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正當盛年卻猝死的皇帝很多,像趙匡胤這樣喜歡嗜酒的皇帝,突然死去本來也算不得什麼奇怪的事,然而他死後繼承皇位的並不是法定順位繼承人——他的兒子,
而是他的弟弟趙光義《登基後改名趙炅》,
這就使得很多人都對宋太祖的真實死因產生了懷疑,於是就有了『燭影斧聲』的故事,而這個故事也成為宋初宮廷中的一道無解之謎。
燭影斧聲之事的真偽一直沒有定論,但有很多人確信其事,
這大概是因為太宗趙光義即位之後,侄子趙德昭、趙德芳先後離奇身亡,三弟趙廷美也鬱鬱而終,
太祖的宋皇後在死後也遭到不公平待遇。
文人的憤慨雖然令人感動,
可趙光義在得知兄長猝死的那一刻,面對近在咫尺的皇位卻猶豫不前,
他在擔心什麼?
或許這樁發生在宋宮裡的『疑案』,遠非表面上看得那麼復雜。
01燭影斧聲:一代雄主趙匡胤猝死,弟弟趙光義繼位
十月十九日雪夜,究竟發生了什麼?
官修史書《宋史》並沒有講,隻簡略記載:癸醜夕,帝崩於萬歲殿,年五十,殯於殿西階。
然而野史、私人筆記卻將此事講得有聲有色。
據北宋僧人文瑩的筆記體野史《續湘山野錄》裡講:
上禦太清閣四望氣……俄而陰霾四起,天氣陡變,雪雹驟降,移仗下閣。
急傳宮鑰開端門,召開封王,即太宗也。
延人大寢,酌酒對飲。
宦官、宮妾悉屏之,但遙見燭影下,太宗時或避席,有不可勝之狀。
飲訖,禁漏三鼓,殿雪已數寸,帝引柱斧戳雪,顧太宗曰:’好做,好做!’遂解帶就寢,鼻息如雷霆。
是夕,太宗留宿禁內,將五鼓,伺廬者寂無所聞,帝已崩矣。
太宗受遺詔於柩前即位。
——北宋僧人文瑩筆記體野史《續湘山野錄》
十九日夜裡京城忽降大雪,太祖趙匡胤見狀命人召晉王趙光義進宮酌酒對飲,兩人說了什麼宮人也不知道,他們隻看見屋子裡燭影搖動,很像是趙光義離座退避,
兄弟倆直喝到三更方才盡興,而此時殿外積雪已達數寸,宮人看見太祖手持『柱斧』,一邊戳雪一邊看著趙光義大聲說:『好做,好做!』說完就回屋睡覺了,之後『鼻息如雷霆』,這一晚,趙光義也留宿在了宮裡。
約到五更時分,宮人忽然沒再聽見屋內的呼嚕聲了,進去一瞧發現『帝已崩矣』,於是趙光義便即位了。
這就是『燭影斧聲』的故事。
這段記載,使很多人對宋太祖的真實死因產生了懷疑,也使趙光義背上了『弒兄奪位』的嫌疑,
那麼,宋太祖趙匡胤真的是被弟弟趙光義所謀害的嗎?
