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軍在澶淵之戰中大勝遼國,宋真宗為何不乘勝追擊反而求和。《網路歷史》

生在和平年代的我們,也許體會不到戰亂帶給百姓的痛苦,在1000多年前的中華大地上,我們的祖先們卻仍然為了生存,在不停地和外敵廝殺。

有的時候戰爭並不是隻有殺戮,其意義還包括對和平的希望。

五代十國的亂世以趙光義統一北漢告終,中原政權以嶄新的面貌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這就是趙宋帝國。

統一不意味著和平的降臨,北宋的敵人還有很多,比如西北的黨項人和北方的強國契丹。

遊牧民族和中原政權的戰爭仍在繼續。

趙光義的兩次北伐都以失敗告終,宋真宗趙恒接手之後仍多次與遼國人爆發戰爭,你來我往皆有勝敗。

在公元1004年,兩國又爆發了激烈的沖突,這次戰爭將決定兩國的命運,也決定了整個東亞的戰略走勢。

圖1 趙光義《939年-997年》,即宋太宗

公元1004年8月,遼國皇帝耶律隆緒和蕭太後,率領二十多萬遼軍,大舉入侵宋朝,蕭撻凜為軍隊主帥。

宋軍在北方邊界陳有重兵,遼軍先後進攻威虜軍城、順安軍、保州城、定州大陣、瀛洲城,最終都以失敗收場,傷兵損將。

孤註一擲的遼軍最後選定了澶州城來決一生死,老將軍李繼隆給遼軍以迎頭痛擊,遼軍大敗,澶州之戰北宋大獲全勝。

以勝利者自居的北宋,卻派人向遼國和談,這究竟是為了什麼呢?

