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國多次主動稱臣納貢,宋朝為什麼一再拒絕。《網路歷史》

『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協和萬邦、四方來朝,是中國古代封建統治者的夢想。

對於中原王朝而言,前來納貢的國家越多,說明國力越強盛,反之,則預示著朝政的衰微,不能懾服外邦。

為使外邦來朝,一些帝王甚至不惜發動戰爭。

隋大業八年,高句麗不遣使朝覲,隋煬帝便舉傾國之兵東征。

但凡事總有例外,在宋代就出現了『送上門的買賣不做』的情況。

在兩宋300多年的時間裡。

大理國向宋朝遣使請貢求封多次,而基本都被宋朝拒絕,大理貢使多不『領於鴻廬』。

為何會出現這種『熱臉貼冷屁股』的現象,我們順著兩國歷史,慢慢說起。

上圖_ 宋太祖《927年-976年》,即趙匡胤

『宋揮玉斧』,『河外盡棄』

大理國和大宋開始接觸,是在北宋勢力控制四川之後,公元965年,宋太祖趙匡胤在滅亡後蜀,奪取四川,大將王全斌上奏,乘此機會,一鼓作氣,長驅直入,攻滅大理。

但趙匡胤卻拿起手邊的玉斧,在地圖上沿著大渡河畫了一條線,令宋軍攻勢到此為止,並說『此外非吾所有也』。

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宋揮玉斧』的故事,它被刻在昆明大觀樓的長聯上,廣為人知。

其實這『宋揮玉斧』之事,正史上不曾見到,難以真偽難定。

但是宋軍的確未再南下與大理發生沖突,這無疑是趙匡胤經過深思熟慮的結果,畢竟當時江南的吳越、南唐還沒有降服,北方契丹虎視眈眈。

新成立的宋王朝面臨的各方面壓力,而雲南偏居一隅,且山高水遠,易守難攻,故而就此收兵,方為上策。

大理國在得知宋軍奪取巴蜀之後,自然也不想戰火燒到自己頭上,於是就在北宋平蜀的當年,大理國派地方官員到黎州《今四川漢源》,表示通好。

雙方一拍即合,開始了的和平往來。

上圖_ 北宋時期 的大理國

經熱政冷,求封不得

自北宋和大理接觸以後,雙方在和平環境之下,經貿往來密切。

大理盛產天麻、三七、當歸、石斛等名貴藥材,頗受中原歡迎,而中原醫療技術發達,各種醫學典籍在大理被推崇備至。

更為重要的是,大理國大量飼養馬匹,而宋國面對北方遊牧民族政權的威脅,又急需優質的戰馬。

宋朝便向大理大量地出口中原茶葉,以換取馬匹。

雙邊茶馬貿易十分繁榮,四川黎州,廣西橫山寨《今廣西南寧田東縣》等地,都有用於貿易的博易場。

僅北宋崇寧五年,黎州馬匹交易額就有五千餘匹。

上圖_ 《大駕鹵簿圖書》中的北宋重騎兵,對戰馬的要求很高

但和貿易上的熱鬧相比較,北宋在政治上卻對大理十分的冷漠。

大理積極地向北宋靠攏,願意稱臣受封,可是卻吃力不討好。

北宋前後總共11次拒絕了大理國稱臣乞封的請求,拿出了一套又一套的說辭把大理國使者給搪塞了回去。

寶元元年《1038年》,北宋答復大理使者『燕土未平、河流屢決』,『多稼之陽,毀於水潦』等到『治平之時』,再冊封你們吧。

又如熙寧九年《1076年》,大理國使者攜『金裝碧王於山、氈廚、刀劍、犀皮甲鞍轡』這些稀世珍寶請求冊封,一樣還是被碰了一鼻子灰。

執著的大理,就像男生追求班花一樣追求著大宋,一次次乞求,一次次失敗。

上圖_ 趙佶《1082—1135》,即宋徽宗

唯一的冊封

到了宋徽宗年間,終於情況有了轉機。

大理國新皇帝段和譽即位,《天龍八部裡面段譽的原型,但應該不會六脈神劍》,要再向大宋上貢請封,『慕義懷徠,願為臣妾』。

宋朝廣州的地方官黃磷得知情況,上報給道君皇帝。

宋徽宗批示:請黃磷同志負責在廣西賓州籌建國賓館,準備接待大理國特使。

宋朝的這一反應,可謂是空前的,段和譽可謂感激涕零,追了多少年的女神,終於不再對你『呵呵』了,於是立馬派遣特命全權特使李紫琮、李伯詳出使大宋。

上圖_ 大理國段正嚴《1083——1176》又名段和譽,是文安帝段正淳之子

政和七年《1117年》大理國的使臣到達北宋東京城並受到了高規格的接待,他們進獻的貢物頗受宋徽宗喜愛。

文藝皇帝宋徽宗特別喜歡他們進獻的樂人,『以供觀宴,賞賜不貲』。

興致高昂的徽宗正式下旨冊封段和譽為『紫金光祿大夫、檢校司空、雲南節度使、上柱國、大理國王』這是大理國300多年歷史上唯一的一次受到宋朝的正式冊封,唯一的一次被大宋確認為藩屬國。