02史家對這一千秋疑案始終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與文瑩同時代的北宋名臣司馬光,在其《涑水紀聞》中也記載了此事,不過與文瑩的記載相去甚遠:
太祖初晏駕,時已四鼓,孝章宋後使內侍都知王繼隆(王繼恩之誤)召秦王德芳。
繼隆以太祖傳位晉王之志素定,乃不召德芳,徑趨開封府召晉王。
又遇醫官賈德玄(程德玄之誤),乃告以故,叩門與之俱入見王,且召之。
王大驚,猶豫、不敢行,曰:吾當與家人議之。
入久不出。
繼隆促之曰:事久,將為他人有。
遂與王雪下步行至宮門,呼而入。
繼隆使王且止其直廬,曰:王且待於此,繼隆當先入言之。
德玄曰:便應直前,何待之有?遂與俱進至寢殿…….宋後聞繼隆至,曰:德芳來耶?繼隆曰:晉王至矣。
後見王愕然,遽呼官家曰『吾母子之命,皆托於官家。
王泣曰:共保富貴,無憂也。
——北宋司馬光《涑水紀聞》
他直接給出了太祖的死亡時間是四更,趙光義當時不在宮中,宋皇後命宦官王繼恩去叫第四子趙德芳進宮,可王繼恩認為太祖素來打算傳位給二弟趙光義,於是私自決定去請晉王趙光義……
王繼恩到了晉王府後,意外撞見擅長醫術的程德玄正坐在門口,程德玄自稱是二更十分有人叫門說晉王召見,可他打開門卻沒見任何人,這樣反復三次,他怕晉王生病所以就跑來了。
王繼恩覺得奇怪,但也沒多想,便將皇帝駕崩的事情告訴給程德玄,兩人一同進去見了趙光義,
趙光義的反應是『大驚,猶豫著不敢進宮,還說要與家人商議』,可王繼恩很著急,催促說:時間一長,將為他人所有了,於是三人便踏著大雪步行進宮,
王繼恩本來想讓晉王等等,自己先去通報一聲,但程德玄卻覺得直接進去無妨。
而宋皇後見到趙光義後的反應是『愕然失色』,並且馬上改口說:我們母子性命都交給官家了。
趙光義見皇嫂稱自己為『官家』,也就將『官家』的身份居之若素了,一邊落淚邊回答:一定共保富貴,你不必擔憂。
第二天,趙光義就即了皇帝位,是為宋太宗。
後來南宋學者李燾將文瑩《續湘山野錄》和司馬光《涑水記聞》這兩條記載,都收錄在了他考證嚴謹的北宋編年史《續資治通鑒長編》中。
越是難解之謎,越是引起人們的興趣,
自此以後,史家對這一疑案始終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一派認為,宋太宗即位並不存在篡弒之事;
另一派則認為,宋太宗做過手腳,可究竟做過什麼又有各種不同意見。
那麼,事實究竟可能是怎樣呢?
03皇位近在咫尺,趙光義為何猶豫不前呢?
燭影斧聲下太祖趙匡胤的猝死和太宗趙光義的繼位,其內幕究竟如何,這是千古難解之謎。
從宋太宗在繼位前後種種反常來看,似乎太宗跟這個宮廷疑案脫不開關系,不過仔細看這兩個版本的故事,都存在很大疑點:
文瑩《續湘山野錄》裡說趙光義留宿宮中,
可按照當時的宮廷制度,除了皇帝本人和尚未出閣的皇子以外,其他男子是不能夜宿宮廷的,更何況是皇帝的住所,趙光義為何不顧理法要留宿於『禁內』?
即使趙光義圖謀不軌,為何還在這樣明顯擺脫不了嫌疑的情況下動手?
司馬遷的《涑水記聞》也似乎有在為宋太宗辯解之嫌,怪異之處更多:
先說宋皇後《孝章皇後》,她是趙匡胤的繼後,沒有生育,其年齡比趙匡胤的嫡長子趙德昭僅小一歲,
不過即使宋皇後在僅存的兩個繼子趙德昭和趙德芳中《嫡長子趙德秀、嫡三子趙德林早亡》,更為偏愛小自己七歲的趙德芳,
嫡子趙德昭還在世的情況下,她憑什麼『廢長立幼』擅改宗法?
顯然,趙匡胤也不會糊塗到跨過嫡子將皇位傳給從未參與過朝中政務、又是庶子的趙德芳。
而且丈夫剛咽氣,宋皇後竟毫不遲疑地改口,稱為趙光義為皇帝的專稱『官家』,這似乎不該是一位出身於三朝國戚之家的皇後能做出的事。
再說王繼恩和程德玄二人不可思議的言語,諸如『事久,將為他人有』、『便應直前,何待之有?』之類,
仿佛趙光義再晚一步進宮,皇位就成別人的囊中之物了一般,
再看趙光義的反應,所謂『與家人商議』不過是托辭,趙光義的正妻符氏當時已去世,新夫人李氏還沒有過門,這樣的大事他怎麼可能和妾室或者幾個年幼的孩子商議?
可皇位眼看近在咫尺,趙光義為何猶豫不前呢?
而王繼恩嘴裡的『他人』又是誰呢?
司馬光作為一個嚴謹的歷史學家,距太祖太宗不到百年,他記載的這段應當有較高的可信度,
如果這樣的話,我們換個角度來看這段史料,
有沒有可能,因為王繼恩這個變數出現,是趙光義撿了個便宜坐上了皇位呢?
