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趙匡胤黃袍加身篡周建立宋朝以來,趙匡胤認為皇位來得太順利了。
趙匡胤用以己度人的心理,一味認為那些跟自己打天的兄弟會造反,也認為誰掌握了軍權,也像他一樣篡位。
於是趙匡胤為了防止再次有將領發生軍事政變,他來一個『杯酒釋兵權』,把將領的軍權緊緊攥在手裡,也結束自唐朝以來藩鎮勢力過大的問題。
但趙匡胤牢牢地把軍權抓在手裡,看似是皇權決定軍權了,但軍權總抓住不放怎麼開疆拓土?
趙匡胤沒有想到一個萬全之策,卻形成了一個奇葩的軍事體制,使將士之間沒有默契性,而且連最基本的帶兵訓練都沒有了,為宋朝發展造成了不利因素。
趙光義繼位後,不僅繼續沿著哥哥的路線前進,繼續實施重文抑武策略,重視文官體制,打壓忽視軍事建設,使宋軍的血性漸漸丟失。
從宋朝現實來看,宋朝嚴格限制兵權有著現實的考慮,想不到好的對策就必須先抓住軍權。
趙光義雖然沒有哥哥趙匡胤那種『臥榻之下側,豈容他人鼾睡』的意識,但他卻在實際操作中打法粗糙,沒有在宋朝軍事拓展上想實招,終究釀成隱患。
公元976年,趙匡胤駕崩後,趙光義繼承哥哥當了皇帝。
趙光義為了顯示他的文治武功,滅了北漢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割據勢力,實現了趙匡胤未完成的事業。
但趙光義親自率軍,兩次伐遼想奪回燕雲十六州,最終趙光義失敗了,還差點把命丟了。
如果有一個好的軍事制度,調動起武官的能動性,趙光義還請親自上陣嗎?
趙光義伐遼失敗後,就仿佛患了『恐遼症』,致使遼國形成了對宋朝長期壓力。
既然打不過遼國,趙光義對內繼續鞏固權力。
他不僅豐富了趙匡胤重文輕武的做法,而且把宋朝將領看得很緊,不斷削弱一些邊關將領的權力,致使宋朝邊關沒有漢唐時期那般強大。
唐朝邊關大將可以開疆拓土,而宋朝時能守土就不錯了。
撫慰懷柔留隱患
趙匡胤當皇帝後,對於邊陲地區采取的撫慰政策,特別是黨項人聚居地,這值得肯定。
但這些地區如果有作亂苗頭,就不能一味懷柔忍讓了,該出手就出手。
趙匡胤封黨項族首領李光睿為定難節度使,李光睿死後,其子李繼筠繼承定難節度使之位。
李繼筠死後,他的弟弟李繼捧繼承黨項族首領之位。
但李繼捧考慮到自己年輕不能服眾,就去宋朝朝貢,被宋太宗封為定難節度使,並主動向宋朝表示不再實現世襲節度使之位,趙光義當然高興。
但李繼捧雖然效忠宋朝,他的族弟李繼遷卻對宋朝不感冒。
李繼遷從小受到李光睿的重用。
此人勇猛無比,他知道黨項之地有糧有兵有馬,而且盛產青鹽。
如果一味歸附宋朝,將來不僅失去土地,命可能就搭上。
982年,就在李繼捧去宋朝納貢時,主動交出,銀、宥、綏、靜、夏五地後,李繼遷就不服氣,他帶著自己的弟弟李繼沖及一邦親信開始反宋。
對於李繼遷的叛亂,趙光義當時並沒在意,隻是治了李繼捧的罪,而沒有對李繼遷的叛亂引起高度重視。
李繼遷雖然是一個小人物,但他是有一個很有頭腦的人,他叛宋後立即向遼國臣服,遼國又封他為定難節度使及夏銀宥靜五州觀察使等職,全權負責夏州軍事。
990年,李繼遷當了夏國王,繼續依附遼國,實力大增,而且還不斷收復以前的故地,成為宋朝西北一個強大勢力。
李繼遷勢力強大後,開始與宋朝對抗,996年,李繼遷甚至奪了宋朝糧草四十萬,並包圍靈武城。
趙光義大怒,兵發五路伐夏都以失敗告終,次年《997年》趙光義駕崩。
宋真宗繼位後,以息事寧人的做法把讓夏、綏、銀、宥、靜五州割給了李繼遷,名義上承認了西夏,從此遼國又得了『恐夏症』。
宋朝再沒有滅掉西夏。
養癰成患終招禍
如果在李繼遷勢力還不夠強大時,趙光義安撫李繼捧,再堅決滅掉李繼遷,或許不會使李繼遷勢力強大。
但趙光義沒瞧得起李繼遷這樣的小人物,認為他就是一股流匪。
趙光義這種放縱,使李繼遷勢力越來越強大。
西夏的強大也成為北宋滅亡的一個因素。
之所以這樣說,主要有以三個原因。
一是阻礙了宋朝軍力發展。
西夏勢力強大後,掐斷了宋朝與西域的交往,致使宋朝貿易受挫,特別是宋朝得不到西域來的良馬,而遼國又嚴控向宋朝賣馬,宋朝軍事不斷萎縮。
雖然遼、夏沒有強大到滅掉北宋,但也使北宋軍事實力受損。
二是宋朝國力受到壓制。
宋遼為了燕雲十六州有過很多戰爭,但西夏實力強大後,宋真宗不得不與遼國簽訂了『澶淵之盟』,與遼國以兄弟國之稱。
但西夏與宋朝戰爭不斷,實力未減。
宋朝實力再強,也頂不住連年在軍事上受挫和經濟上受損。
三是遼夏壓制下失去了翻盤機會。
宋朝對遼夏並不是一點作為都沒有,宋朝為了滅掉西夏,也曾有過迂回的戰略,那就是滅掉唃廝囉吐蕃,但此時宋朝已經沒有實力管制這一地區,再加上宋徽宗及一幫軟弱朝臣,想用迂回策略已經沒有機會了。
後來金朝突然崛起,宋朝還天真聯合金朝滅遼,讓金朝看到宋朝虛弱之處,致使北宋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