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男子為什麼熱衷簪花?『奇葩』審美也別具風流。《網路歷史》

俗話說,愛美之心,人皆有之。

在人們生活中,美麗的花卉往往成為美的象征,自然受到了人們的喜愛:不僅僅在鄉村田園中,人們享受鳥語花香,就是在用鋼筋混凝土構築的繁華的大都市裡,也會隨處可見花的倩影。

有閑情逸致的人還會在家裡和辦公桌上擺上一些花卉盆栽,一下子就會讓空間意趣盎然,為生活平添了很多情調。

不過,一般而言,在很多人的印象裡,似乎喜歡侍花弄草是女性的專利,尤其是在服飾打扮上,用了美麗的花來裝扮,就是錦上添花,更映襯出女性的嫵媚。

正所謂『美人是花真身,花是美人小影』

上圖_ 清代 蘇六朋 《簪花圖》 立軸

然而,令人意外的是,古代歷史上,很多男性同胞竟然對往腦袋上插花,也就是簪花,有濃厚的興趣。

特別是到了宋代,更是盛極一時,成為當時的前沿時尚,簪花受到了一大幫爺們兒的追捧。

我們在《水滸傳》中就會看到,這一大幫梁山好漢中,雖然個個充滿血性,『路見不平一聲吼』,戰場上沖鋒陷陣,殺聲震天,面對奸惡之人可以做到眼都不眨一下——分分鐘取了那『賊廝』的性命。

但是這並不意味著,他們都是一群粗野莽漢,恰恰相反,在很多地方他們極有生活情調,熱衷簪花,便是鮮明的例子。

綽號『短命二郎』的阮小五一出場便是『鬢邊插朵石榴花』;

浪子燕青是『鬢畔常簪四季花』;

病關索楊雄則『鬢邊愛插翠芙蓉』……真是不勝枚舉。

或許,正是好漢們腦袋上插著的野花,成了這部偉大作品極具溫情的細節,是作者溫暖筆觸的體現。

或許也正是這些細節,向讀者表明了,這些好漢才是真正的性情中人,而他們那些看似不順服的抗爭,確實是迫於社會的黑暗,正所謂梁山是被逼上的!

上圖_ 頭戴簪花的燕青畫像

那麼宋代男子究竟為何這麼『花癡』,對簪花情有獨鐘呢?我們來一探究竟。

  • 其一,花卉在中國文化中的獨特地位。

其實,花卉因為綻放時的美麗身影和散發的襲人香氣,常常成為美好事物的象征,從而頻頻出現在文人騷客的筆下,或寄寓相思,或表達祝福,或言明志向。

早在《詩經》中,就有『彼采蕭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這樣千古流傳的好詞佳句;在《離騷》中,大詩人屈原更是直言:『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直接把美麗的花草穿戴在身上,寓意高潔的品格;

上圖_ 《春社醉歸圖》局部 (舊傳 李唐) ,圖中男子頭戴簪花

到了漢代,離別的戀人寫出了『涉江采芙蓉』來訴寄相思之情;

陶淵明,『采菊東籬下』,表達淡薄之志;在王維的筆下,我們知道到了重陽節,當時人們有登高望遠,『遍插茱萸』的習俗;杜牧幹脆寫道:『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讓秋色直接在頭上盛開了;

到了宋代,詩人陸遊也在詩歌中寫到了『滿帽插梅花』的情形;韓元吉也有『不惜黃花插滿頭』的描繪。

不僅以古典詩歌為代表的古典文學中,就是在繪畫、建築、雕塑、音樂、服飾中也隨處可見花卉的影子,由此可見花卉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有著獨特的地位,引得人們喜愛,便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上圖_ 宋-貨郎圖,賣貨郞頭上戴簪花 局部

