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 林子人
編輯 | 黃月
1
近年來,隨著一批宋朝背景影視劇的出現,宋朝熱悄然興起。
有意思的是,三部熱播宋朝劇《清平樂》《大宋宮詞》《夢華錄》中都出現了一位女性:劉娥《969-1033》。
她真名不詳,『劉娥』隻是民間流傳的名字。
她是宋真宗的皇後,宋仁宗的養母。
這位歷史上著名的皇後首創『垂簾聽政』,手握實權長達十一年《包括宋仁宗在位的前十年》,對宋朝的政治產生了重大影響。
從《三俠五義》到《夢華錄》,難怪一代又一代的文藝工作者都對她的故事津津樂道。
河北大學宋史研究中心副教授劉雲軍詼諧地用了幾個影視劇標題串聯起劉娥一生的故事:『劉娥的早年是一部《天涯歌女》,過著悲慘的流浪生活;在遇到宋真宗後可以說是《風月俏佳人》,宋真宗的一生都很寵愛劉娥,兩人感情甚篤,這就是一部《東京愛情故事》;最後成功登上人生巔峰,就變成了《至尊紅顏》』
近日,劉雲軍的新書《隱秘的女皇》出版。
他在書中追溯了這位出身卑微、家境貧寒的女子如何一步步走向皇後之位,並且攀上了帝制時期一位女性在稱帝之外能夠抵達的權力巔峰,為宋朝的後續發展打下堅實基礎——開創宋朝皇太後攝政的先例,確立北宋君臣『共治天下』的政治格局。
日前,劉雲軍與《祥瑞:王莽和他的時代》作者、文史作家張向榮以『‘北宋武則天’劉娥的逆襲人生』為主題進行了一次對談,從劉娥的傳奇人生談起,對比了兩漢與北宋在政治格局與意識形態方面的區別,並與聽眾分享了他們對大眾歷史寫作的心得體會。
《隱秘的女皇:北宋劉娥與士大夫共治天下》
劉雲軍 著
天地出版社 2022-7
劉娥其人:『逆襲大女主』和宋代理學迷思
元朝人在《宋史》中這樣評價劉娥:『臨朝十餘年,天下晏然』司馬光稱贊劉娥,『保護聖躬,綱紀四方,進賢退奸,鎮撫中外,於趙氏實有大功』在劉雲軍看來,劉娥之所以能以女性統治者的身份在正史中獲得如此正面的評價,是因為她雖然有武則天、呂後的才華,但沒有她們的野心,在主政後因勢利導,幫助朝政平穩進行。
但追溯她的人生歷程,我們會發現劉娥的一生充滿了偶然性:劉娥出生於四川,如果不是因為來東京《開封》賣藝,她永遠都不會邂逅宋真宗;如果不是因為宋真宗此前就對四川女子有很好的印象,他也不會注意到劉娥;如果不是因為劉娥的前夫龔美是一位銀匠,與京中的達官貴人打交道,劉娥也不會有與宋真宗接觸的機會……
而當所有的偶然累積起來,就變成了必然。
劉娥有才華,善於揣摩人心,牢牢抓住了宋真宗的心,即使宋真宗的父親宋太宗主張將劉娥送走,宋真宗依然悄悄地與劉娥私會,直到太宗駕崩,把劉娥接入宮中正式納為妃嬪。
景德四年《1007年》,宋真宗的第二任皇後章穆皇後郭氏因病去世,其子悼獻太子趙祐也已夭折。
後位空懸,繼承人沒有著落,劉娥抓住了機會。
她先是在宋真宗的幫助下偽造了武將出身,將前夫龔美改為劉姓,算作自己的哥哥;後是借腹生子,將手下的宮女送去服侍宋真宗,將她生下的兒子《即宋仁宗》接到身邊親自撫養。
經過一系列的鋪墊,宋真宗終於將劉娥扶上後位。
《夢華錄》中的宋真宗與劉皇後《圖片來源:豆瓣》
劉雲軍表示,雖然劉娥很符合『逆襲大女主』的人設,但看慣了爽文的讀者在讀《隱秘的女皇》時恐怕會有些失望。
劉娥一生絕大部分時間雖都處於權力中心,或被動或主動地參與了政治鬥爭,但她的人生並不像宮鬥小說所描述的那樣充滿了錯綜復雜、驚心動魄的宮鬥情節。
『我想告訴讀者的是,真實的歷史人物就是這樣,他們的人生歷程有低谷也有高潮,有不幸也有快樂,這才是真實的人生。
劉娥就是這樣一個有一些缺點,不夠完美,但很鮮活的形象』
張向榮認為,劉娥在今人眼中是一個有些不可思議的歷史人物——不僅是一位出身低微的平民皇後,在嫁給宋真宗之前還有過一段婚史。
