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代表著民族正氣,代表著寧死不屈,代表著抗爭到底。
他吟唱著正氣歌告別人世,走完跌宕起伏、可歌可泣的一生。
他就是南宋狀元宰相文天祥。
文天祥字宋瑞,又字履善,吉水廬陵《今江西吉安》人。
自幼聰慧,年二十舉進士,狀元及第。
任官後,為國事得罪權臣賈似道,被貶放外任。
咸淳十年《1274年》知贛州。
彼時南宋小朝廷正值風雨飄搖之時,大廈將傾,已經無可挽回。
強大的蒙古軍虎視眈眈,南宋離徹底滅亡之日已經不遠了。
但就在這風雨如晦的危難時刻,文天祥知其不可為而為之,毅然投筆從戎,以滿腔熱血、一身正氣投身於保衛國家和民族的鬥爭中,最終以鮮血和生命譜寫了一曲正氣之歌,名標青史,浩氣長存。
開慶元年《1259年》,蒙軍兵分兩路攻宋,大汗蒙哥親率西路大軍入川,勢如破竹,一舉攻取成都。
忽必烈率東路軍,橫渡長江天險,與自雲南北上潭州《 今湖南長沙》的另一支蒙軍會師後合圍鄂州《今湖北武昌》。
南宋朝野震驚,有人提議宋理宗趙昀避蒙軍兵鋒遷都四明《今寧波》,以便情況不妙時隨時可逃奔海上。
文天祥反對遷都,力主抵抗,他以進士身份大膽上書直言:『陛下為中國主,則當守中國;為百姓父母,則當衛百姓。
請斬董宋臣《攛掇理宗遷都的宦官》以安人心』。
後蒙哥負傷暴死,忽必烈急欲北歸爭奪汗位,才允許南宋右宰相賈似道秘密稱臣納貢,南宋這才得以茍延殘喘,暫保平安。
文天祥
之後的十幾年中,骨鯁剛直的文天祥斷斷續續出任瑞州知州、江西提刑、尚書左司郎中,或半年或月餘,均做不久。
後因譏責謊報前線大捷的賈似道而被罷官。
用奸不用賢,的確是王朝末世的不祥之兆。
後忽必烈爭得蒙古汗位,改國號元,遂開始再次發動滅宋戰爭。
咸淳十年《1274年》,忽必烈率20萬元軍,水陸並進,直撲臨安《今杭州》。
南宋朝廷一片混亂,宋度宗趙祺恰在此時死去,年僅4歲的趙隰繼位,是為宋恭帝。
恭帝年幼,由謝太後臨朝聽政,她頒詔命各地起兵勤王。
彼時的元軍,鐵蹄踏遍歐亞,滅國四十餘,端的是虎狼之師。
謝太後『勤王』詔令下達後,各地將帥均瑟縮不前,竟無人響應。
德祐元年《1275年》,任贛州知州的文天祥,散盡家財招兵買馬,數月之內組織義軍三萬,文天祥以『正義在我,謀無不立;人多勢眾,自能成功』的信心和勇氣,開始了征戰廝殺的戎馬生涯。
文天祥率義軍趕往吉州,朝廷任其為兵部侍郎,命其率部屯駐隆興《今南昌》待命,幾經阻撓才於8月入衛臨安。
不久被任平江《今江蘇吳縣》知府,奉命率部馳援常州。
在常州,南贛義軍與元軍苦戰,宋將張全卻率官軍隔岸觀火,拒不增援,待戰鬥最激烈時又臨陣怯戰,擅自逃跑,致500義軍壯烈犧牲。
這年冬,元軍圍攻獨松關,此關為臨安門戶,若失守,臨安危在旦夕,文天祥奉命火速支援獨松關守軍,義軍離開平江3日後,留守平江的守將獻城投降。
還沒趕到目的地,獨松關已被元軍攻破。
急返臨安,準備拼死抵抗,護衛行在,卻見滿朝文武大部棄官而逃,廟堂上空空蕩蕩,僅餘6名文官。
陳宜中
景炎元年《1276年》正月,元軍已經兵臨城下,臨安告急。
彼時文天祥任臨安知府,他力主與元軍決一死戰,而執政的謝太後與宰相陳宜中等決計投降議和。
元軍大將伯顏指定須由南宋宰相出城商榷,宰相陳宜中竟乘夜縋城出逃。
文天祥臨危受命,被謝太後委為右丞相兼樞密使都督,代表朝廷出城議和。
談判中,文天祥不懼元軍武力,據理力爭,痛斥伯顏,憤然表示要抗戰到底,伯顏惱怒,將其扣留。
