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杯烈酒釋兵權,自此朝內皆太平
『杯酒釋兵權』,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君臣相得、『和平交接』的典范,宋朝也成為封建王朝史上不多的沒有誅殺開國功臣的一朝,歷來為人們所稱頌。
在宋太祖登基打天下的過程中,以石守信為代表的禁軍將領,隨同趙匡胤南征北戰,立下了赫赫戰功,也在軍中樹立了自己的威望。
而當天下太平之後,這些領兵的大將,卻成為了進行的『心腹大患』。
無論是哪個朝代,都會做出和趙匡胤同樣的選擇,但是為什麼隻有他能夠留下『美名』呢?『杯酒釋兵權』真是我們看到的那樣?
一、宋太祖不是小白
『杯酒釋兵權』的實施過程,順利地讓人不敢相信。
從歷史的記載來看,趙匡胤一提起這事,石守信等禁軍將領立刻『領會精神』,心甘情願的交出了兵權。
乾德初,帝因晚朝與守信等飲酒,酒酣,帝曰:『我非爾曹不及此,然吾為天子,殊不若為節度使之樂,吾終夕未嘗安枕而臥』守信等頓首曰:『今天命已定,誰復敢有異心,陛下何為出此言耶?』帝曰:『人孰不欲富貴?一旦有以黃袍加汝之身,雖欲不為,其可得乎?』守信等謝曰:『臣愚不及此,惟陛下哀矜之』《宋史•石守信傳》
然而,我們在讀到這段歷史上會心生疑竇:任何一個將領,都把兵權視為自己的『私物』,現在被人赤裸裸的剝奪了,難道他們就沒有任何想法?問題在於趙匡胤。
這些將領們起兵為了什麼?不就是為了榮華富貴、蔭及子孫?這些東西,趙匡胤都給了他們,他們還有什麼不知足的?難不成真要把兵權握在手裡,大家撕破臉?就算撕破臉,能出得了皇宮?就算出了皇宮,能指揮得動士兵嗎?就算能指揮得動,打得贏趙匡胤嗎?
趙匡胤的軍事才能,是被嚴重低估的。
從個人武藝來講,他是封建王朝帝王中,唯一被稱為武術家的。
從軍事才華來講,他的戰略觀、大局觀、戰場應變能力,都堪稱一時之選,能夠結束五代十國亂世的帝王,豈是弱者!
二、宋太祖不是傻子
無數歷史經驗告訴我們,一個朝代最為英明神武的往往是開國皇帝,他們經歷過波譎雲詭的權力鬥爭,經歷過刀兵血火的殘酷戰爭,他們對形勢的認識和對人心的把握,已經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宋太祖也不例外。
我們都知道,宋太祖原本上柴氏皇朝的禁軍將領,在部下的擁立下黃袍加身,他既然能這麼做,誰敢保證別的臣子不會有樣學樣、也給他來這一手?所以就算趙普不說,趙匡胤也會考慮這個事。
隻能說,趙匡胤的方式比較溫柔而已,本質上並沒有任何區別。
相對來講,朱元璋的手法就酷烈多了。
朱元璋能夠取得天下,淮西集團出力甚多,但是為了能夠給兒孫掃除障礙,朱元璋痛下狠手,把開國功臣殺得幹幹凈凈,最終燕王朱棣起兵,朝中竟無能戰之將。
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講,那些開國的武將,在功勛赫赫的同時,卻也是驕橫無度、目無法度。
當戰事已停,如何安置這些武將就成為了讓人頭疼的事情,繼續讓他們帶兵,隻會生出事端,誰也不知道將來會發生什麼事情,所以趙匡胤此舉並無不妥。
三、禁軍將領們的利益博弈
960年正月初一,趙匡胤統率諸軍北上禦敵。
周軍行至陳橋驛,趙匡胤和趙普等密謀策劃,發動兵變,眾將以黃袍加在趙匡胤身上,擁立他為皇帝。
隨後,趙匡胤率軍回師開封,京城守將石守信、王審琦開城迎接趙匡胤入城,脅迫周恭帝禪位。
那麼,當初石守信、趙普、王審琦為什麼要擁立趙匡胤為帝呢?動機很明顯:就是為了榮華富貴。
對於他們來講,在周一朝,他們很難再獲取到更大的利益了,擁立趙匡胤,是一次冒險的政治投機而已。
宋朝是個文強武弱的朝代,所以石守信、高懷德、張令鐸等武將的存在感很低,但他們能夠在亂世中身居高位,能夠把身家性命作為賭註來搞政治投機,可見他們的政治頭腦是相當出色的,所以在趙匡胤『提出自己的憂慮』之後,立刻能夠心領神會,乖乖地交出兵權。
從另一個角度來講,趙匡胤也是個寬容大度,而且極度自信的皇帝,仁厚隻是他的表象,是底氣的外露而已。
他算準了這些將領們的反應。
實際上,對於解除這些將軍兵權的問題,趙普曾經多次建議,趙匡胤才采納的。
其實以趙普的精細,肯定在此前已經給石守信打過『預防針』了,剖析利害、講明利弊,石守信等又不是傻子,當然答應交出兵權了!
帝曰:『人生駒過隙爾,不如多積金、市田宅以遺子孫,歌兒舞女以終天年。
君臣之間無所猜嫌,不亦善乎』守信謝曰:『陛下念及此,所謂生死而肉骨也』明日,皆稱病,乞解兵權,帝從之,皆以散官就第,賞賚甚厚。
一個歷史事件的發生,絕不是我們表面上看到的那樣簡單。
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是一次精心策劃的兵變,『杯酒釋兵權』,同樣是一次精心策劃的行動。
這起為後人所稱頌的『仁厚』,背後依然充滿著算計、博弈,充滿著驚心動魄、不為人知的細節和兇險。
但是,如果從更大的時間尺度來看,宋朝的皇帝,盡管有昏庸疏懶,卻無殘忍好殺之輩, 從這一點來講,宋朝確實有值得稱道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