04宋皇後的來頭真是不小,三朝國戚之家
其實就趙匡胤猝死這件事來說,有直接利害關系的人可不僅僅是趙光義,還有最後『吃了大虧』的宋皇後。
趙匡胤之死,即使疑點重重,無非是兩個死因,要麼是正常死亡,要麼是非正常死亡,
可無論他的死因是什麼,很顯然的一件事是:與趙光義爭奪北宋江山主宰權的人,正是這位宋皇後。
前面我們說到這位宋皇後出身於三朝國戚之家,
母親是後漢太祖劉知遠的女兒永寧公主,父親宋偓不僅是左衛上將軍、忠武軍節度使,還是後唐莊宗李存勖的外孫、義寧公主之子,
出身於這樣一個顯赫家庭的宋皇後,為何會做出欲立趙德芳為帝這樣略顯愚蠢的舉動呢?
要知道,即使趙德芳繼位,倘若沒有朝臣的支持,也沒有自己的實力,根本是得不到認可的。
很顯然,宋皇後有這個底氣,
其父宋偓是北宋功臣,家族兄弟多且都非富即貴,膝下九子十五女,不說長女嫁給了宋太祖,其餘的女兒也大都嫁入了將門貴胄之家,
難怪連《宋史》都忍不住感嘆宋家『近代貴盛,鮮有其比』,
單從這一點來說,這位宋皇後的來頭真是不小,她嫁給宋太祖時是17歲,宋太祖去世時25歲,這八年竟沒有生育,也不排除宋太祖不想讓她生育的可能,
畢竟這樣的家族,這樣的實力,換成哪個皇帝都要掂量一下。
所以,她是有實力扶持一個皇子坐上皇位的,
雖說宋太祖駕崩後,宋皇後並沒有立即宣佈皇帝的死訊,而是讓王繼恩先將皇子趙德芳召進宮,這也是政權交替時常見的事情,讓繼位人先行入宮,
不過她沒有按照常理——去找年齡更大且是嫡子的趙德昭,反而想讓庶子繼位,
從這一點來說,
她的目的也昭然若揭:她想通過庶子趙德芳獲得更多的尊榮,甚至可能想通過操縱幼帝,從而謀奪趙家江山…….
05趙光義疑心的『佈局者』是誰?
我們再回顧一下,趙光義得知王繼恩來意時的表現:
大驚——太過突然,他根本沒想到兄長會突然死去。
猶豫、不敢行——當時的時間是深夜,倘若無詔進宮,這可是大罪,趙光義這個表現無疑是說明他當時在猶豫這是不是個圈套。
顯然,他不信任王繼恩,這反倒說明王繼恩與他之間不存在合謀一事,
不過程德玄徘徊在晉王府門口,這點顯得很突兀,
他半夜被『某人』叫門才起身前往晉王府,到了門口不進去可能是怕自己聽錯門外的聲音,擔心會打擾趙光義,這看似合乎情理,
可三人進宮後,王繼恩本意是自己先進去通報,但程德玄卻不顧規矩出言讓趙光義直接進入寢宮,
這一點比較微妙,他是一個趙光義親信幕僚,他就不擔心寢宮內設有埋伏會對趙光義不利嗎?為何攛掇趙光義直接進去不必通報呢?
這反倒像是他確定寢宮內很安全,王繼恩沒有搞什麼花樣,他又哪裡的底氣呢?
要說趙光義的疑心這是個圈套,到合乎常理,
隻不過他當時疑心的『佈局者』是誰,到值得說一說,
能在宮中佈局的人,顯然除了趙匡胤這個皇帝,還有掌管後宮的皇後,
二人中,誰是趙光義的顧慮呢?
這也關乎一個問題:趙匡胤是否有意傳位於趙光義。
06趙匡胤,真的打算傳位於弟弟趙光義嗎?