  • 其二,朝野貴族的垂范,引領風尚。

宋代人非常講究生活的藝術,其中插花與點茶、焚香、掛畫統稱為『宋人生活四藝』。

宋人的生活情調與宋代統治者對典雅文化的重視和引領是密不可分的。

沈從文的《中國古代服飾研究》就是這一領域的權威著作,他在著作中表示,遇到國家慶典或者有重大的節日,從皇帝到文武百官,甚至侍衛隨從都頭上簪花,花式多種多樣。

據記載,在淳熙十三年的元日,都城中舉行了簪花遊行的盛典,可謂『錦繡乾坤,花花世界』,吸引了遠近的百姓都跑來觀看,過一把見證盛世的癮。

著名詩人楊萬裡就寫了一首頌聖詩記載當時的盛況:

春色何須羯鼓催,君王元日領春回。

牡丹芍藥薔薇朵,都向千官帽上開。

事實上,當時的文武百官都為能得到皇帝欽賜的花而感到倍兒有面子,也被視為無上的榮耀。

這一慣例從唐代的史料中也可以找出不少例證。

.

上圖_ 明 仇英 《四相簪花圖》

除此之外,文人雅士的推崇,比如流傳久遠的『四相簪花』的典故,講的便是當時在揚州為官韓琦,在宴會上和在場的王安石等四人,共同簪花,插戴了當地同一枝上開的四朵有名的芍藥,芍藥也稱為『金纏腰』,後來都做了宰相的故事。

這個故事更增添簪花的祥瑞之兆。

自然沒有『隻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的規矩,於是在民間販夫走卒、優伶歌妓甚至死囚、獄卒都爭相效仿,並且簪花的品種也隨著時序季節的更替而變化,也就是說,但凡花兒嬌美地綻開在了宋人的視線裡,可能都免不了被『簪』的命運。

如此,簪花也在宋代流行開來,不管是節日、婚慶嫁娶、還是祝壽、探花都少不了簪花的參與。

上圖_ 黃慎 簪花圖 局部

  • 其三,簪花者本色與性情的流露。

一般而言,喜歡簪花者往往有著風流倜儻的性情,或者曠達豪邁的氣概。

最經典的例子可能就是被稱為『詩神』的蘇東坡『簪花醉歸』了。

蘇軾是豪放派詩詞的重要代表人物。

這位偉大的詩人,不僅有『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狂放胸襟,也有著『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的似水柔情,同時他還富有生活情趣。

他的一首《吉祥寺賞牡丹》一詩,便是用短短二十八個字寫出了這位大詩人的生活情調,且看:

人老簪花不自羞,花應羞上老人頭。

醉歸扶路人應笑,十裡珠簾半上鉤。

在熙寧五年的五月份,當時的蘇軾正擔任杭州的通判,在二十三日那天,蘇軾和一群好友一起到吉祥寺賞牡丹,賞花到了興會處,便飲酒助興,面對良辰美景,賞心樂事,對大詩人蘇軾來說,如果少了賦詩,簡直是無法想象。

於是詩人脫口吟出了這首好詞,用了反客為主的對寫手法,寫出了這樣令人捧腹的場景:放浪形骸,豁達不羈的官員,頭上戴著牡丹花兒,略帶羞澀,又酩酊大醉,一路東倒西歪,跌跌撞撞回去,引得路人卷起珠簾,爭相觀看開懷偷笑。

沒有護衛隨從,也不用擔心被質疑不務正業,有的是官民同樂的清明風氣和為官者詩意浪漫的生活態度。

一個樂觀豁達的蘇軾鮮活而鮮明地展示於世人面前。

如此景象,又如何不引人神往啊!

上圖_ 《升庵簪花圖》 局部 明代陳洪綬所作,圖中男子頭戴簪花

  • 小結

總的來說,根據資料顯示,宋代男子簪花已經是蔚然成風,集中展示時,則盛況空前。

可以說,簪花文化滲透了宋人生活的很多層面,即時放寬到整個人類的花卉文化史上,能像宋朝男子一樣把花戴到如此登峰造極的程度,恐怕也找不到第二家。

也因此,簪花成為了今天的人們研究和了解宋代社會風俗的一扇斑斕的窗口。

文:杜若

參考資料:《水滸傳》、《中國古代服飾研究》《沈從文》、《武林舊事》、《夢溪筆談》等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