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金軍第一次圍攻汴京,北宋無奈簽訂城下之盟,時任少宰的張邦昌隨同康王趙構前往金軍為人質。
後來金人要求改以肅王趙樞為質,張邦昌就跟著趙構回國。
由於這段經歷,加之張邦昌主張和議,很快他被宋廷任命為河北路割地使,負責履行北宋在城下之盟中的割地義務。
由於張邦昌割地割得似乎有點過於積極,加之金人很快就背約,再次南下,使得張邦昌遭到主戰派人士的猛烈攻擊,被降職閑居。
靖康二年《1127年》,金軍破汴京,俘虜並廢黜了宋徽宗與宋欽宗,然後要立一個北宋大臣為帝,建立傀儡政權。
由於張邦昌有著前面這些『親金『背景,加上在宋朝也算有些地位,很快被金人選中,連威脅帶誘騙,當上了』大楚』皇帝。
張邦昌這位皇帝其實當得戰戰兢兢,金人要他做皇帝的時候,張邦昌一度想要自殺。
當上『皇帝』後,他聲稱自己稱帝『本為生靈,非敢竊位』,下令不準朝拜。
張邦昌
當百官硬要拜時,他急忙東面拱立,不敢以帝王自居。
他見百官稱『予』,不敢稱朕、公文署『手書』,不敢署『聖旨』。
總之,張邦昌的行為表現是絕對沒有把自己當成真正的皇帝。
除了這些姿態之外,張邦昌具體行為也與『漢奸』大不相同。
金軍沒走之前,他就向金人提出了不毀趙氏陵廟、免取金銀、存留汴京樓櫓、三年內遷都遼寧、請金軍五天內班師、降號稱帝、借金銀犒賞等七項要求並獲得同意,在有限的范圍內為宋朝爭取了一些利益。
更為重要的是,他拒絕金人留下軍隊保護『大楚』政權,而金人一走,他就脫帝袍、去帝號。
結束了一個多月皇帝生涯,迎元祐皇後孟氏《宋哲宗廢後》入居延福宮垂簾聽政。
他派人向趙構表示效忠,並獻上宋朝的受命玉璽,隨後親自南下南京《商丘》,向趙構『伏地慟哭請死』。
然而,這些都沒能拯救張邦昌的性命。
李綱
歸宋之後,雖然對張邦昌的處置發生了一些爭議,趙構其實就有些同情這位曾陪他去金營做過人質的夥伴,一度還給他封過官,但很快輿論就變得一邊倒,以李綱為首的主戰派猛烈攻擊張邦昌,『異姓建邦四十餘日』、『已僭逆,豈可留之朝廷』。
趙構終於抵擋不住輿論的壓力,先是將張邦昌貶往潭州安置,繼而又尋了個無聊的小借口《據說張邦昌在當偽帝期間曾與宋宮一個宮人有染》將其賜死。
張邦昌的一生就這樣結束了。
那麼,張邦昌到底該不該死呢?
如果僅僅從張邦昌個人情況來看,他其實並不想做皇帝,即便做了皇帝也算為宋室爭取了一些利益,戰後為汴京地區經濟恢復做出過努力,那麼殺他就是見仁見智的事情。
但如果從社會影響上來看,張邦昌之死的影響則無疑是相當嚴重的。
在靖康之變中以及在南宋初期金軍幾次南下的過程中,曾有大批宋臣被俘或投降金人。
這裡面有相當一部分人對金國並非死心塌地,而是一時出於無奈才被迫投降,心中對宋朝還有一定感情。
如果條件適合,這些人有可能像張邦昌那樣歸宋的。
然而張邦昌之死卻給他們極大的打擊,像張邦昌這樣沒給金人辦多少事,還主動歸宋、獻上玉璽和汴京的人都遭此下場,自己又能得到什麼樣的待遇呢?
《宋史》叛臣傳中所列的宋金戰爭中重要的降金宋臣裡,張邦昌是第一個,也是最後一個歸宋的,這難道僅僅是一個巧合嗎?
趙構
趙構殺他其實也有不得不殺的原因。
當時正是金軍猛攻新生的南宋政權,要保存南宋政權,主和是行不通的,要對金人以牙還牙,必須得用主戰派,畢竟趙構都隻能一路逃跑,朝不保夕,這個時候再不順著主戰派,估計也要跟著老爹哥哥去五國城了。
這樣一來就迫使趙構不得不對主戰派讓步。
金軍步步緊逼,完顏粘罕攻西京,完顏婁室為先鋒,窩裡溫攻山東,各地宋軍積極抵抗,主戰派得勢,李綱、宗澤等人都被委以重任,李綱為尚書右仆射,宗澤為副元帥。
主和派沒了地位,被貶官,宋廷內部主戰派得勢,主和派失勢便是張邦昌被殺的重要原因。
當然,趙構也有自己的私心,畢竟張邦昌當過『皇帝』,再讓他活著怎麼也有點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