趙匡胤在家排行老二,老大趙匡濟和老五趙光贊很早就去世了,趙光義比他小12歲排行老三,老四趙廷美比他小20歲,
陳橋兵變,據說是出自趙光義的『叩馬而諫』,他是主要策動者,
不過有意思的是,這是新本《太祖實錄》的說法,而亡佚的舊本《太祖實錄》中並無這一情節,
這反映出宋太宗有可能為了表明自己繼位的合理性,而在史書上做過手腳。
北宋建國後,趙光義擔任開封府尹,主持京師達十三年之久,
這期間他沒少為自己網羅文武人才,
有人考證趙光義的幕僚共有66人,一行人出行的時候『燦若圖畫』,京城老百姓們經常贊嘆說『好一條軟繡天街』,
足以見得,趙光義在這十來年裡,一直在培養自己的勢力。
不過,趙光義雖然一直風光,也備受兄長重用,可他在朝中也被一人壓制得死死的,
此人不是別人,正是宋初一代名相——趙普。
趙普憑借著自身卓越的才智,不損一兵一卒就讓趙匡胤坐上了皇位,其後又屢出奇謀,幫助趙匡胤穩固了統治,
說他老謀深算不為過,手段高超過硬,名副其實的能臣。
趙普爬上權位的時間雖比趙光義晚,但是他自乾德二年《964年》起也獨相十年,權位還在趙光義之上,
兩人此前的關系也算是比較密切的,可趙普獨相後,或許是因為察覺到了趙光義的韜光養晦,他時不時地要找一找趙光義的麻煩,
而趙光義也是越看趙普越礙眼,當然也不會善罷甘休,
兩人一邊上演著『塑料兄弟』的戲碼來維持可表面上的情義,一邊又安排各自的小嘍囉們去打壓對方的小嘍囉…….
由於趙普權位高,趙光義一方吃得虧多。
不過到了開寶六年《973年》八月,趙普被宋太祖罷相,而趙光義卻被進封晉王,這個信息很關鍵,
封王是皇位繼承人必不可少的一道光環,尤其是趙匡胤並沒晉封過兩個兒子為王爵的情況下,
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宋太祖有意傳位於弟弟趙光義,而趙普很可能此前阻撓過此事,所以使得宋太祖遲遲沒有下定決心。
當時宋太祖膝下隻剩下兩個兒子趙德昭和趙德芳,開寶六年的時候趙德昭已經22歲了,趙德芳14歲,可北宋都建國13個年頭了,
按常理來說皇子出閣即封王,也早該立太子了,可為何趙匡胤至死都不曾立過儲君,也沒晉封過兩個兒子?
很難說宋太祖沒有傳位於弟弟的想法,
後周世宗即位前就是晉王兼開封尹,趙光義的上位與周世宗是如出一轍……..
再說北宋當時的境況,並未完成統一,還有個據守晉陽這個地形險要又被自古稱為帝王龍興之地的北漢存在,
趙德昭雖已成年,
但也僅被任命為以節度使兼『同平章事』這種位高無權、被稱為『使相』的虛銜,顯然趙匡胤似乎沒有重點培養兒子的舉動,隻是一直讓他在朝堂裡『實習』,
就政治待遇來說,趙匡胤的兩個兒子與叔父趙光義有著天壤之別,
趙光義在京城裡如此惹眼,身為皇帝的趙匡胤豈會一無所知,可足足十多個年頭裡,他雖然任由趙普與趙光義明爭暗鬥,可到底還是提拔了這個弟弟,
此外,趙光義在封王之前,礙眼的趙普也被『搬』開了,趙普此前數次被檢舉有貪贓枉法之嫌卻都不了了之,為什麼這次趙匡胤非要處置他不可?
說是處置,可比起別的官員,趙普的懲罰實在是輕得太多了,僅僅被掃地出京,雖說趙匡胤念及趙普的功勞以及兩人之間的情分,沒忍心重懲,但誰又能說不是為了弟弟掃清皇權路上的障礙呢?
總之,種種跡象表明,趙匡胤有意傳位於弟弟,隻不過沒來得及進入下一個程序就猝死了。
這樣看來,
王繼恩冒死違抗宋皇後的旨令,不召趙德芳卻私自決定去找趙光義進宮的理由倒也合理了,
而趙光義在猶豫什麼也就清晰多了——顯然他覺得趙匡胤沒有理由給他下個圈套,恐怕他擔心的正是宮中的宋皇後。
07宋太祖死於謀殺的可能性不大,宋皇後和趙光義都沒事先做過安排
綜上所述,其實宋太祖死於謀殺的可能性不大:
一是宋皇後的表現,雖然她有私心,但從她事先沒有安排趙德芳在宮外等候這點來看,她沒有什麼嫌疑,倘若是她下了毒手,趙光義也不會隱瞞於史,
到是她見到趙光義時說『我們母子的性命,都托於官家了』,這句似乎指向了一點:趙光義下了毒手,宋皇後才會擔心自己與兒子們的性命。
不過也有可能是趙匡胤死得太過突然,以至於宋皇後懷疑是趙光義做的,所以脫口而出。
二是晉王趙光義,就當時種種跡象來說,他早已被視為皇位繼承人,何必多此一舉要落個弒兄的罵名呢?尤其是天下還未平定,趙光義不至於愚鈍到先冒風險奪皇位吧?
