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宋朝,為讓參加科舉的平民階層有好名次,皇帝們下了多少功夫?《網路歷史》

宋朝的宋真宗趙恒曾寫過一首非常著名的詩,其中有『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千鐘粟……書中車馬多如簇……書中自有顏如玉……』這樣的語句。

宋真宗寫這首詩的目的是希望更多人來讀書。

但僅僅讀書未必能獲得詩中描述的一切,還需要參加科舉考試,並獲得好成績,然後做官。

而宋真宗如此直白的用錢財、美女來誘惑更多人讀書考科舉做官,其實主要是針對中、下層百姓,也就是平民階層。

權貴、豪門及一些大家族是無法用物質享受來誘惑的,因為他們不缺少錢財、美女。

隻有平民階層才比較容易被看得見的物質享受打動。

這才是宋真宗寫《勸學詩》真正的意願,他希望更多的平民階層通過科舉考試進入到官場中來。

這不僅僅是宋真宗的意願,也是宋朝所有皇帝的意願,以及宋朝形成的士大夫集團的意願。

這個意願是吸取了唐朝的教訓而出現的,也是為了統治需要出現的。

科舉起於隋唐時期,但那個時候的科舉屬於權貴們的把戲。

根據現代研究學者的統計,唐朝兩百多年來通過科舉考中進士,進而進入官場的名額中,隻有16%是平民階層。

其餘的84%,全部是權貴家族出身的進士,以及部分屬於小姓家族,但相對於平民階層,依舊是高不可攀的家族出身的進士。

即使是那16%平民出身的進士,在正式參加科舉考試前,也需要向權貴人士或其家族遞交『行狀』,表明依附之心,才有可能考中進士。

所以,唐朝科舉的結果偏向於上層社會人士,平民階層想通過參考科舉進入官場是難上加難。

這樣的現象當然有多種原因導致,比如讀書的成本,比如階層歧視《在唐朝,工商家族的子弟不允許參加科舉》,比如門閥的權力壟斷等等。

這隔絕了底層人士的上進之道,也不利於皇族對王朝的統治。

在唐朝,即使是如唐太宗李世民這樣的皇帝,也免不了在一些事務上受制於權貴、門閥家族。

原因就是官場的進入基本上被這些大家族壟斷,沒有這些大家族的幫助,就沒有足夠的官員幫助治理國家。

這顯然對皇權不利,放大了說,底層平民沒有上升渠道,也對社會穩定不利,推翻唐朝的黃巢就是參加科舉考試落第後,改行當了反賊。

到了宋朝,從宋太祖趙匡胤開始,歷任皇帝都非常重視唐朝的教訓,他們希望吸納更多的平民階層通過科舉考試進入到官場,稀釋權貴家族在權力生態中的影響。

在宋朝,權貴家族或高級官員的子弟即使科舉高中,也要面臨更多的考核,以及在名次上的打壓。

如北宋乾德三年《公元965年》的一次科舉考試中,有個叫陶邴的考生考中第六名進士,宋太祖卻專門下詔,要求陶邴必須復試。

原因是,陶邴的父親陶谷是翰林學士,有這麼個身居高位的父親,宋太祖擔心陶邴考中進士有貓膩。

當然,宋太祖更擔心的是,進士名額會如同唐朝一般,會逐漸被權貴家族把持。

為此,宋太祖連續下達了兩道詔書,規定以後凡是官員子弟參加科舉,都需要比平民子弟多一道復試,以證明他們是真有才。

到了開寶六年《公元973年》,因為當時一名落第舉子敲登聞鼓狀告考官、翰林學士李仿徇私,宋太祖又親自對所有考生進行復試。

結果,原本隻考中了36人的這次科舉,經過宋太祖復試後,有127人符合要求考中,另外原本考中的36名進士中,有10人因為才幹不足而落選。

顯然,這期科舉出現了徇私舞弊的現象,考官李仿沒有公正的對待科舉考試。

事後,『翰林學士、知貢舉李昉坐試人失當,責授太常少卿』

然後,宋太祖恢復了當初武則天創立的殿試制度,讓皇帝成為科舉最後一道關口的審查人和執行人。

這是為了避免考官『用情取舍』,把進士名額向權貴、官員家族出身的子弟傾斜。

北宋雍熙二年《公元985年》時的科舉考試中,有包括當時的宰相在內的諸多官員親屬在殿試時,被考官建議選為上等,準備給予好名次。

但當時的皇帝宋太宗趙光義堅決給這些考中進士的權貴親屬降等,『斯並勢家,與孤寒競進,縱以藝升,人亦謂朕有私也』,把好名次盡量授予平民出身的進士。

再到宋仁宗趙禎執政時期,科舉考試還出現了一條不成文的潛規則,即有官職的考生參加科舉,不能選為狀元。

一般來說,在參加科舉考試前,就有官職的考生,基本上是通過『恩萌』入仕,也就是出身權貴或官員家庭。

對於這樣的考生,除非真是毫無爭議的『才高八鬥』,否則,在成績差不多的情況下,狀元必須讓給平民階層的考生《到南宋時,這項潛規則才作廢》

在宋仁宗執政時期,他親自主導的12次殿試中《宋仁宗時期共有15次科舉,前三次是皇太後劉娥主導》,狀元全部授予了平民出身的考生。

由上可知,在宋朝,從宋太祖開始,歷任宋朝皇帝堅持不懈地在科舉考試中,給予平民階層的子弟更多的希望和優惠政策。

這些堅持讓宋朝的科舉有別於唐朝,讓宋朝的平民階層有了相對公平的上升通道。

宋朝還積極填補科舉考試的各種漏洞,如糊名、謄錄、鎖院等各種制度和措施一一制定,讓科舉考試的結果是真正唯成績論。

另外,宋朝還大舉增加科舉考試的名額,取士名額為歷朝之冠。

平民階層大量通過科舉這個平臺進入官場,由這一階層形成的新的士大夫集團會竭力擁護宋朝,權貴家族的權力影響力也因此大大降低。

這不僅有利於宋朝的皇權,也有利於當時的社會穩定。

參考文獻:《宋史》《續資治通鑒長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