大理國一百多年的夢想終於實現了。

這不僅對於大理國是一件大事,對於大宋也是一件大事,故而被大宋寫進了公務員考試試卷,1118年宋朝科舉考試的作文題就是『代雲南節度使大理國王謝賜歷日』。

但好景不長,賜封大理國之後,進一步加深宋理關系一系列政策受到了宋朝群臣的抵制。

例如在大渡河南岸設城,搞自由貿易區,就被說成『邊隙寢開,虜情攜貳,非中國之福』架設宋理兩國友好橋梁的廣州觀察使黃磷也被彈劾『貪貢枉上,輕啟邊釁』。

最後黃磷被治罪,宋理關系就降回了原點。

上圖_ 南宋時期大理國

疏離冷漠,提防戒備

到了南宋,朝廷繼續采取了北宋前期『經熱政冷』的態度,只要買你的馬,和你做生意,不和你套近乎,搞什麼宗藩父子之國。

紹興三年《1133年》,大理國入貢及售馬,宋朝只要馬,別的不要。

紹興七年,大理國又上表,並貢大象和馬,宋高宗也隻受了馬,用以補充軍隊,而拒絕了象征兩國友好關系的象。

南宋對大理政治上不僅冷漠,而且還心存戒備。

淳熙二年《1175年》,靜江知府張栻訓練團丁,建議嚴格巡邊,目的就是防備大理國。

嘉熙四年《1240年》,大理國請求大使從四川黎州,雅安一帶道路入貢,被宋四川安撫使拒絕。

綜上所述,大宋和大理之間的外交史,就是大理不停的投懷送抱,而大宋冷面以對的歷史。

這是什麼緣由呢?

上圖_ 段氏與三十七部會盟碑

大理國請貢為何『孜孜不倦』

首先在政治方面,大理國統治集團內部派系林立,鬥爭激烈,執政者為了正統地位,尋求政治支持,所以不停地向宋朝討要封號。

大理國集權程度不高,地方部落勢力強大,經常不服朝廷管束。

而朝廷中一些勢力強大的政治豪門也時常挑戰王權。

1063年,洱海楊氏家族就發動政變,殺死皇帝段廉義,後來段氏皇族又依靠高氏家族的力量把皇位搶了回來,當至此以後,朝政又落入高氏之手。

爭權奪利,爾虞我詐的內鬥,使得統治者有了交好大宋以為後援的迫切需求。

上圖_ 大理國張勝溫畫卷

在經濟方面,大理國偏居西南一隅,要發展經濟,就必須走出去,搞外貿。

對此對宋出口馬匹是大理國的一項重要經濟支柱。

從執政者看,要搞好經濟,必須要搞好外交,故而大理國不停地示好。

在文化方面,大理統治者對中原文化十分仰慕。

『謹奉雲南與內地不可分』,大理使者入宋,『聞學校文物繁盛,乞詣州學瞻拜宣聖』。

嘉泰二年《1202年》,大理史臣取大藏經置五華樓,凡四百六十五部』,對中原文化的推崇,自然在政治上傾向於宋朝。

上圖_ 百年前的大理 五華樓

大宋為何一幅冷臉?

『囊外不如安內』的思想。

宋人有一個觀點,認為『唐亡於桂林』,唐朝為征伐南詔國而駐守在桂林的部隊發生兵變,最後滾雪球似的導致了黃巢起義。

宋朝政府片面地吸取唐代教訓,在多數時候,都奉行所謂『守內虛外』的政策,宋太宗說『內既理則外自安』,對於域外都是采取息事寧人的態度。

具體到對大理關系上,只要大渡河一線穩固不打戰穩固就好,什麼賞賜,冊封,加深雙方往來,都邊兒去。

隻有文藝皇帝宋徽宗,爛漫又好大喜功,搞了豐亨豫大的揚國威運動,才冊封了一次大理國王。

面臨北方極大威脅,無暇南顧。

宋朝前有遼、西夏,後有金、蒙元,在北方狼性的射雕英雄們始終對宋朝虎視眈眈。

宋朝疲於應付,沒有太多的精力去注意大理國,打理雙邊關系。

特別是到了南宋,宋人被打到了江南,給金兵元兵搞怕了,哪裡顧得上大理國?且對於大理國的頻繁示好,也杯弓蛇影了起來。

南宋深怕大理笑裡藏刀,表面臣服恭順,暗中捅刀子,到時和金人元人搞個南北夾擊,那就玩完了,所以對大理就漠視加戒備態度。

上圖_ 南宋初年抗金形勢圖

可以說,宋代對大理的冷漠態度,一方面是封建統治的片面短視,但更多的是國力不足的無奈之舉。

後來,元世祖忽必烈行『斡腹之計』,由川入滇,進攻大理,企圖包夾南宋,大理將軍高樂在戰死,宋遣使者吊祭褒獎,由此可知宋朝也不是不知道大理國對自己的重要價值,可惜自己實力不足,實在鞭長莫及啊。

文:大型獅子

參考資料:

【1】《大理國的朝貢及其影響》段玉明學術探索2016.1

【2】《兩宋王朝與大理國關系研究》劉永生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6.1

【3】《兩宋王朝的民族觀及對大理國的策略》雷信來,葛荃廣西社會科學2017.5

【4】《大理國與兩宋邊境貿易研究》黃誠齊齊哈爾大學學報2018.7

【5】《宋史》、《續資治通鑒長篇》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