遼國是強弩之末,此時是和談的最佳時機

遼軍8月出兵,打了3個月,到了11月,才打到澶州城下。

北宋以防守為主,不代表其實力弱小。

戰爭首先在威虜軍城打響,威虜軍城是北宋邊防要塞,守衛森嚴。

史料記載『契丹統軍撻覽率眾攻威虜、順安軍,三路都部署擊敗之,斬偏將,獲其輜重』

這是遼軍首次失敗,見威虜軍城久攻不下,遼軍放棄了威虜軍城,轉而攻向保州城,在楊延昭、魏能、田敏等名將的反擊下,遼軍再度失敗。

楊六郎更是發動騎兵野戰,這在北宋歷史上也是很少見的,楊延昭可是出名的狠角色。

圖2 澶州的位置所在

遼軍無果後再次進攻定州大陣,定州大陣的總指揮是王超,這位久經戰陣的將軍也沒讓遼軍占到一點便宜,15萬人的定州大陣是宋軍防衛重點,遼軍根本無法撼動。

無計可施的蕭撻凜再次轉移目標,那就是防衛堅固的瀛洲城。

『契丹攻瀛州,知州李延渥率兵敗之,殺傷十餘萬眾,遁去』

瀛洲守將李延渥堅守城池十餘天,城下的遼軍屍體堆成了山,遼軍總共付出了3萬具屍體,傷兵更是不計其數。

瀛洲之戰遼軍付出代價是其入侵以來最大的,對其戰略影響巨大,蕭太後就是在這種情況下,還決定出兵澶州,實在是強弩之末了。

遼軍孤軍深入宋境,軍隊繞過了大量堅固城池,往宋朝腹地方向挺進,這需要極大的勇氣。

因為他們沒有後援,皇帝和太後親征更是斷了後路,後方的威虜軍城、定州大陣直接把遼軍和幽雲十六州隔開,一旦遼軍失敗,那必定是全軍覆沒的結局。

所以在瀛洲戰敗後,蕭太後就讓降將王繼忠發和談信,遼軍隻有和談一條路,再沒有其他退路,在一拉一打之間,也讓宋朝人亂了手腳。

圖3 蕭綽《953年-1009年》,小字燕燕,原姓拔裡氏

宋真宗比較慫,曾想要南逃,和談對他來說是最好的結果

宋朝的第三位皇帝是在皇家出生的,不像趙匡胤和趙光義都是在戰火中成長起來的,宋真宗就顯得比較羸弱,不論是性格上還是脾氣上,都沒有他父親那麼強硬。

在危機關頭,宋真宗的性格問題就暴露出來了。

在遼軍攻到大名城之時,國都開封就直接暴露在敵人的長刀之下,隻是現在宋軍遠遠沒有到失敗的地步,前線的士兵在拼死抗敵。

更讓宋真宗趙恒害怕的是,現在已經是冬天,很快黃河就被凍結,這最後的天險也會失去意義。

在瀛洲遭圍困的時候,手下的大臣就勸解趙恒要跑路『參知政事王欽若,江南人也,請幸金陵。

陳堯叟,蜀人也,請幸成都』王欽若想讓皇帝逃到金陵城,因為王欽若是江南人,陳堯叟希望皇帝到成都避難,因為他是蜀川人。

圖4 宋真宗,趙恒《968年-1022年》

趙恒接見宰相寇準,第一句話就是問是去成都還是金陵,以此證明趙恒是個比較慫的皇帝,畏刀避劍,在國力尚存的時候就準備跑路,也著實讓後人豎起中指鄙視一下。

寇準力排眾議,強硬要求趙恒親征,並大聲呵斥王欽若、陳堯叟等人的逃跑言論。

在寇準的強力勸阻下,趙恒才下定決心親征。

從趙恒的性格分析,他是非常希望和談的,作為一個守成之君,他做得的確不算差,宋遼戰爭多次都沒有吃什麼大虧,但要求趙恒去開疆擴土那就太難了,不僅是趙恒的自身問題,國力也是不允許的。

圖5 遼、北宋時期

被俘將領王繼忠發揮了『重要作用』

王繼忠在望都之戰中被俘,之後就投降了遼國。

在宋遼兩國交戰之際,蕭太後令王繼忠給宋真宗寫和談信,這不一定是王繼忠的本意,但他不寫是肯定不行的。

王繼忠的和談信,讓宋真宗看到了和平的曙光,所以在對敵進攻方面有所顧忌。

一方面王繼忠的和談信擾亂宋軍高層的軍心,可以讓遼軍有可乘之機;另一方面正是王繼忠的和談信,讓雙方建立了溝通的渠道。

最想講和但其實不是北宋,而是遼國,不論王繼忠是否願意,他的和談信件都在最後的澶淵之盟中發揮了積極作用。

遼軍主將蕭撻凜戰死,給了遼國很大打擊,蕭太後被迫隻能和談

在李繼隆到達澶州之後,雙方在城外爆發激烈廝殺,在李繼隆的統一指揮下,宋軍大勝,遼軍大敗。

這讓蕭撻凜極為懊惱,遼國皇帝和太後就在不遠的軍營中,看著蕭撻凜的一舉一動。

憤懣的蕭撻凜想要再次攻城,但倒黴的蕭撻凜遇到了宋軍的秘密武器。

這種武器就是床子弩,這種武器好比現在的大炮,可以射殺幾百米外的敵人,依靠幾張強弓的合力把弩箭射出去,弩箭也比一般的弓箭大很多,是北宋攻城的利器,此時李繼隆卻拿他來射殺城下的遼軍。

一次齊射之後遼軍就損失慘重,最重要的是蕭撻凜被射中的腦袋,很快就掛了。

遼軍主帥都掛了,軍心自然不穩,哪怕保密工作做的再嚴密,主將不上戰場,將士們的士氣必定會受影響。

這沉重的打擊讓蕭太後主動要求和談。

圖6 澶淵之戰

過程重要還是結果重要?

遼軍孤軍深入敵境,不顧一切的向前壓迫,目的就是逼迫宋朝和談,蕭太後很明白,遼軍兵力已經消耗大半,起兵的二十餘萬人隻剩下了十幾萬。

宋軍雖然險勝也是疲於應付,損傷同樣不小,幾乎全國的兵力都被調動起來,財力物力耗費巨大。

在這種情況下和談是最好的解決辦法,哪怕說真宗是懦夫也罷,鄙視也罷,但畢竟趙恒給宋朝帶來了百餘年的和平時光,這對於百姓來說是最大的幸事。

中原大地已經戰亂幾百年,百姓流離失所、家破人亡,在幾代人的不懈努力下,這塊孕育著偉大民族的土地再次迎來了長時間的和平,這些功績還是要記在宋真宗頭上的。

文:九魚亭

參考文獻:《宋史》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