至於兄弟二人的關系,或許不如表面上看那麼和諧,趙光義能否坐上皇位都有發生各種變數的可能,但是從趙光義成了晉王到宋太祖去世,三年來也不見宋太祖有改變心意的舉動,起碼給兒子封個王位總歸可以的,可他並沒有,這意味著趙光義也不至於擔心出現變故而弒兄奪位。
除了這兩個嫌疑最大的人,也不像有哪個勢力謀劃的痕跡,但凡陰謀總得有個『後招』吧,除了趙光義,也沒見誰在此事上獲利豐厚,
所以,宋太祖有很大可能是突發某種疾病猝死,以至於宋皇後和趙光義都沒事先做過安排。
很多人懷疑王繼恩此前被趙光義收買,後來在太宗一朝過得春風得意,
可就算是王繼恩沒與趙光義勾結,他在太宗繼位問題上也是出了大力的,他的選擇成了至關重要的因素。
也有人說程德玄是趙光義安排毒殺太祖之人,可皇宮戒備森嚴,程德玄怎麼可能在深更半夜瞞過所有人去實施毒殺計劃呢?
程德玄雖然懂醫術,但他的身份卻是晉王身邊的幕僚,他之所以出言建議趙光義直接進寢宮,估摸著想到事發突然,宋皇後也來不及佈置什麼圈套,也不想給宋皇後絲毫準備的時間,因此不再顧及禮法直接讓趙光義占上先機。
還有人質疑,據《宋史·馬韶傳》說,擅長占星之術的馬韶曾於十九日晚上來見過程德玄,並且告訴他『明日乃晉王利見之辰』,如果不是趙光義集團謀劃了趙匡胤的死亡,馬韶、程德玄如何會像事先預知?程德玄甚至還跑到晉王府門口徹夜長坐,無法難圓其說。
其實,這很可能是太宗繼位時為了渲染神秘力量的預知,來增加君權神授、天命所歸的一種手段,
趙光義如此費盡心機的緣由是——從他在 『燭影斧聲』的那一天登臨帝位起,關於他繼位的質疑聲,一直就沒斷過。
而這質疑聲打哪來的?
或許與宋皇後一方脫不開幹系。
按照以往趙匡胤的做法來說,明眼人都知道下一任新君很可能就是趙光義,
趙匡胤猝死後,即使沒留下明面上的書文,『燭影斧聲』的故事流傳於後世,大約是南宋時期才把此事議論為一樁謀殺案,不見得當時人們就懷疑是趙光義對趙匡胤下了毒手,
但從宋皇後的舉動來看,怕是隻有損失利益的宋皇後一方認為太祖死得莫名其妙,而趙光義有重大嫌疑,
可無論趙光義是否下了毒手,這個背景雄厚的家族顯然沒了地位上的優越,他們隻有再想辦法把宋皇後名下的繼子重新推上皇位才能恢復家族榮耀。
08一份怪異的杜太後遺囑——金匱之盟
前面說到趙普被罷相後離開了京城,直到四年後的太平興國二年(977年),他被宋太宗召回京城,不過他隻被授予『太子少保』這個榮譽稱號,並未被安排什麼實質性官職。
此前趙普雖然錯過了京城發生一件天大的事:開寶九年《公元976年》宋太祖猝死,
但回京後的他卻經歷了另外兩件大事:
一是,太平興國四年《979年》宋太祖的嫡子趙德昭自刎而死;二是,太平興國六年《981年》宋太祖僅剩的唯一一個兒子趙德芳,也不明不白地死了。
說起來趙德昭之死也是撲朔迷離,
據說宋太宗北征契丹時因中箭潰逃,宋軍夜驚,不知太宗所在,便有人準備擁戴隨征的趙德昭,事後太宗得知此事後,對懷念太祖的潛勢力耿耿於懷,於是在趙德昭提醒他獎賞功臣時,忍不住出言訓斥說『等你做了皇帝,賞也不晚』,結果趙德昭回去後就拔劍自刎了,
姑且不論此事有沒有陰謀的味道,起碼我們能得出這樣一個信息:朝中仍有人對趙光義繼承皇位表示不服。
而趙德芳之死更模糊了,《宋史》隻說了三個字『寢疾薨』,究竟是什麼病奪走了才剛22歲的生命,史書並未提及。
就在趙德芳去世的同一年,太宗的親信柴禹錫、趙鎔等告發秦王趙廷美驕奢恣肆、圖謀不軌,趙普趁機上書太宗,之後趙普再度拜相,同時一份怪異的杜太後遺囑浮出水面——也就是漏洞百出的『金匱之盟』。
據說杜太後病危之際曾命趙普進宮,其後杜太後要求趙匡胤死後將皇位傳給弟弟,並且要趙普當鑒證人,
這份遺囑最直接的效果是——讓宋太宗的後人坐在皇位上理直氣壯了不少。
可也正是這個『金匱之盟』,又為宋初的歷史上增添了一筆糊塗賬,由於原文從未見諸史書記錄,轉述的記載也頗有出入,讓人不由的懷疑『金匱之盟』是否真有其事,也可能是太宗的後代在修纂史書上『畫蛇添足』的一筆,
不過,更為奇異的是,太宗與趙普這對昔日的冤家竟然能捐棄前嫌,走到一起來了。
這給我們傳達了這樣一個信息:
太宗受到的阻力應該不小,否則他不會不計前嫌召回趙普這個政治高手來當幫手;
而趙普又圖什麼呢?是為了改變自己『日夕憂不測』處境嗎?
