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是趙匡胤建立的,他在建立大宋之後,對軍制進行了改革。
他解除了節度使對軍權的控制,讓他們成為了擺設。
他在中央設立樞密院來負責軍務,而樞密院雖能發兵,卻不能直接統軍,這樣就導致了統兵權與調兵權的分離。
聚集在京師的禁軍分別由殿前都指揮使、侍衛馬軍都指揮使和侍衛步軍都指揮使統轄,稱為三衙。
三衙隻在平時負責對禁軍管理、訓練,無權調遣。
至於兵部,這個挺老的一個機構,之前一直是軍隊的最高指揮機構,可是到了大宋的時候,權力逐漸衰弱,隻掌管廂軍名籍和民兵,幾乎形同虛設了。
這樣一來,樞密院直接由皇帝指揮。
禁軍外出作戰,由皇帝派遣將帥,並由皇帝親自制定作戰方略,將領不得擅改。
這樣,禁軍的選練、建置、駐守、出征、行軍、作戰等一切權力都集中於皇帝。
他之所以這麼做有三個原因。
第一,趙匡胤得國不正,很擔心再次上演黃袍加身。
趙匡胤原本是後周的大將,深得柴榮的信任。
然而,就是這麼一位禁軍將領,卻在小皇帝年幼的時候,發動了陳橋兵變,底下的士兵來了個黃袍加身,讓他做了皇帝。
所以,趙匡胤不得不考慮,一旦自己在位期間,或者後人在位期間,底下的士兵再給大將來一個黃袍加身,這可怎麼辦。
所以,他對軍人非常的不信任。
做過壞事,就特怕同樣的事繼續發生,為此趙匡胤不得不采取一系列的手段,防止這一切的發生。
第二,為了避免中晚唐藩鎮割據和宦官專權的亂象。
大唐後期以來,藩鎮割據,甚至還出現了宦官掌握軍權的局面。
最終導致了大唐的滅亡。
而五代十國更加混亂不堪,一個個的朝代接連出現,很多都是武將篡位的情況。
所以,為了大宋的統一,不出現這樣的問題,趙匡胤隻能分化瓦解武將們的權力,手裡沒有了權力,也就不可能與中央政府作對,更加不可能出現藩鎮割據的局面。
第三,為了趙家王朝延續下去。
其實,歸根結底趙匡胤這麼做就是為了加強中央集權,把軍隊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裡,也是為了老趙家的天下,能夠長期延續下去。
客觀的說,宋朝的這套復雜、精巧的軍權分制手段,確實達到了預期目的。
但不得不說,這樣俄隻是他的一廂情願,看似手裡掌握了大權,可是這樣的結果導致外強中幹,造成了『兵不識將,將不識兵』、『兵無常帥,帥無常師』、『將不得專其兵』的局面,導致每每作戰,受到的牽制太多,戰局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