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州泉州同列宋朝四大港口,為何現在前者全國第一,後者十名以外。《網路歷史》

據統計,2018年寧波舟山港年貨物吞吐量超10億噸,位列世界前十,中國第一。

而福建泉州港僅僅為位列中國十餘名。

在宋代,泉州、廣州和明州《寧波在古代的稱呼》是中國的三大港口;到元代,泉州甚至被稱為『東方第一大港』。

旅行家馬可·波羅在遊記中提到:『如果有一艘載胡椒的船去埃及的亞歷山大港或地中海的其他港口的話,那麼必有一百艘來到刺桐《泉州》』如今,明州港和泉州港的差距越來越大。

上圖_ 海上絲綢之路

  • 首先,明州和泉州作為海上絲綢之路兩個重要的據點,有著許多相似之處。

氣候上,明州港和泉州港地處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夏季長,冬季無雪,可能遭遇臺風和雷陣雨。

地理位置上,兩者皆毗鄰海洋,處於河流下遊。

明州港臨近東海,泉州港處於東海與南海的交匯處。

明州港位於長江下遊,泉州港位於晉江和洛陽江下遊。

在港口特點上,兩者皆位於海岸線比較曲折的地方,能夠遮蔽風浪,保證船隻行駛安全。

並且兩者擁有的海域面積較大,環境承載力優,能夠及時排污。

上圖_ 安史之亂

  • 除了這些特點外,它們相似的地方還有一波三折的命運。

明州港和泉州港第一次得到快速發展,是在唐朝。

唐朝初年,唐軍與突厥等民族發生紛爭,關系惡化,路上絲綢之路受阻。

於是唐人開始重點發展海上絲綢之路。

安史之亂後,經濟重心南移,位於沿海的明州和泉州迅速崛起。

明州是日本等地使者偏好的登陸點,十分繁華 。

如《新唐書·東夷傳》載:『新羅梗海道,更繇明、越州朝貢』

而唐政府對泉州發展貿易有一定的政策優惠。

《全唐文》記載:『嶺南、福建及揚州蕃客,宜委節度使常加存問,除收舶腳進奉外,任其往來通航』

所以,琉球、阿拉伯等地的人很樂意登陸泉州交易。

晚唐薛能《福建送李大夫》言泉州港『秋來海有幽都雁,船到城添外國人。

行過小藩應大笑,隻知誇近不知貧』泉州的繁華可見一斑。

上圖_ 琉球來明朝貢的貿易船

到了宋代,明州和泉州是朝廷少數設置市舶司的幾個地方,來往貿易繁多,十分國際化。

北宋徐兢在《高麗圖徑》中描述,明州萬斛神舟駛高麗,高麗人『傾國聳觀而歡呼嘉嘆』《宋史·杜純傳》稱:『泉有蕃舶之饒,雜貨山積』

元朝,明州發展了對南海諸國的貿易。

泉州蒲壽庚『擅蕃舶利者三十年』,因為經濟地位的提高被升為江浙行省南部行政中心。

明朝實行海禁政策,大大阻礙了明州和泉州的發展。

嘉靖二年,明州發生日本『爭貢事件』,更令這兩個港口的處境雪上加霜。

《明史·職官四》給事中稱:『倭禍起於市舶』,嘉靖於是暫罷在明州、泉州的市舶司。

加之倭寇興起,統治者更加傾向鎖國,明州和泉州衰落愈來愈快。

尤其是泉州,已經從一個國際性的港口淪為一個地方性的港口。

直到近代,這兩個著名的港口才慢慢迎來生機。

上圖_ 明朝倭寇興起

當然,現在明州和泉州相差甚遠,是因為它們自身的特點不同。

一、自然條件:含沙量和森林覆蓋率

明州和泉州同樣位於河流下遊,這給泥沙淤積提供了條件,但兩者的淤積程度顯然是不同的。

明州常綠闊葉林繁密,覆蓋率高。

雖然後來被人為砍伐,但綠化基礎不錯,對泥沙淤積有一定的阻隔作用。

明州也面臨著杭州灣數量不小的淤泥沉積的困擾。

但明州附近強大的潮流緊貼明州的岸線漲落,在水深處交通流動,這使得明州水道能保持一定的水深。

泉州灣含砂量為55%~95%不等。

這是因為晉江一帶森林覆蓋率低,造成晉江和洛陽江水流攜帶大量沙顆粒到泉州灣沉積。

1982年考古隊挖掘泉州灣法石古船時,表示法石原港道較深,後來因為泥沙淤積,河床上升,竟慢慢從淺灘變為陸地。

《晉江市志》也曾記載了一句俗語:『播藤二萬三,收成一擔挑』。

說的是晉江由於森林覆蓋率低,所以風沙危害很大,收成低,嚴重損傷了了當地人的工作勞動性。

晉江的低森林覆蓋率不僅使得泉州港的水道變淺,還影響了農作活動。

從明州和泉州的對比看,森林覆蓋率作為一個生態和發展的重要指標,值得重視。

上圖_ 鄭成功《1624-1662》,本名森

二、人文社會條件

  • 1.人口流失

清朝順治年間,為了切斷鄭成功與內陸的聯系,清政府頒佈『遷海令』。

夏琳的《閱海經要》載『將魯、江、浙、閩、廣濱海人民,盡遷入內地』,明州和泉州都因此人口流失。

後來,康熙帝重新設寧波《明州》、廈門等為對外貿易港口,但泉州不在名列。

繼續對外貿易的明州就慢慢聚集了許多人口。

而福建的對外貿易中心已經從泉州轉移到廈門,因此當時人們更傾向遷入廈門。

泉州遷出人口時,『火焚二月』,設施、環境受損。

後來由於人口流失,不受重視,錯失很多發展機會。

上圖_ 康熙皇帝,愛新覺羅·玄燁《1654年5月4日-1722年12月20日》

  • 2.是否是市舶司的中心

明清時期,政府實行海禁,但仍然設置掌管海外貿易的部門市舶司,準許部分港口開口通商。

明州和泉州都是政府設置市舶司的地方,但境況不大相同。

明初,政府在明州設立市舶司以供與日本進行貿易往來。

後來倭寇作亂,侵染貿易,甚至殺虜邊防將士,嘉靖便暫罷市舶司,直到萬歷才重新開司。

這也妨礙了明州的發展。

《雲程林氏家乘》稱:『其《泉州》所司者朝貢一事而已』。

明朝初年,泉州市舶司隻負責接待外賓,被剝奪了海外貿易的掌事權。

而外賓琉球為了貪圖方便,『多抵福州河口』。

這就促進了福州港的發展。

成化年間,巡撫副都禦史張瑄上奏請將市舶司改遷福州,準奏。

時人高歧還認為此舉英明,『福州為八閩總會之地,其衣冠文物十倍於泉』。

從此,泉州再也沒有設立過市舶司,這加快了泉州的衰落。

上圖_ 專門接待日本的市舶司駐地–寧波

設立市舶司,在古代對港口發展有重要作用。

明清時,明州雖然曲折,但依舊掌管市舶司,是貿易的中心;而泉州很早就失去掌管市舶司的機會,資源全部傾向福州,於是隻能日漸衰落。

現在,明州《寧波》港再接再厲,爭取再創奇跡。

而泉州港也在奮起直上,努力發展。

望兩個港口發展的越來越好。

文:夏禎

參考資料:

[1] 馬可•波羅《馬可•波羅遊記》

[2] 歐陽修等《新唐書》

[3] 董誥等《全唐文》

[4] 脫脫等《宋史》

[5] 張廷玉等《明史》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