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易帶你刨根問鼎,聊聊洛陽那些事。
每天行走在數千年歷史的河洛大地,不經意間,一塊磚,一片瓦,一棵樹,一座橋,或者一條街道,都是一段歷史,一個優美的故事。
為此,我用文字和照片留住每一個瞬間。
深度遊洛陽之系列照片、視頻和文字,均為本人原創。
歡迎瀏覽、提供線索並提出建議!本篇為深度洛陽遊的第189篇。
唐·韓愈《雜說》:『世有伯樂,然後有千裡馬。
千裡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這句的意思就是。
世上有識馬的伯樂,然後千裡馬才被發現。
實際上,千裡馬一直都有,就是缺少識馬的伯樂。
提起北宋名臣包拯,大家都知道包拯廉潔公正、立朝剛毅、不附權貴、鐵面無私、英明決斷、敢於替百姓申不平,被人們稱作『包青天』『包公』。
可能大家不知道包拯的伯樂是誰。
北宋的朝中大臣分為兩派,一派是以韓琦、富弼、范仲淹等人為首的改革派極力主張推行新政,另一派是以王拱辰為首的保守派則全力反對。
在改革派與保守派的爭鬥中,王拱辰經常顯得勢單力薄。
由於為官清廉、政績突出,伺候雙親養老送終十年,包拯因此被當時的朝中重臣王拱辰所看重。
順便提一下,王拱辰的孫女後來生了一個女兒,就是李清照。
王拱辰就極力舉薦包拯成為了監察禦史。
這個職位上到文武百官,下到州縣刑獄,都要受其監察。
包拯內心其實是比較偏向新政的,他是想要改進其中的一些內容。
包拯對事不對人的作風,所以在新舊兩方互相爭鬥的時候,包拯並沒有像其他官員那樣受到太大的波及。
包拯的做事風格,很快受到皇帝的支持。
王拱辰《1012-1085年》,原名王拱壽,字君貺,開封府咸平縣《今河南省通許縣》人。
北宋時期大臣,為官五十五年,是宋代從政時間最長的狀元。
王拱辰出身貧寒,十八歲科舉以頭甲狀元出仕,深得宋仁宗賞識,賜名拱辰。
王拱辰多次代表大宋出使遼國與契丹,遼主得知王拱辰是少年狀元郎出身,設宴款待時親自向他敬酒。
慶歷二年《1042年》遼使者兩次來宋提出領土要求,王拱辰據理力爭,直斥其非,從容應對使遼國未敢輕舉妄動。
王拱辰做過禦史中丞,很喜歡對於自己不喜歡、喜歡的同事,進行彈劾。
他先後彈劾過滕子京、歐陽修、蘇舜欽等幾位大臣。
王拱辰死後葬在洛陽伊川城關鎮『雙龍山之陽』之『堯地』村。
宋仁宗天聖八年《1030年》,考生們到京城參加皇帝親自主持的殿試。
皇上認真審閱了每一個考生的考卷,發現王拱辰的文章立論新穎,見解獨到,文筆流暢,就把王拱辰定為狀元。
幾天後,皇上把考中前三名的書生都召集到朝廷的大殿上,並當著文武百官的面宣佈了他們的名單。
其他兩個書生都趕緊跪下磕頭謝恩,王拱辰不但沒有謝恩,反而說:『陛下,小生不配當狀元,請您把狀元判給別人。
皇上聽了也很納悶,就詢問原因。
王拱辰說:『陛下,我也是十年寒窗苦讀,做夢都想中狀元。
可是這次考試的題目不久前我剛好做過,僥幸被選上狀元。
皇上聽了,非常受感動,特別賞識王拱辰的誠實,認定他將來一定會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