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142年,一代名將嶽飛冤死在了風波亭,隨著嶽飛的死,南宋的北伐大業最終是功虧一簣,而以嶽飛的死為代價,在這之後宋金雙方簽訂了《紹興協議》,自此南宋向金『稱臣』,有金冊封南宋的皇帝。
而促成此次協議的秦檜在這之後在宋高宗的默許下權傾朝野。
嶽飛的死一直是一個冤案,這是當時朝野皆知的事,可是這件事本身就是皇帝親自主持的,因此根本沒人敢過問此事,也沒有人敢替嶽飛平反,人們隻能到杭州嶽王廟去祭拜嶽飛,惋惜這位一代名將。
直到公元1161年,南宋第二位皇帝宋孝宗繼位,所謂新官上任三把火,作為皇帝的他也一樣,作為皇帝他需要立即安撫朝臣,而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替嶽飛平反。
至此這樁二十年的冤案終於沉冤得雪,可是事實上,當時宋孝宗替嶽飛平反的時候,宋高宗還在世,當年嶽飛的冤案本身就可以說是宋高宗一手主持的,那麼為何宋高宗不反對宋孝宗替嶽飛平反呢?
宋高宗知道嶽飛的冤屈
提及宋高宗趙構,很多人肯定對他沒什麼好的印象,熱心的網友還給其取了一個金國名字叫做『完顏構』,意思就是宋高宗趙構對於金國的卑躬屈膝,他本可以有機會光復河山,可是卻為了自己的圖謀屢次阻撓北伐,最終導致北伐大業功虧一簣。
所以趙構對於金國簡直比對自己老爹還好,土地送,金銀財寶送,如果金國有需要,甚至可以連自己的皇後和妃子都能送出去,所以『完顏構』之名不冤枉。
可是另一方面來說,宋高宗能力還是挺強的,當時他接受的南宋是一個爛攤子,民生凋敝,金國虎視眈眈,朝臣又各懷鬼胎。
而宋高宗趙構花了二十年的時間才將南宋的根基穩固,而且相比起韓世忠、劉琦等將領來說,宋高宗還是很信任嶽飛的,因為這些都是當年北宋時候的老臣,都是當年西軍的將軍,在軍隊摸爬滾打多年,唯有嶽飛是自己一手提拔上來的。
所以宋高宗還是很信任嶽飛的,他也清楚知道嶽飛沒有二心,可是問題是嶽飛卻偏要觸碰他的逆鱗。
當年他登基之日喊出來『迎回二聖』的口號,可是宋高宗本身隻是隨便說說的,誰知道嶽飛還當真了,自此之後這句話簡直就成為了嶽飛的『口頭禪』,對於宋高宗來說這就是他的逆鱗,二聖回來了,那麼他這皇帝位置不是就很尷尬嗎?
所以對於嶽飛,宋高宗縱有千萬個不舍,他也還是要殺,但是另一方面他確實是清清楚楚的知道嶽飛的冤屈,否則賜死嶽飛的罪名不會是『莫須有』。
何為『莫須有』?就是可能有,大概有的意思,這樣模棱兩可的罪名說明宋高宗還是知道嶽飛的冤屈的,否則直接就可以明令昭告天下,就是因為心中有愧所以才用這種罪名賜死嶽飛。
宋高宗已經不管事了且利於宋孝宗收攏人心
對於嶽飛,宋高宗一直是知道他的冤屈的,可是就是因為這件事情是他親手主持的,因此不可能自己親自去推翻他,這樣不就昭告天下自己殺錯了人,自己是一個昏君嗎?這對於皇帝來說無疑是一個響亮的耳光,因此要給嶽飛平反不能是自己平反,這件事隻能由他的後代來平反。
一來這樣就可以撥亂反正,二來也可以讓之後的繼位之君趁此機會收攏朝中的人心,由於宋高宗後期寵幸主和派,導致很多大臣離心離德,這個時候新皇帝還是需要一些恩德給這些大臣們的。
而且當時宋高宗雖然還健在,可是他本身就已經退居為太上皇,雖然在北伐一事上,宋高宗多有阻撓,可是別的時期宋高宗還是尊重宋孝宗的意見,畢竟他還是將權力已經下放了,此時的宋高宗就算是想要反對也沒有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