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是宋朝的官場爭鬥,為何北宋頂多被貶官,而南宋有殺身之禍。《網路歷史》

提到宋朝,很多歷史愛好者心中就能想很直接的8個字『政治寬松,文化燦爛』。

的確,正因為有了宋太祖的『不可殺士大夫和上書言事者』這一祖訓,宋朝成為了中國歷史上政治環境最寬松的封建王朝。

正因為宋太祖和宋太宗對文教的重視,才有了大宋300多年的文化燦爛,很多宋詞和散文都成為中小學語文課本的『常客』。

然而,當我們仔細的比較北宋和南宋的差別,我們就會發現,同為宋朝兩個不同的發展階段,北宋的政治環境比南宋寬松很多。

上圖_ 《西園雅集圖》局部,宋朝文人學士

北宋時期,9代皇帝基本上能遵循『皇帝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傳統,整個北宋沒有大臣因為言論的問題而被朝廷判處死刑。

即便後人比較關心的『烏臺詩案』也在宋神宗和曹太後的親自過問下草草收場,朝廷對蘇軾的處分僅僅是貶官。

而南宋時期,從宋高宗趙構開始,『不得殺士大夫與上書言事者』的傳統就被打破了,趙構直接殺掉了向朝廷提出合理建議的太學生陳東,而權臣史彌遠更是直接暗殺了宰相韓侂胄,以及向史彌遠本人提建議的太學生華嶽。

那麼,同為重視文教的宋朝,北宋的政治環境為何比南宋寬松很多呢?對於這一問題,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考察。

上圖_ 梁太祖朱溫《852年12月9日—912年7月18日》,開平元年《907年》到乾化二年《912年》在位

  • 第一,兩個朝代建立的背景是完全不同的。

北宋朝是在五代十國亂象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

公元907年,朱溫滅唐建立後晉,中國歷史進入到長達半個世紀的大分裂時期。

在五代時期,皇帝像走馬燈似的換來換去,老百姓連最基本的生存都成了問題。

恰好,這樣的亂世也給很多英雄人物的建功立業提供了舞臺,趙匡胤就是一位這樣的英雄。

趙匡胤是職業軍人出身的皇帝,在建立大宋帝國之前,趙匡胤就擔任殿前都指揮使。

和其他五代的帝王一樣,趙匡胤也是通過政變的方式奪取了後周江山,建立了宋朝,並開始了他一統天下的偉業。

上圖_ 陳橋兵變 趙匡胤

公元960年,趙匡胤建立北宋王朝。

北宋建立後,身為皇帝的趙匡胤想到的第一個問題就在於如何維持國家的長治久安,避免宋朝成為『六代』短暫而亡。

為此,趙匡胤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強中央集權。

在軍事上,趙匡胤限制武將權力,杯酒釋兵權。

但文治上,趙匡胤想盡一切辦法改變宋朝『軍人政權』的印象,讓宋朝從五代時期的軍人政治向文治實現過度,這就不得不牽扯到趙匡胤親自制定的宋朝國策『文治』。

為了維護宋朝的長治久安,趙匡胤在加強文治上做了很多努力。

首先,在思想上,趙匡胤就認識到了文治的重要性。

根據有關史料記載,趙匡胤曾秘密地立了一塊石碑,石碑上記載著趙匡胤的『祖宗家法』:不得殺士大夫與上書言事者。

正是這樣的『祖宗家法』,徹底確立了北宋的統治基調——重文。

其次,趙匡胤時期對科舉制度進行了改革,這一改革一直持續到宋太宗統治時期。

趙匡胤時期,科舉制度就向廣大知識分子打開讀書入仕途的道路。

宋太宗時期,科舉制度的錄取范圍進一步擴大,錄取率進一步增加。

這一系列的舉措讓宋朝深得知識分子的心。

再加上北宋時期有『不得殺士大夫與上書言事者』的祖訓傳統,使得知識分子能廣泛參與政治,甚至形成了『皇帝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局面。

上圖_ 趙匡胤《927年-976年》

北宋用文治確立了王朝的長治久安,避免北宋重蹈五代十國短命的覆轍。

而南宋的建立環境可就與北宋大不相同了。

公元1127年,宋徽宗和宋欽宗被金軍擄走,趙構在應天府《今天河南省商丘市》稱皇帝,建立南宋。

南宋建立之後,整個局面和北宋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北宋建立後,盡管宋軍一直在打仗,但北宋的政治中心一直在開封,非常穩定。

南宋建立之後,趙構的朝廷從商丘跑到了揚州,再從揚州跑到了杭州。

一路之上,趙構朝廷飽受顛沛流離之苦,連生存都成問題,何談優待知識分子呢?定都杭州之後,心胸狹隘的趙構不是想著團結軍民收復失地,而是想著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並迎合投降派。

為了自身的統治利益,趙構竟然不顧大宋的祖宗家法殺害了愛國太學生陳東、歐陽轍等人,給南宋的政治環境帶來了嚴重影響。

到了後來,南宋出現了北宋少見的權臣當道的局面,秦檜、韓侂胄、史彌遠、賈似道等人大權獨攬,南宋權臣當道形成的原因有很多,但趙構破壞宋朝已經形成的文治之風,殺害太學生制造政治恐怖是南宋權臣獨裁政治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上圖_ 宋高宗趙構《1107年-1187年》