元軍將文天祥押解乘船北上,欲送往大都《今北京》,文天祥以絕食抗議,後至鎮江尋機乘亂逃逸。
由於元軍施反間計,散佈謠言誣說天祥已降元,南返是為元軍說降宋軍,賺城取池。
文天祥沿途屢遭猜疑戒備,顛沛流離,歷經千難萬險,九死一生,好不容易輾轉抵達溫州。
這時,宋廷已經獻表投降,恭帝趙隰、謝太後等已被押往元大都,陸秀夫、張世傑等擁立7歲的益王趙罡在福州即位,是為端宗。
文天祥遂趕至福州,被任為樞密使。
同時督率各路兵馬,往南劍州《今福建南平》建立督府,他派人赴各地招兵籌餉,並號召各地起兵抗元。
秋天,元軍攻入福建,端宗乘船投奔怒海,在廣東沿海一帶漂泊不定。
景炎二年《1277年》,文天祥率軍移防龍巖、梅州,隨後挺進江西,在雩都《今江西南部》 大敗元軍,不僅殲敵無數,還相繼收復了贛州十縣、冀州4縣,又攻取興國州,人心復振,江西各地蜂起響應。
全國各地抗元鬥爭聲勢復起,各地義軍皆願接受天祥號令,他的影響力已遠達江淮一帶,這一年是他堅持抗元以來形勢最為有利的一段時期。
元軍集結精銳,再次進攻文天祥興國大營,宋軍拼死抵抗,卻因寡不敵眾而被迫往北撤退,先退廬陵,後退河州《今福建長汀》,元軍緊追不舍,兇狠圍殺,文天祥部傷亡慘重,廬陵方石嶺一戰,老將鞏信和數十將士為掩護天祥撤退,拼死阻抗,全部殉難。
次日,元軍再次大舉追至,天祥妻和一雙兒女均被俘。
部將趙時賞冒充文天祥被殺,天祥這才僥幸逃脫,
景炎三年《1278年》暮春,小皇帝趙罡病死,陸秀夫再次擁立6歲的趙昺為帝,並將小朝廷遷至距廣東新會《今屬江門》50多裡的海中彈丸之地——崖山,加封文天祥為信國公。
入冬,文天祥率軍進駐潮陽,欲憑借山海之險屯糧聚兵,尋機東山再起。
元軍水陸並進,發起猛攻。
文部力戰不支,被迫撤出潮陽,轉移至海豐,準備遁入大山,據險固守。
宋軍進至海豐以北的五嶺坡時,元軍大舉襲來,一場血戰過後,文天祥被俘,所部將士、眷屬基本全部戰死。
次年正月,文天祥被押上海船,船經珠江口零丁洋時,文天祥觸景生情,吟誦『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以明不屈之志,遂成千古絕唱。
彼時元軍統帥張弘范命人勸文天祥寫信招降堅持抵抗的宋將張世傑,他錄此詩作為答復。
趙㬎
崖山海戰結束後,海上伏屍如麻,南宋滅亡。
文天祥被押解北上,於祥興二年《1279年》10月初抵達大都。
忽必烈敬他是一條錚錚硬漢,想招降他為己所用,特地遣故宋丞相留夢炎、被封瀛國公的恭帝趙㬎前去勸降,都被文天祥拒絕。
至元十九年《1283年》十二月八日,元世祖忽必烈親自召見文天祥,進行最後一次勸降。
文天祥慨然答道:『天祥為大宋狀元宰相,宋亡,隻能死,不能活』。
這話徹底激怒了惜才的忽必烈 。
次日,文天祥在大都柴市慷慨就義,年47歲。
文妻歐陽氏到刑場收屍,見其衣帶中寫有一行字跡:『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
讀聖賢書,所作何事?而今而後, 庶幾無愧』。
歐陽氏大慟,說:『我夫不負國,我安能負夫』!遂自剄而死。
當文天祥被囚禁在大都監獄中時,南宋早已覆滅,此時他堅持不降已經沒有什麼實際意義了。
但他依然寧死而不屈服。
他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是以一身之死警醒後人 ,以一人之命激勵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