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南宋王朝舉國上下傾力北征,迎請『二聖』還朝的勝算應該是很大的。
但是,我認為,嶽飛能否如願的關鍵因素在於趙構的想法,而不在於秦檜有多大的影響。
為什麼這麼說呢?
其一,抗金形勢大好時,朝廷終止了嶽飛的軍事行。
如果南宋舉國上下傾力北征,勝算應該是很大的。
可是需要不需要北征金軍,『還我河山』,嶽飛說了不算,秦檜說了恐怕也算不了。
隻有當時的一國之君宋高宗趙構才能決定此事。
那時的年富力強、身康體健的趙構,如果下了決心,絕不會有被朝臣左右、幹擾的可能。
再者,抗擊入侵者,收復國土,舉國團圓,乃是天喜人願之事,想來不應該有什麼阻力。
那麼,如果高宗趙構真心想恢復故國、山河一統,他就會全力以赴地支持嶽飛。
屆時,憑嶽飛的赤膽忠心、勇武有為,憑他率領的比山都難撼動的嶽家軍《『撼山易,撼嶽家軍難』》,加之民眾的支持、其他軍隊的協助,肯定能直搗黃龍,迎請『二聖』還朝。
可是,就在捷報頻傳之際,朝廷卻以接連不斷的十二道金牌制止了嶽飛的抗金軍事行動,將嶽飛召回京城。
當嶽飛不得不收兵回撤時,長嘆道:
『十年之功,毀於一旦!所得州郡,一朝全休!社稷江山,難以中興!乾坤世界,無由再復!』
在抗金形勢大好的前提下,嶽飛卻被朝廷召回。
這是為什麼?
其二、秦檜力主『和議』,謀害了抗金英雄嶽飛。
據史料記載,『靖康之變』前,秦檜是為數不多的主張全力抗擊金軍入侵的朝臣之一。
被擄往金國又還歸,且成了趙構的朝臣之後,秦檜的態度變了,竭力主張『和議』,甚至殘酷地打擊、陷害嶽飛等力主抗金的忠良將士。
從而導致了嶽飛的抗金行動功虧一簣,嶽飛本人也被秦檜以『莫須有』的罪名處死。
忠魂一縷,飄散『奈何天』。
嶽飛先是被召回京師,後被殺害。
這是為什麼?
有的民間史料說,秦檜被俘虜後投降了金國,成了金國的臥底、內應,因而亂朝政、害忠良。
也許有這可能,但正史上好像沒有明確的記載。
古人之事,不便瞎猜,更不便唐突亂言。
但是,不管出了什麼狀況,如果高宗趙構真心想救回自己的皇父、皇兄,他會殺害『精忠報國』的嶽飛?就是秦檜想殺,他真能辦得到嗎?
其三、趙構的尷尬處境及可能的想法。
庶出的趙構為康王時,並不在宋徽宗的法眼之內,不被宋徽宗欣賞。
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春,金兵包圍了開封府。
在金軍要求大宋派人和談時,無人願意到金軍大營商談『和議』事項。
於是,趙構受被宋欽宗詔命,冒著生命危險,前往金軍大營談判。
當年冬天,金兵再次入侵,趙構又奉宋欽宗詔命出使金營求和時,被駐守河北磁州《今屬河北省》的宗澤勸阻留下,從而躲過了被金兵俘虜的劫難。
『靖康之變』後,趙構因禍得福,成了南宋王朝的開國皇帝。
從庶出階層得位,成為一國之君不容易。
不管是草民,還是君主,關鍵時刻為自己打算一下,都是常理,高宗趙構自然也不例外。
那麼,高宗趙構在迎請『二聖』還朝的問題上到底是怎麼想的?換作是你的話,你會怎麼想?
如果是徹底擊敗金軍,風光光地迎回『二聖』,是一回事;如果隻是迎回『二聖』的屍骨,什麼事都好辦,也可以說就沒有什麼事了。
如果真把『二聖』給活生生地迎回來了,怎麼安置?他趙構又如何對待自己?讓位,實在不願意把好不容易得來的帝位拱手讓人。
不讓位,『二聖』甘心嗎?
就是『二聖』確實不欲再獲取帝位,趙構又該如何侍候他們?一時不周,產生矛盾在所難免。
一個前皇帝都難伺候,何況是兩個,那就更難伺候!正常的禪位還好說一點,但是,庶出的自己畢竟是在國難之際擅自登基。
伺候不好,必然招來非議。
有了非議,人難做,事難辦。
鬧不好還會危及自己的皇位,乃至人身安全。
朝臣中自然也仍有忠於『二聖』的。
幫幫派派,勾心鬥角,惹是生非。
於是乎,政事擾攘、國事扯皮,還有清凈、舒適的日子嗎?
言而總之,『二聖』的問題在趙構,嶽飛的問題也主要在趙構。
秦檜確實是助紂為虐,但也與趙構有著必然的聯系。
因此說,嶽飛能否成功迎回『二聖』,很大的因素在趙構,與秦檜關系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