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的包拯,其文藝形象為何到了元代才發展『成熟』。《網路歷史》

『開封有個包青天,鐵面無私辨忠奸臣』。

這首歌一定是不少80、90後們的童年回憶。

以這首歌為主題曲的臺灣電視劇《包青天》當年可謂是紅遍大江南北。

劇中的黑包公,剛正不阿,忠君愛國,愛民如子,斷案如神。

在展昭、公孫策和一眾江湖豪俠的幫助下,匡扶正義、斬奸除惡。

歷史上包公確有其人,是宋仁宗朝的清官,『少有孝行,聞於鄉裡;晚有直節,著在朝廷』。

但電視劇《包青天》的故事多半改編自民間傳統戲曲小說,故事曲折離奇,多涉鬼神,與實際的包公相差甚大。

這些包公案文學作品,種類繁多,其中最出名的當屬晚清石玉昆的《三俠五義》,塑造出了仗義疏財的錦毛鼠白玉堂、忠肝義膽的禦貓展昭等深入人心的人物形象,在民間廣為流傳,以之為藍本創作的『同人作品』層出不窮,『世之效顰學步者不下百十種,《小五義》也,《續小五義》也,再續、三續、四續之不止』在《三俠五義》的帶動下,包公戲進入了高峰,從西北秦腔的戲臺,到東南歌仔戲的堂會,到處可見頂著月牙兒的黑臉包公。

上圖_ 當代最為人熟知的包公影視形象,由 金超群 飾

肇始於宋

枝繁葉茂的大樹,也有其根本。

在包公生活的宋代,就已經有了關於包公的各種傳說,被當時的說書藝人在勾欄瓦舍中傳揚,如《三現身包龍圖斷冤》,說的是包公夜間做夢,成了東嶽廟的判官,通過猜破神像顯靈給的謎語,破獲一起命案的故事。

這可謂是開了包青天溝通人神,日間斷人,夜間斷陰的先河。

不過宋代的包公文藝還顯得很簡單,一是數量少,二是在作品中當配角的多,《宋四公大鬧禁魂張》說的是俠盜宋四公調戲土豪劣紳、貪官污吏的故事,包公隻是作為路人甲,一閃而現。

又如《紅綃密約張生負李氏娘》,說的是負心漢和癡情女的故事,包公僅是在最後關頭出現,來主持公義。

上圖_ 包拯《999年-1062年7月3日》

豐富多彩的元代包公故事

包公文學的真正地蓬勃發展還是在元代,現存的元代的包公戲,累計有11部,故事成熟,情節復雜,引人入勝,人物豐滿。

元雜劇屬於民間藝術,不為文人士大夫重視,遺失甚多,元代戲臺上的包公戲,遠遠不止於此。

下面先介紹幾部元代包公戲的遺珠吧。

《叮叮當當盆兒鬼》講得是生意人楊國用騎驢回家,碰上了大雨,就到路邊開瓷窯的『瓦窯趙』家躲雨借宿。

結果趙氏夫婦貪圖劉世昌身上的一大包錢,心起歹意,將楊毒死。

為毀屍滅跡,將楊的屍體丟到窯裡燒成了一個瓦盆兒。

村裡有個退休衙役張憋古,是趙大的債主。

趙就把瓦盆子拿去抵債。

誰知道楊國用的冤魂附在瓦盆上,晚上顯其靈來,冤魂叫張憋古帶著屍盆找包公報案,自己會在堂上現身控訴兇手。

上圖_ 《元曲選圖》中的《盆兒鬼·咿咿呀呀喬搗碓》

於是張就帶著盆子進了衙門,可是在公堂之上,鬼魂卻遲遲不出現,包公以為張憋古這老頭子是尋釁滋事,戲弄法官,把他轟了出去。

張憋古怪盆兒鬼言而無信,鬼魂說是衙門口的門神把他擋住了,讓他上不了法庭。

於是張憋古再去告狀,並請包公先撤去門上的門神,冤魂果然出現了。

包公知道了案情經過,將兇手夫婦緝拿歸案。

《原文為『忄敝』通『憋』,不同的譯本會寫成『憋古』或『別古』》

《盆兒鬼》 的故事情節離奇恐怖,滿足一眾觀眾口味,故而故事流傳至今,清代被修改後寫進《三俠五義》,現在戲曲舞臺上還時有演出,京劇《烏盆記》就是由《盆兒鬼》改編的。