趙普既然是太後遺囑的『見證人』,倘若為了榮華富貴,為何要等到太宗即位六年後才借此事東山再起?六年的時間裡,自己分明失勢,為何不早早就上書言明以邀主歡呢?
假如趙普再度拜相與這不知是否存在的『金匱之盟』沒有關系,那太宗重新啟用趙普的緣由是什麼呢?太宗面臨的政治壓力又是什麼?
顯然,不會是弟弟趙延美,恐怕當時朝中能撼動太宗皇權的,也隻有宋氏一族了。
我們再看宋皇後在太宗朝的處境。
09宋皇後在太宗朝的處境
宋太祖暴斃後,由於是弟弟趙光義繼位,宋皇後身為皇嫂,無法成為皇太後,因而上徽號為開寶皇後,次年命她移居西宮。
雍熙四年(987年),又命她移居東宮,至道元年(995)四月,宋皇後去世。
也就是說,宋皇後生前性命無憂。
再看宋皇後的父親宋偓的仕途,
在太平興國元年(976年),被太宗加封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成為使相《虛銜》,沒被重用,
但是到了太平興國四年(979年),宋偓隨宋太宗趙光義親征北漢,又從征幽州,這也是中箭潰逃失聯的那次,再回顧一下前面說的,太宗失聯後軍中有人擁立趙德昭,這部分人是不是有可能是宋偓的部下呢?
此後,宋偓一直被太宗安排在地方,知滄州、遷任同州節度使,其中的深意不言自喻,
直到太平興國九年《雍熙元年,984年》才再度被召回朝中任右衛上將,這一年也比較不同尋常,太宗僅存的『威脅』已消除——趙廷美謫居房州,鬱鬱而卒。
如果說以上資料不足以說明什麼,那就再說說宋皇後去世後,太宗的薄情舉動:
宋皇後去世後,太宗卻不為皇嫂穿喪服,也不讓群臣臨喪,完全不合宋氏身為前朝皇後應享有的禮儀。
當時有個翰林學士王禹偁覺得這不合禮數,私下裡對賓客抱怨:後嘗母儀天下,當遵用舊禮。
誰知這事竟被捅到太宗面前,結果是王禹偁坐訕謗遭貶,出知滁州。
太宗薄情的做法豈止這些,
宋皇後好歹是他的皇嫂,也是一國皇後,死後梓宮遷於故燕國長公主(宋太祖妹)府第,權殯普濟佛舍,不僅沒與趙匡胤合葬,她的神位也不許入太廟,最後僅僅將她陪葬在了太祖陵墓之北,神位享於別廟。
直到宋神宗登基後才把宋皇後的牌位挪進太廟。
這看起來很像是太宗對皇嫂宋皇後一直很忌憚,在她生前不敢造次,死後才敢發泄壓抑許久的怒火,
雖然史書上說宋皇後性情柔順好禮,稱她每當太祖退朝要穿著禮服去迎接,還親自為太祖制作肴饌,
能讓太宗如此薄情對待,怕是這位皇後遠不如表面看上去那麼簡單,
可即使宋後在太祖去世當夜有過私心,但時隔多年,完全不至於落得這樣慘烈的報復才是,
或許,在太宗一朝,這位前皇後或者她的家人,也做出過拿趙德昭、趙德芳等人作為籌碼的事來也未嘗不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