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說宋高宗若死在秦檜前,趙宋江山要改姓秦?謀傳相位可見一斑。《網路歷史》

我是棠棣,一枚歷史愛好者。

歡迎大家【關注】我,一起談古論今,縱論天下大勢。

君子一世,為學、交友而已!

楊萬裡曾經提出這樣的問題:

『秦《檜》暮年起大獄,必殺張德遠《浚》、胡邦衡《銓》等五十餘人,不識諸公殺盡,將欲何為?』

對此,王夫之在《宋論》中分析說:

秦檜專政之暮年,大起刑獄,將盡殺張《浚》、趙《鼎》、胡《寅》、洪(皓)諸公逮及宗室。

當斯時也,諸公竄處遐方,不得復進一議,論和議之非,於檜無忤也;和已成,諸將之兵已解,檜總百揆,膺世祿,其所欲者,無不遂也。

檜死而高宗忽釋趙汾,召還遷客,則檜之深基諸公,非必逢君也。

檜之誅逐異己,不欲憖留一人者,豈僅快一時之忿忮哉!遍置其黨於要津,而不使宋有一親臣之可倚;骨鯁已空,發蒙振落者,疾起而收之,檜之厚植其勢者,勢無不成也。

高宗之年已髦矣,普安拔自疏遠,未正嫡嗣之名,一旦宮車晏駕,檜猶不死,則將拔非所立之沖幼暫立之,旋起奪之,外有女直以為援引,內有群奸以為佐命,趙氏宗枋,且在其心目之中,易於掇芥。

檜之志,豈待吹求而始見哉!

這個分析,是很有道理的。

1、秦檜有沒有篡天下想法?

秦檜晚年大興刑獄,除了堅持妥協投降的基本國策,其隱藏更深的陰謀是,為代趙氏而有天下掃清道路。

就當時的情勢來看,設如高宗死在秦檜之前,秦檜外有金人的支持,內有黨羽的輔佐,使趙氏江山易姓,確實是『易於掇芥』的。

高宗雖然在和議問題上與秦檜結成政治聯盟,但對於秦檜向神聖的皇權挑戰絕對不能容忍。

可是由於他的姑息養奸,騎虎之勢已成,隻得徒呼奈何。

紹興二十一年,秦檜有病,或許感覺自己來日無多,自己的野心生前不能實現,身後當由他的嗣子秦熺來實現。

於是,一方面加緊清洗政敵,一方面謀劃把相位傳給秦熺。

秦檜對於這個並非己出的嗣子並不十分滿意,經常感嘆秦熺『不類己』。

《四朝聞見錄》記有這樣一件小事:

秦檜權傾天下,然頗謹小嫌…小相熺嘗衣黃葛衫侍檜側,檜目之曰:『換了來』熺未諭,復易黃葛。

檜瞪目視之日:『可換白葛』熺因請以為『葛黃乃貴賤所適用』。

檜曰:『我與爾卻不可用』

蓋以色之逼上,黃色是皇家用色,秦檜大概是擔心過早地暴露陰謀,所以對秦熺得意忘形、不知收斂的紈絝子弟的脾性很不滿意。

同時,他對秦熺也不是非常信任。

紹興十八年三月秦熺知樞密院事,秦檜問胡寧外議如何,胡寧說,外議以為公相必不襲蔡京之跡。

蔡京專國,兄弟子侄皆居高位,最後因為爭權,鬧到互相傾軋,『兄弟為參、商,父子如秦、越』的地步。

秦檜一言不發,四月即罷秦熺知樞密院事。

以秦檜的性格,並不是擔心別人議論他任用私黨,主要是不放心秦熺,擔心出現父子爭權的局面。

2、秦檜相位接班人

秦熺對秦檜也不滿意,大約覺得秦檜在位擋住了他升遷的路,所以秦檜一死,他就『置酒大喜』。

盡管如此,秦檜還是選擇秦熺作為他身後在政治上的繼承人。

秦檜獨任宰相十八年,不設右相,執政官一般都任職很短就以罪逐去。

其目的除了獨攬大權之外,就是不讓任何人養成一股勢力,將來成為秦熺政治上的敵手。

秦熺於紹興十二年進士及第,十八年三月,即知樞密院事,二十年為特進、觀文殿大學士,遷少保,二十四年遷少傅,封嘉國公,至秦檜死前,升到少師,地位僅次於秦檜。

這是十八年中唯一的一個特例,沒有第二個人可與比擬。

這就造成一種態勢,秦檜身後,宰相的職位,非秦熺莫屬。

也正因為如此,紹興二十一年,王揚英上書薦秦熺為宰相,二十三年,王之望頌揚秦熺『德合於坤之六二』,都得到了獎賞。

紹興二十五年十月,秦檜病重,秦熺能否順利繼承相位,對秦氏父子來說,更是迫在眉睫的問題。

一方面,由曹泳出面與黨羽密謀對策,制造輿論;另一方面,以一門辭官向高宗施加壓力,試探高宗的態度。

十月十七日,秦檜上了一道奏札,說自己:

『衰老交侵,日就危惙,伏望許臣同男熺致仕,二孫塤、堪改差在外宮觀』。

按照慣例,宰相因老病去位,皇帝要向他征詢繼任人選的意見。

秦檜的目的是,試圖引出高宗和他討論繼任者的問題,以便把秦熺推向前臺。

隻有在他在世時秦熺當上宰相,他死了還可以『奪情』起復,否則,他一死去,秦熺必須守制,再想當宰相就沒有可能了。

3、秦檜謀篡相位的野心

普安郡王《即後來的孝宗)向高宗揭發了這個陰謀,於是高宗答詔不允,說:

『卿比失調護,日冀勿藥之喜,遽覽封奏,深駭聽聞,其專意保攝,以遂平復,副朕所望』

只要秦檜安心養病,根本不提誰繼任宰相的問題。

次日,秦熺再上奏札說:

『父以久病未安,乞謝事納祿。

伏望許臣守本官致仕,庶幾父子俱退,追跡漢疏』

所謂『漢疏』,是指漢宣帝時疏廣、疏受叔侄,二人同為太子師傅,居官五年,以『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同時辭官,後都得以善終。

秦熺引用這個典故,是以但求父子保全為辭,掩蓋秦檜病勢垂危,急於接替相位的迫切心情。

高宗答詔說:

『朕方賴卿父子同心合謀,共安天下,豈可遽欲舍朕而去,效漢二疏哉!』

十月十九日,秦檜再請辭位,高宗答詔仍然不允,說:

『丙吉有病,夏侯勝預知必愈,謂有陰德者必享其樂以及子孫。

卿獨運廟堂,再興宗社,元勛偉績,著在非常,過吉遠矣,茲微爽於節宣,曾何傷乎氣體;矧今朝廷恃以為輕重,天下中外倚以為安危,卿其保精神,省思慮,勿藥之喜,中外所期;納祿之陳,豈朕所望,所請宜不允』

十月二十日,秦熺再上奏札說:

『臣已與臣父議定,蓋是素志,乞同降處分』

說辭官致仕,是他們父子倆商定的共同願望,請皇上盡快地裁定,頗有點逼高宗表態的口氣。

高宗答詔說:

宗社再安,卿與有力,方將同德之求,遽有納祿之請,非朕所望,勿復有陳。

4、高宗為何不願意秦檜父子私受相權?

『方將同德之求』,似乎示意要任用秦熺當宰相,這給急切中的秦熺以很大的希望。

從後來的一系列行動來看,高宗這句話,是為了穩住秦氏父子,防范他們把事情鬧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當時,秦檜內結宦官,外結武臣,黨羽佈滿要津,不是沒有可能出現『逼宮』行動的。

十月二十一日,高宗親臨秦檜府第問疾。

這一方面表示恩寵,另一方面,也是為了探聽虛實。

秦熺一直隻以『滿盈求退為請』,隱瞞秦檜的真實病情,這是必須弄明白的。

對於高宗的突然到來,秦氏父子很有點措手不及。

秦檜勉強穿起朝服,拖襟曳帶,衣冠不整,隻是涕淚滿面,卻說不出一句話來。

高宗也陪著他流下幾滴眼淚,當場解下隨身的紅帕賜給秦檜擦拭涕淚。

秦檜此時才亮出真牌,從懷中取出由曹泳等人代擬的奏札:

『乞以熺代輔政』,高宗看了以後卻不發一言。

這時,在場的秦熺已急不可耐,問高宗:『代居宰相者為誰?』

很有點逼高宗當著秦檜的面,許諾他繼任宰相的口氣。

高宗很不高興地說:『此事卿不當與!』可能擔心激起事變,又當著秦氏父子的面賞賜給秦府大管家丁禩一副金帶。

丁禩是秦檜豢養的一條看門狗,雖是秦府管家,卻位居江東馬步軍副總管,手中握有兵權,高宗特示恩寵,無形中造成他與秦氏父子的離心傾向,秦檜一死,他自然不會死心塌地為秦熺賣命了。

5、高宗的手段

事情既然已經明朗化,雙方都加緊采取對策。

高宗了解到秦檜已不久人世,秦熺又在密謀繼任宰相,當晚,便召來權兵部侍郎兼權直學士院沈虛中草擬秦氏父子致仕制詞。

而秦熺呢,在了解到高宗的真實態度之後,力圖挽回敗局,連夜派他的兒子秦塤、右司員外郎林一飛、宗正少卿鄭楠,去見殿中侍禦史徐嘉和右正言張扶,合謀上書請求任命秦嬉當宰相。

秦檜的兩員大將,簽書樞密院事湯思退、參知政事董德元也在秘密商量『薦小秦為相』。

然而,為時已晚,第二天,高宗便降下制書,進封秦檜為建康郡王,致仕。

同時,進秦熺為少師,亦致仕;其孫時任禮部侍郎、實錄院修撰的秦塤、提舉神佑觀的秦堪並提舉江州太平興國宮。

按理,在秦檜以老病致仕,秦熺沒有必要去官;即使秦檜死了,秦熺去官守制,也沒有必要致仕,更何況兩個孫子也連帶一起罷官了。

危篤中的秦檜,可能聽到一門廢黜的消息,憂憤交加,當夜就死去了。

時為紹興二十五年十月二十二日,終年六十六歲。

秦檜死之前,給高宗上了一份遺表,標榜自己對王朝和皇帝的忠心和感戴高宗的知遇之恩,目的是引出其最核心的內容,就是:

『益堅鄰國之歡盟,深思社稷之大計;謹國是之搖動,杜邪黨之窺覦』。

希望在他死後,高宗為了社稷的長治久安,要進一步鞏固與金國的和議;防范邪黨《指主戰派》竊取大權,動搖已經確立的基本國策。

其實,在這個問題上,高宗和秦檜並沒有多大分歧。

在秦熺繼承相位上他沒有滿足秦檜,而秦檜在世時所確立妥協投降基本國策上卻是毫不動搖的。

6、秦檜父子的優容

秦檜一死,高宗算是解除了他終日惴惴然的恐懼感。

一次,他對楊存中說:『朕今日始免得這膝褲中帶匕首!』朱熹嘲笑說:『但到這田地,匕首也如何使得!』高宗對秦檜盡管積怨甚深,但對秦檜的後事還是優禮有加的。

十月三十日,應秦檜夫人王氏之請,特封為沖真先生;十一月六日,又應秦熺之請,親書秦檜神道碑額『決策元勛,精忠全德』八字以賜;十一月十一日,追贈為申王,下詔賜謚,令太常寺擬定。

秦氏的門客、太常博士曹冠撰謚議曰:

『故太師贈申王秦檜,光弼聖主,紹開中興,安社稷於阽危之中,恢太平於板蕩之後,道德光天地,勛業冠古今。

雖備道全美,不可主一善名一功,而崇報之典,嚴於定謚,尤當先其報國之大節,傳道之顯效焉。

謹按謚法,慮國忘家曰忠,文賢有成曰獻,宜賜謚曰忠獻』。

十一月二十日,高宗親臨秦府祭奠,並當著秦檜妻子王夫人面,許諾『保全其家』。

秦檜的死訊一傳開,『天下酌酒相慶,不約而同,下至田夫野老,莫不以手加額』。

在秦檜的賜第收歸內府後,值開浚運河,人夫取泥堆積墻陰,有左姓士人題詩說:

格天閣在人何在,偃月堂深恨已深。

不向洛陽圖白發,但知郿塢積黃金。

直言動便興羅織,舉目寧知有照臨。

炙手赴炎俱不見,可憐泥滓滿墻陰。

可見當時朝野對秦檜痛恨之深。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關於歷史領域的話題或觀點可以【關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評論區留言,第一時間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