上圖_ 老版《灰闌記》 連環畫報

《包待制智勘灰闌記》,講得是富商馬均卿,從妓院買了個妾名叫張海棠,海棠生下了兒子壽郎。

馬均卿的正妻胡氏,和官員趙令史通奸,毒死了丈夫,向鄭州知府誣告殺人者為張海棠,並聲稱壽郎是自己的兒子。

鄭州知府蘇順收了趙令史的賄賂,判處海棠死刑,兒子歸胡氏。

後來包公復審此案,發現疑點重重,重審時在大堂上用石灰畫了一個圓圈,把壽郎放在圈中,說誰把這孩子拉出灰圈,誰就是孩子親媽。

胡氏不顧孩子疼痛難忍生拉硬拽將其扯出圈外,而海棠心痛親生子,而不敢重拉。

包公從中看出端倪,遂重新偵察,終於得到案情真相,嚴懲了胡氏和趙令史,海棠母子重獲團圓。

上圖_ 灰闌記 連環畫封面

《灰闌記》其實很國際化,在《聖經》裡面,智慧之王所羅門就采有用灰圈斷子,佛教《百喻經》也有類似的故事,估計這是公元前就流行在印度和中東的民間傳說。

元朝有著遼闊的疆域和多元的文化。

《灰闌記》的作者李潛夫不知從哪裡聽到了這個故事,把他改編安在了包青天的身上。

到了近現代,德國導演佈萊希特看到了李潛夫的《灰闌記》,又把他改寫成了《高加索灰闌記》。

從西方到東方,再到西方。

《灰闌記》不愧為中外文化交流史的一段美談。

元代的包公戲不僅故事復雜,人物豐滿,而且語言也生動活潑,內還常有名言警句,『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為兒孫作遠憂』就出自元代關漢卿的《包待制三勘蝴蝶夢》。

上圖_ 包待制三勘蝴蝶夢 民國刊印本

那為什麼包公文藝在元代發展成熟呢?

  • 首先,是以元雜劇為代表的民間曲藝的繁榮。

元曲和唐詩宋詞一樣,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瑰寶。

元雜劇由宋金院本發展而來,在元代極為流行,上自宮廷豪門,下自黎民百姓,無不青睞雜劇。

元朝雜劇極受歡迎,乃至於紅遍大江南北的雜劇藝人都可以被推舉為高官的。

《元史-張珪傳》上記載,延佑二年朝會,皇帝要讓名優曹咬住為禮部尚書,被張珪以『伶人為宗伯,何以示後世』力諫而止。

元雜劇載歌載舞,『開於氣數音律之盛』,在悠揚熱烈的樂曲中,演員們唱念做打,既具有藝術表現力。

元代又不開科舉,文人仕進無路,參與劇本創作,又增強了雜劇的藝術性。

正是有了這樣的一種優秀的藝術載體,包公文藝才得以在元代蓬勃發展。

上圖_ 元代官制簡表

  • 第二,來自於元代黑暗的政治,百姓渴望清官。

元代法制及其混亂,『天下所奉以行者,有例可援,無法可守,官吏因得以並緣為欺』貪官污吏貪贓枉法,無所不為,《元史-成宗傳》載,僅大德七年一年,查處的貪官就有18473人。

元代民謠有言:解賊兩金並一鼓,迎官兩鼓一聲鑼,鑼鼓聽來總一樣,官人與賊不爭多。

黑暗腐敗的吏治,使得老百姓對包公這樣清正廉潔、剛正不阿的清官及其渴望。

對現實的不滿,和對公平正義的向往,就在戲臺上強烈地展現出來。

上圖_ 56年元代戲曲《陳州糶米》劉開申繪畫 封面

我們來看看元代優秀的包公戲《陳州糶米》。

陳州大旱,顆粒無收。

皇帝派劉得中、楊金吾兩個欽差大臣前去賣米賑濟,並賜予紫金錘。

劉楊二人卻趁機大肆收購,大發國難財。

老憋古為民申述,卻被劉楊用紫金錘打死。

老憋古的兒子小憋古找到包公鳴冤。

包公『曾和那權貴每結下些山海也似冤仇』如今已經看破官場是非打算歸隱,但看到了小憋古的冤屈,仍然挺身而出,『看那無知禽獸,我隻待先斬了逆賊狗頭!』奏請皇帝,去陳州調查。

《原文為『忄敝』通『憋』,不同的譯本會寫成『憋古』或『別古』》

上圖_ 56年元代戲曲《陳州糶米》劉開申繪畫 插畫

包公微服私訪,化妝成老農,體察民情,並給劉得中的姘頭妓女王粉蓮牽驢,弄清了劉楊二人大秤收銀,小秤放米,濫殺無辜的事實。

劉得中知情不妙,通過其父運作得到皇帝的赦書,『赦生不赦死』。

包公開堂審案,伸張正義,令小憋古將用紫金錘將劉得中打死,為父報仇。

此時,皇帝的赦書正好到達,原要救劉得中的『赦生不赦死』反而赦免了小憋古一命。

此劇寫出了貪官賑災盤剝百姓,官場官官相護的醜態,劇中的包公,即為民請命,不畏權貴,也足智多謀,熟知官場。

不愧是百姓心中理想的好幹部。

文:大型獅子

參考文獻:

【1】《元代包公文學與元代吏治》李建民江蘇警官學院學報2012.11

【2】《元代包公戲新探》李春詳中州學刊1983.3

【3】《包公戲的產生及對後世產生的影響》孫陸軍洛陽師范學院學報2008.6

【4】《延承與創新–包拯形象演變及設計研究》張黎思陜西師范大學2017

【5】《陳州糶米中的包公形象新探》周靜牡丹江師范學院學報2015.2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