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趙構不發十二道金牌,命嶽飛回朝,嶽家軍能否直搗黃龍。《網路歷史》

時值南宋紹興十年,第四次北伐連戰連捷,彼時嶽飛意氣風發,對部下們說:『直抵黃龍府,與諸君痛飲耳』將士們因而備受鼓舞。

然而,驍勇善戰的士兵們並不能意料到廟堂之上君相的想法,在戰事有利的情況下,趙構連發十二道金牌催嶽飛班師,其中緣由為何,至今仍眾說紛紜。

而倘若嶽飛不受幹擾,繼續進攻,又能否立下不世之功,一雪靖康之恥?

所謂『直搗黃龍』,是指一直進攻到金朝的腹地黃龍府,從這句話中,就可以一窺嶽飛不僅要收復山河,還要繼續揮師北上,給金國一個教訓。

那麼,在客觀條件下,嶽飛是否擁有實現他志向的實力?收復山河,尚有民心可依,有大量本土作戰的加成;但出兵關外,顯然就會時移勢易,成為客場劣勢作戰的一方。

『臭名昭著』的南宋,如果全力支持嶽飛,是否真的就能建功立勛,直搗黃龍?

筆者認為:能

上圖_ 吉林的黃龍府

  • 第一、南宋的國力並不弱於金

在大多數人眼中:既然金能滅了北宋,其國力必然強於北宋,因而金的國力自然也強於南宋。

但實際上並非如此。

就如同明朝北京陷落時,整個明朝的實力在人口、經濟等等方面都還明顯強於清一般,北宋以及後來的南宋,其整體國力實際上亦是強於金的,而北宋的滅亡,歸其大部,是因歷史的偶然和北宋上層的不作為。

在1127年,當金軍揮師南下,破太原城後,當時的金軍統帥完顏宗望、完顏宗翰等人就曾為是否繼續進攻東京汴梁而爭論。

而後來金軍攻破東京,占領了廣闊的中原、黃河流域的大片土地等一系列戰果,則是出征前金人都想都不敢想的『偉大壯舉』。

可以說,金國的勝利是建立在戰略戰術上的,北宋上層的不作為與軟弱無能,是『逼』其在戰場上取得成就的重要原因。

然而,滅國和治國完全上是兩個層次的事。

金國以小身板占得了大便宜,必然要付出相應的代價。

東邊剛剛鎮壓義軍西邊又起燎原之火,西邊方才穩住東邊卻又誕生出一支生力軍,這讓金國陷入了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正常的生產秩序無以為繼,國力是沒有顯著的因領土拓大而提升的。

上圖_ 南宋、金、西夏

另外,金國的統治者在進入中原腹地之後,和他的『前輩們』犯了同樣的錯誤,被中原的富庶迷醉了眼,生活開始崇尚奢靡,金朝的將士受影響,戰鬥力在短短的十餘年裡有明顯的下降。

而統治者內部,也出現了如:因疆土的擴大產生內部分贓不均,因漢化等原因而政治理念出現分歧,因制度變得復雜所以權力的不平衡等種種問題,因此金國的內鬥尤為嚴重,許多金朝開國時期的重要將領,如完顏昌,都是平白死在了內鬥之中。

與之相對的,則是南宋在南方一隅的相對安穩,國力慢慢上升。

南宋的國力集中體現在軍隊上,在將領上,嶽飛,韓世忠等名將輩出;在兵員上,1140年的南宋軍隊總體數量超過三十萬;在地理位置上,東中西三方與金朝的邊境都占據地理位置的的優勢,可謂易守難攻;在經濟上,南宋時期的長江流域已經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經濟圈。

當1140年宋金戰端再起之時,宋朝的國力已經實際上處於上風了,而這正是嶽飛北伐的底氣所在。

上圖_ 嶽飛《1103年3月24日—1142年1月27日》

  • 第二、宋國1140年在戰場上占據明顯優勢

在《金史》的《宗弼傳》中,就有寫到:『構蒙再造之恩,不思報德,妄自鴟張,祈求無厭,今若不取,後恐難圖』可見那時金國的有識之士顯然也清楚自身的不足。

無論是起初立張邦昌為皇,還是交好折可求,張中彥等實際上的地方割據勢力,都是金人對自身實力認知後的行為。

金人占據了中原,帶給中原的既不是仁政,也不是高壓的軍事統治,相反,因為金國甚為嚴重的稅賦,嚴苛的法律以及對漢人的歧視,北方的百姓紛紛不堪忍受,揭竿而起,使得金國境內義軍遍地,而當嶽飛北伐時,這些義軍則成了戰爭中的重要力量。

上圖_ 嶽家軍

南宋第四次北伐,為西中東三線,西線統帥為吳璘、郭浩、楊政等人,這些人均是抗金名將吳玠曾經的屬僚;東線則有韓世忠率領,東西二路的南宋兵馬雖努力作戰,但終究和金軍隻是相持之勢,戰局關鍵之所在,還是中路的嶽家軍、劉琦、張俊三支兵馬。

中路的三支兵馬中,劉琦在北伐之戰之處就在順昌取得了大捷,然而在大捷之後,劉琦志得意滿,不再出兵策應嶽飛;而張俊則一股子軍閥習氣,將軍隊視為私有物,害怕自己的軍隊在大戰中被消耗,因而采取消極態度,也對嶽家軍的金軍無甚幫助。

上圖_ 嶽飛抗金在廣德六捷戰地界圖

嶽家軍在東西兩路友軍無法援助,張俊劉琦隔岸觀火的這般局勢下,迎頭而上,以一軍之力先後取得以穎昌、郾城為代表的大大小小上百場勝利,使得金國陷入『燕京以南,無法出令』的境地,金兀術不忍失敗,在戰局的最後仍試圖在河北簽兵,但當時戰況激烈,河北之地多數的地方都被荒廢,以致金兀術連農夫都抓不到,可見當時戰爭之烈度。

在朱仙鎮之後,開封府周圍的金兵幾乎被一掃而空,大江南北的捷報每天都有,這才有了嶽飛的千古名言『金次殺金人,直搗黃龍府』的壯言。

當時,開封府,乃至燕雲之地,嶽家軍都唾手可得,有人給嶽飛寫信稱『河北之地有四十萬忠義,皆以嶽字號旗幟。

願公早渡河!』而金兀術為首的女真貴族雖然恐懼,卻也無可奈何,隻能計劃渡河北遁。

上圖_ 宋高宗趙構《1107年-1187年》

  • 三、嶽飛本人的戰略構想與千古奇葩趙構

早在1127年,年輕的嶽飛就曾說過:『攻取燕雲而不志諸關,是以虛名,受實禍,以中國資夷狄也。

河南、河北,正亦類此』根據嶽飛本人的構想,單單收復燕雲,是無法真正保障中原的安定,隻有將各個險峻之關握在手中,效仿漢武唐宗的做法,揚威海內,方能保一方太平。

無論是在國力上,還是在具體戰略上,嶽飛一方都有著絕對的優勢。

然而朝堂之上的趙構和秦檜,卻不這麼想。

身患恐敵症的趙構,既怕嶽飛大敗,導致自己和宋徽宗二帝一般的下場,也怕大勝,讓嶽飛取得更大的戰功,威脅自己的皇權。

而對秦檜來說,嶽飛的勝利正是對他議和政策最響亮的一記耳光,為了掩蓋這個事實,秦檜不惜篡改歷史,上躥下跳欲除嶽飛而後快。

在北伐戰況正酣,『班師』正是符合這對君臣的利益與意志, 『十二道金牌命嶽飛班師』,也成了個千古遺憾的鬧劇。

文:靖兔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