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一篇文章寫紅嶽陽樓,范仲淹到底有多牛?如今嶽陽樓依然聳立,卻不見當年寫文之人。
千百年來,《嶽陽樓記》驚艷了無數歲月,它早已成為了各大學子的座右銘,激勵著無數人奮馬揚鞭。
范仲淹出生於北宋,是北宋時期著名的文學家,他的一生仕途坎坷,雖然他官至副丞相,但是卻因為直言進諫惹得皇帝不爽。
他屢次遭到朝廷的貶謫,最終病逝在上任的路上。
范仲淹在朝為官時,當時的皇帝是號稱仁帝的宋仁宗,一向以寬宏仁義著稱的宋仁宗,為何屢次想要將范仲淹貶得更遠呢?范仲淹和宋仁宗之間的關系到底是怎樣的呢?
一、重用范仲淹
再好的千裡馬也要有識馬的伯樂,不然永遠隻是馬圈裡普通的馬。
范仲淹就很幸運,他這樣一匹千裡馬雖然屢經波折,但是總歸還是被身為伯樂的宋仁宗一眼相中,對他委以重任。
1.愛管閑事的人
當時走進皇家圈子的范仲淹,與宋仁宗越來越多的接觸。
范仲淹這個瞎操心的毛病就改不了,雖然他管的事情大多都是無關緊要的雞毛蒜皮,有一件事情卻讓宋仁宗與范仲淹的關系得到了質的提升。
因為宋仁宗即位時年幼,朝廷大權幾乎落在了太後身上,隨著宋仁宗的年歲增長,他也開始想要重新拿回屬於自己的權勢。
然而這件事情,宋仁宗也不方便在太後面前開口,就一直耽擱下去。
直到宋仁宗遇上了范仲淹,范仲淹當時上書太後,請求還政給宋仁宗。
雖然當時范仲淹人微言輕,但是宋仁宗正是需要像他這樣敢於進諫,讓太後還政的大臣。
范仲淹在尚書太後以後,宋仁宗便對他刮目相看,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之後的宋仁宗要如此重用范仲淹來進行改革了,這件事讓他們君臣二人的關系得到了潛移默化的改變。
2.慶歷新政
宋仁宗掌握政權以後,在之後的朝政中發現了一系列迫在眉睫的問題,就比如當時的冗官。
由於官僚組織過大,行事效率極低,往往官不對職,社會危機日益嚴重。
在這個情況下,宋仁宗就想找一個人來替自己改變這個現狀。
他找上的正是范仲淹。
於理,范仲淹在文壇享譽多年,號召力不是一般人能比的,這也是宋仁宗找他的原因之一。
於情,范仲淹當時作為出頭鳥,替宋仁宗說話要求太後還政,這自然得到了宋仁宗的青睞,范仲淹獲得了宋仁宗天生的好感。
重用自己喜歡的臣子替自己做改革的事情,這是再合適不過的。
綜上所述,無論是從社會背景方面,還是個人底蘊,亦或是送人中自己的情感方面,范仲淹都是最佳的選擇。
所以,范仲淹能得到宋仁宗的重用,並實行一系列改革。
二、貶謫范仲淹
范仲淹當時在皇帝心裡也算是一個可塑之才,但是改革觸動了保守派的底線,那些保守派聯名上書制造壓力。
最後導致了變法失敗,而作為改革派的范仲淹,也被皇帝貶出了京城。
1.改革過程
關於改革,其實范仲淹並不想接下這個任務。
在官場沉浮20餘年,已經磨平了范仲淹那直愣愣的性格,讓他也開始優柔寡斷起來。
但是為什麼他答應了?原因就在於朝堂上一聲比一聲高的呼喊聲。
宋仁宗又拿出了絕對的誠意,特意為范仲淹開了『天章閣』,讓他能夠真正抒發自己的見解。
這一系列操作下來,讓范仲淹覺得改革也不是特別難,他就這樣被宋仁宗忽悠去改革了。
改革說得容易,做起來難。
本來范仲淹就是走馬上任,許多的事情細節還沒有理清,就被朝廷催促著趕緊推行。
結果真正落實的時候遭到了很大的阻力,這讓范仲淹心力憔悴。
最後這場轟轟烈烈的改革,因為觸及了保守黨的底線,他們反撲上來的勢力強大,改革派無論如何也不能實施下去了。
親歷新政就這樣草草收尾,但是為王安石變法做了鋪墊。
2.被人算計
改革失敗以後,當中間看到很多改革派的成員被宋仁宗當場貶謫。
他就幹脆自己也上書給宋仁宗,在折子裡聲情並茂地表示自己也要自清離京。
范仲淹真的想走嗎,不,他隻是在試探宋仁宗。
范仲淹想要知道自己在聖人中心裡有沒有分量,結果他就被人坑了。
宋仁宗當時接到請辭表的時候,其實十分糾結。
因為不同意的話,那些保守派又開始在朝堂哭訴,同意的話又怕寒了范仲淹的心。