有過婚姻經歷的女子成為皇後,在中國歷史上並非隻有劉娥一人。
漢武帝的母親王氏在嫁給當時還是太子的漢景帝之前也嫁過人,並且生育了一個女兒。
張向榮認為,這些事例有助於沖破我們對古代女性的刻板印象——在程朱理學興起之前,古代女性所受的系統性和普遍性壓迫並沒有我們通常以為得那麼深,有過婚姻經歷的女性仍然有可能進入宮廷,甚至成為一國之母。
更值得注意的是,宋真宗不僅將後位交給了劉娥,還允許劉娥更改前夫的身份,將前夫納入娘家的支持力量。
劉雲軍指出,這件事不僅得到了宋真宗的許可,也沒有遭到士大夫階層的反對。
我們對宋朝的一個刻板印象是理學禁錮人的思想、推行保守的性別觀念,但其實理學在宋朝很晚才出現,直到南宋末期才在整個社會中具有較大的影響力。
從劉娥的故事來看,我們可以說,北宋初期的社會心態是比較開放的。
兩漢與北宋的區別:從讖緯祥瑞和外戚幹政
劉雲軍在《隱秘的女皇》中所關注的宋真宗朝和張向榮在《祥瑞》中所關注的新莽時期,有兩個看似共通的元素:統治者對讖緯祥瑞的癡迷和外戚幹政的威脅。
兩位歷史研究者圍繞這兩個話題展開討論,向聽眾解釋了兩漢與北宋的區別。
張向榮指出,由於科學水平較低,人們對自然的認識不足,古人往往將地震、日食、月食等異常現象解讀為災禍或祥瑞,兩漢期間神鬼氛圍濃重,讖緯祥瑞之說較為流行。
這背後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儒學被融入帝制、確立為國家意識形態後,融入了一些宗教神秘主義元素。
西漢中後期,帶有政治目的的讖緯之說開始大規模出現,新莽時期進一步擴大化,並在隨後的東漢到達高峰,甚至支配了魏晉時期的一些禪讓。
但到了隋唐時期,讖緯逐漸被官方禁止。
張向榮認為,這是因為帝王普遍意識到讖緯祥瑞其實是一把雙刃劍,它既有可能強化也有可能削弱執政合法性。
某種程度上來說,像宋真宗這樣看重祥瑞、用『東封西祀』來證明皇權威嚴的君主是比較反常的。
《祥瑞:王莽和他的時代》
張向榮 著
世紀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1年
張向榮提醒我們注意,雖然有研究顯示唐代的官方天文學家已經能夠預測日食月食,它們直到清朝都一直是重要的政治現象,發生之時朝廷不可等閑視之。
從這個角度而言,他認為宋真宗的封禪與其說是宋人的『迷信』,不如說是具有強烈動機的政治作秀。
劉雲軍同意張向榮的觀點,認為宋真宗主持『東封西祀』主要是為了昭示天命所在,尤其是軍事方面落入下風,不得不與遼國簽訂澶淵之盟,宋真宗有一種強烈的證明自己的渴望,『他希望通過天書封禪來證明,雖然可能軍事上不如你,但我是天命所在,這也是他最重要的目的』劉雲軍認為,無論是宋真宗本人還是當時的儒家士人,應該都並非真心相信祥瑞存在,他們看中的是借用祥瑞實現政治目的。
劉雲軍指出,傳統觀念普遍給予女性統治和外戚幹政負面評價——在古代政治的男權語境內,女性是沒有參政權利的——但不可否認,女性統治和外戚幹政的例子比比皆是,這可以說是君主專制體制下的必然。
皇帝駕崩,幼子登基,新皇帝難以獨自行使職權,需要有一個代理人來輔佐。
某種程度上來說,太後《新帝的母親》比托孤大臣或皇室宗親更為可靠,因為後者有可能滋生野心、威脅皇權,而根據傳統中國政治理論,女性走上前臺『牝雞司晨』的可能性是微乎其微的。
女性統治者因為無法直接統治,在處理國家事務的過程中必須依靠男性外臣,一般會認為外戚更為可靠。
所以女性只要臨朝,外戚就受到重用,成為了一個常見現象。
相較而言,宋朝是一個外戚幹政現象不太突出的朝代。
劉雲軍指出,兩宋時期太後臨朝往往也伴隨著外戚掌權現象的發生,但和漢唐相比,宋朝的外戚要收斂很多。
這主要是因為當時的士大夫政治力量強大,在一定程度上制衡了女主和外戚的權力,導致在後世人看來宋代的女主和外戚看起來沒有那麼顯眼。