  • 第二,兩宋皇帝的執政能力有著較大的差別。

北宋之所以能形成『皇帝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局面,擁有非常寬松的政治環境,並開創長達100多年的盛世,這和皇帝的執政能力有著直接的關系。

更為重要的是,北宋皇帝基本上能做到從善如流,基本上會尊重大臣提出的意見。

宋太祖為北宋的文治定了基調,宋太宗為北宋的文治確立了很多制度,還通過出版《太平禦覽》《太平廣記》等書籍,擴大科舉的方式提高知識分子的地位。

北宋相對寬松的政治環境也就在宋太宗時期全面形成。

宋太宗本人就很欣賞犯言直諫的宰相寇準。

到了宋真宗、宋仁宗和宋英宗時期,北宋文治的盛世達到了高潮,三位皇帝的治國能力也都相當出色,太宗時期寬松的政治環境在真宗、仁宗和英宗朝繼續持續。

尤其在宋仁宗時期,北宋的寬松政治環境達到了極致,出現了很多幹練有擔當的大臣。

比如,范仲淹、晏殊、歐陽修、韓琦、富弼等人。

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理想更是體現出了北宋知識分子的擔當和家國情懷。

上圖_ 宋仁宗趙禎《1010年5月30日-1063年4月30日》,初名趙受益,宋朝第四位皇帝

到了宋神宗時期,由於王安石變法與神宗本人的性格原因,宋朝寬松的政治環境有一定的倒退。

然而,這一時期的北宋黨爭仍然堅持黨爭的底線,鬥爭失敗的官員最悲慘的結局就是貶官。

這與過往朝代,乃至明清時期官員在政治鬥爭中失敗後被砍頭乃至誅滅九族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在神宗、哲宗時期,知識分子進諫,皇帝納諫的風氣不如太祖朝到英宗朝,但有良心的知識分子還是可以給皇帝去提意見的。

直至宋徽宗上臺,權臣蔡京掌權後,北宋政治環境才變得緊張了很多。

但宋徽宗在客觀上還能保持宋太祖定下的『不殺士大夫』這一底線。

總而言之,北宋的這些皇帝,除了畫畫皇帝宋徽宗和一年天子宋欽宗之外,從宋太祖到宋哲宗在內的7位皇帝都是有家國情懷的英明君主,盡管他們的能力上有高有低,但他們主觀上是想把宋朝治理好的。

上圖_ 嶽鄂王像《《南陵無雙譜》》 嶽飛像

說完了北宋皇帝相對較高的治國水平,那南宋皇帝的整體水平到底是什麼樣子呢?

宋高宗本身就沒有什麼擔當,殺嶽飛更是他不可饒恕的錯誤。

宋孝宗是南宋第一位有擔當的君主,他給嶽飛平反還組織北伐,但他的魄力顯然不如北宋的皇帝。

在宋孝宗時期,宋朝宰相來回更換,顯示出宋孝宗對知識分子並不是特別信任。

宋光宗是南宋第二位有擔當的君主,盡管他在發展民生,打擊腐敗上做了很多的貢獻,但他的治國水平和宋孝宗大同小異。

宋寧宗成了政治傀儡,老受權臣韓侂胄和史彌遠的擺佈,本人沒啥作為。

宋理宗受到史彌遠和賈似道的擺佈,他本人僅在中間20年的時間裡有一定作為,但作為明顯不如北宋後期的宋神宗和宋哲宗,更不如宋太宗和宋太祖。

到了賈似道專權後,宋理宗沉溺於酒色,不理朝政了。

宋度宗智商有問題,整天沉溺於酒色,壓根就不是位『合格』的皇帝。

上圖_ 趙禥《1240年5月2日—1274年8月12日》,即宋度宗,宋朝南渡後第六位皇帝

經過比較,我們會發現:北宋有7個有擔當有作為的皇帝,而南宋隻有宋孝宗和宋光宗這兩個相對有作為有擔當的皇帝。

在專治主義中央集權制的中國,皇帝能力大小直接決定了國家政治的好壞。

很明顯,相較於南宋而言,北宋的皇帝對國家更加負責,為了自身統治長治久安,他們可以在很大限度內做到從善如流,並實現和士大夫共治天下。

換句話說,北宋皇帝對知識分子的信任度是整體高於南宋的。

上圖_ 蔡京《1047年2月14日-1126年8月11日》,字元長,北宋宰相、書法家

  • 第三,北宋時期,中央有參知政事、樞密使和三司的設置,中央機構的設置盡可能做到分權。

這就在北宋制度上避免了權臣一手遮天情況的出現。

即便到宋徽宗執政時期,宰相蔡京一手遮天,宋徽宗依然能免去蔡京的職務。

沒有了權臣的一手遮天,順我者昌逆我者亡,國家政治空氣必然寬松。

南宋時期,秦檜的專權徹底破壞了宋朝本來就很優秀的政治體制,隨著宋朝中央政治體制被全面破壞,繼秦檜後,南宋又出來了韓侂胄、史彌遠和賈似道等權臣。

一旦權臣專權,國家政治環境必然緊張。

總而言之,由於建國基礎不同,皇帝的執政水平以及對知識分子態度的不同,以及北宋的政治體制比南宋維持的更好等多方面原因,讓北宋的政治環境比南宋寬松很多。

文:軍事帥哥

參考資料:《宋史》《資治通鑒》《續資治通鑒長編》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