷刑,被其迫害致死者『難以數計』。
消息傳到京城,王逵懷疑是洪州前任知州卞咸在告發他,於是指使爪牙誣告卞咸,為此受到株連的人竟達五六百。
包拯聞知這起駭人聽聞的大冤案,震怒之極,他向仁宗皇帝一連遞交七道奏折,在奏折裡詳細列舉了王逵的罪行,極力主張依法嚴懲。
他說:『以王逵所在殘暴,猥濫之狀,彰灼如是。
而上下蒙蔽,曲加擢用、亦何以示懲戒於後哉!』包拯還指出:『若命酷吏為之司職,而令一方之民獨受其患,是一夫之幸而一方之不幸也。
竊恐傷陛下愛民恤物之心』言辭痛切淋漓,無情揭發,無所畏懼。
在包拯披肝瀝膽、舍命直諫之下,仁宗終於被感動,下詔細察嚴辦,這一驚天冤案才得以昭雪。
慶歷年間,中央掌握司法大權的審刑院、大理寺收到的案件年年有增,其中有相當一部分是捏造事實、誣陷忠良和屈打成招的,冤假錯案因此與日俱增。
許多孤弱無援的百姓往往慘遭重刑,而一些豪強刁民卻逍遙法外。
包拯針對這種社會現象,竭力主張平反冤獄,發揮監察機關的權力,幾次在奏疏中深刻地揭示出酷吏的作弊和造成危害的嚴重性,同時還具體提出了糾正酷吏弊端和避免冤假錯案的辦法。
他主張仁宗詔令宰相精選一批清廉能幹的官吏去代替那些苛刻、殘忍的轉運使和提點刑獄,使那些酷吏不能再繼續為所欲為。
這次仁宗倒很爽快,他很快采納了包拯的辦法,從而有力地制止了酷吏的舞弊行為,亦降低了產生冤假錯案的概率。
包公為民申冤的思想和行為,雖然在整個封建社會隻是風毛麟角,但猶如長夜之光、久旱之霖,是民眾急切盼望的。
今天,在開封波光激凈的包公湖西畔的包公祠,每天都有成千上萬的人在那裡瞻仰正氣千古的包公。
大殿正中高懸著『鐵面無私』的匾額,兩側陳列著婦儒皆知的三口側刀和一組塑像——包拯左手高托烏紗帽,右手直指渾身顫抖、恐懼萬狀的趙王,看了這不絢私情、勇鍘奸逆、為民除害的情景,凡有正義感的人都會感到痛快而回腸蕩氣。
包拯任開封知府隻有年餘時間,但在開封人民心中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
包拯像 圖片來源於網絡
主人公簡介
包拯《999年-1062年》,字希仁,廬州合肥縣東鄉《今安徽合肥市肥東縣解集鄉》包村人。
曾任知州、知府和轉運使等地方行政長官,又擔任過監察禦史、兵部員外郎、龍圖閣直學士、刑部郎中、禦史中丞、三司使、樞密副使等重要職位。
盡管一生仕途,晚年位高權重,但為官清正廉明、剛正不阿、勤政愛民,死後被朝廷贈予禮部尚書,溢號『孝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