另外,宋代的女主其實在保障趙宋皇權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比如劉娥保護宋仁宗實現權力的平穩過渡,南宋孝宗的皇後在孝宗之子光宗禪位於寧宗時也起到了重要的保駕護航作用。
『所以我們今天回過頭來看,還是應該用更客觀的態度來看歷史上的女主外戚』
張向榮表示,外戚幹政的話題揭示出,同一現象在不同歷史時期顯現出很大的不同。
兩漢時期的外戚幹政現象比較嚴重,有其特殊的歷史背景。
在西漢,外戚介入政治可以說是皇權制度設計的內在組成部分,皇帝為了集中權力,與士大夫官僚集團相抗衡,依靠外戚力量去做其他情況下不可為之事。
漢武帝時期,外戚參政的現象就已非常普遍《衛青、霍去病這些名臣嚴格來說都屬於外戚》,到了西漢中後期,後族內的男性往往會出任大司馬來輔佐皇帝。
這種制度設計的結果就是外戚篡權的威脅,王莽就是憑借外戚的身份顛覆了西漢,自立新朝。
到了東漢,劉秀之所以能快速戰勝其他皇位競爭者完成國家統一,一個重要原因是他向當時的豪族軍閥進行了權力讓渡。
這造成的一個結果是,漢桓帝之前歷任皇帝的皇後和外戚幾乎都來自早年幫助劉秀復興漢室的耿、馬、陰、鄧、梁、竇六大家族。
『基本上來說,在漢桓帝之前已經形成了一種類似於寡頭制的獨特機制』
『到了宋代,前有兩漢外戚,後有唐代外戚,宋代的士大夫、統治者,甚至皇後外戚自己也能通過這種不斷的歷史教育,對之前歷史上發生過的同類現象做出回應』張向榮說。
談大眾歷史寫作:以讀者為本,以真實為前提
在對談最後,兩位歷史研究者還就大眾歷史寫作的方法與意義發表了自己的看法。
劉雲軍認為,大眾歷史讀物寫作首先要考慮的是大眾讀者的閱讀興趣和接受能力,為此寫作者需要注意一些問題,比如在文言文的處理上注意盡量不要過多引用原文,給讀者造成閱讀障礙,對一些當下讀者比較陌生的古代術語要做出簡要解釋。
在歷史人物的塑造方面,劉雲軍強調,大眾歷史寫作不能違背歷史真實性的原則,即人物性格的塑造要從歷史資料中來,而不可為營造某種鮮明突出的形象而隨意改動。
他表示,自己也曾聽讀者抱怨說歷史讀物沒有想象中那麼精彩過癮,但這就是歷史或者說人生的常態。
即使是二戰這樣驚心動魄的歷史,如果我們去看丘吉爾的二戰回憶錄,會發現這位堪稱左右了歷史進程的國家首腦每日做的也不過是按部就班地批閱文件,思考問題,而不是我們想象的那樣慷慨激昂地指點江山。
『像電視劇那樣每一集有一個小高潮,兩三集一個大高潮,看著很爽,但實際上這不是現實中人的生活』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張向榮表示,大眾歷史寫作就是歷史非虛構寫作,每個人可能都會有不同的寫法,甚至同一位作者在處理不同的題材時也會運用不同的寫法。
但有兩點是萬變不離其宗的:第一,寫作所依據的史料必須是真實的——所謂真實並不意味著毫無爭議,隨著史學發展新的研究成果很有可能會推翻既有的研究成果,而是意味著寫作者不能毫無根據地虛構內容,『有多少史料,就說幾分話』;第二,寫作者需要以讀者為本,盡可能為讀者展示最前沿的歷史研究成果,開拓他們的視野,豐富他們對歷史的認識。
關於閱讀歷史的意義,劉雲軍的看法是,歷史能幫助我們了解過去真實發生的事件和古人的生活,並且意識到時隔幾百年、上千年的光陰,古人和今人一樣擁有相近的想法與情感,『所以他們的喜怒哀樂是我們今天能夠用心體會到的,我們就可以通過他們人生的悲歡離合獲得一些啟發』張向榮則認為,『以史為鑒』能鑒什麼,不是寫作者能回答的,每個讀者都有自己的人生閱歷和觀感,『我覺得能夠讓讀者琢磨點事兒,這個就很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