要知道,這次的改革其實是宋仁宗將范仲淹推出去做幌子,讓范仲淹背了這個黑鍋宋仁宗本來就心裡有愧。
這一封請辭信,他是左看右看也不能抉擇出來,他便問了宰相章得象,『以你看該如何?』
宰相章得象也不愧是老滑頭,他浸淫官場多年,裡面的彎彎繞繞說起來可是司空見慣的。
雖然他沒有公開表態,但是骨子裡到底是保守派,他陰起人來自然也不會手軟,他讓宋仁宗挽留范仲淹。
『范仲淹這個人就喜歡虛名,皇上若是直接同意會傷了名聲,倒不如極力挽留他,若是這范仲淹欣然謝恩,同意不再辭官,那便可以正式的把他逐出京城』宋仁宗同意了,極力挽留范仲淹。
范仲淹本來也沒想走,看到宋仁宗這誠懇的模樣,以為自己在皇帝心裡還是有地位的,即刻就領旨謝恩,再也沒有提出過想要離職的想法。
宋仁宗這麼一看,確實就跟宰相所說的一樣,范仲淹利用了他的仁慈。
失望至極的宋仁宗,直接把范仲淹貶出了京城。
畢竟像范仲淹這樣直言直語的人,也就隻有魏征一個人能被唐太宗無限制的包容,然而有的時候唐太宗都沒辦法完全理解魏征,更何況是范仲淹。
三、原因
范仲淹被宋仁宗所討厭所厭惡,最根本的原因隻有兩點,第一就是他的性子太過於剛正不阿,直言直語的諫言特別容易引來皇帝不滿。
這第2點,就是他涉及朋黨之爭。
1.剛正不阿
范仲淹一開始在官場上並不得意,當時范仲淹與晏殊交好,然而晏殊在舉薦門生上報名單中,卻並沒有把范仲淹寫在裡面。
宰相王曾就問晏殊,『你怎麼沒有把范仲淹寫進去,拿回去去重寫一份!』
范仲淹也算是晏殊的學生,怎麼晏殊就不願意把范仲淹報上去呢?其實這裡面還有一個故事,當時范仲淹為了感念晏殊的好,為了天下蒼生疾苦,他奮筆疾書寫了萬字奏章,請求宋仁宗改革弊政。
這可把晏殊嚇得不輕,要知道晏殊當年鋒芒畢露,如今照樣不是被磨平了棱角。
這讓晏殊覺得,和范仲淹做個知己就好了。
舉薦范仲淹的風險太大。
宋朝采取連坐制,被舉薦人出事,舉薦人也會受到責罰。
如果是這樣也就算了,范仲淹之前上書請求太後放政,但是折子都被宋仁宗壓下來了,其實到這裡范仲淹做得也不錯,還為自己贏得了不畏權勢的美名。
但是他腦子一根筋,把這件事在朝廷上捅開了。
宋仁宗那叫一個騎虎難下,本來支持太後的官員和太後本人不知道這件事,結果范仲淹居然在朝廷上提出。
無奈之下為了太後的顏面,范仲淹隻能被貶出京城。
好不容易等到范仲淹再次回到京城,他又開始把管事的手伸到了皇帝的後宮。
宋仁宗當時因為寵愛兩個妃子,想要廢了原來的皇後。
范仲淹就站出來說,這是不符合禮制的,廢皇後是不孝的表現。
范仲淹真是踩雷一個比一個精準,雖然宋仁宗是以仁慈著稱,但是他畢竟是一個皇帝。
對於一個以下犯上公然辱罵自己的臣子,宋仁宗是毫不留情面,又一次把他貶出京城
2.朋黨論
范仲淹在改革新政期間,本來就是心力憔悴。
加上因為動了保守派的奶酪,他們極力阻止之下,改革依舊在緩慢前行,就在這個時候朋黨之爭興起,本來對於范仲淹而言,這件事是空穴來風的。
保守派一直想要抓住改革派的頭頭范仲淹的小把柄,結果歐陽修的一篇《朋黨論》直接變成了導火索。
不管之前范仲淹有沒有私結營黨,現在這篇文章一出來,不用說了,實錘了。
范仲淹兢兢業業的改革,本來或許前途一片大好,結果卻讓他遇上了豬隊友,一篇文章直接讓他深陷輿論風波頂尖。
雖然歐陽修寫這篇文章並沒有那個意思,但是在這種情況下無疑是火上澆油。
總結
范仲淹一直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為己任,然而他卻不受皇帝待見,這也導致他一貶再貶。
固然范仲淹的性格占了很大一部分原因,更多的是因為宋仁宗容不下他。
他說話太直,為人又不懂得圓滑,雖然他所說的事情都是真的,但也確實對朝廷會有很大幫助。
但是他直接上書進言的方式,很容易得罪官場,就連晏殊都不想舉薦他。
話雖如此,但是宋仁宗和范仲淹可謂是成全了彼此,宋仁宗因為范仲淹樹立了清廉的朝廷之風,范仲淹因宋仁宗而成為千古表率。
但是他們之間的私人恩怨,可是一點都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