殺嶽飛罷兵權,一心想恢復祖制,宋高宗趙構的私心釀造南宋屈辱史。《網路歷史》

1127年靖康二年,女真金人揮師南下,攻陷東京《河南開封》,擄走宋徽宗、宋欽宗北去,北宋覆亡。

靖康之難後,宋高宗趙構在南京應天府《河南商丘》即位,建立南宋。

此時的宋高宗趙構面臨兩大問題,既要防止武將擁兵割據或叛亂,又要與金人議和,保住趙宋王朝在南方的統治地位,這兩個問題始終令他十分頭疼。

自趙匡胤建立宋朝開始,就吸取了唐末五代驕兵悍將擁兵叛亂,藩鎮割據,王朝短命的教訓,通過杯酒釋兵權等方式解除了軍隊將領的兵權,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制度來控制軍隊。

這套制度在北宋一百六十多年統治中起到了鞏固趙宋王朝的作用,但也有很大弱點,北宋的滅亡也與這種軍權的過分集中有關。

南宋建立時,金兵占據黃河以北,隨時準備以武力消滅偏居一隅的南宋。

而黃河以南也不穩定,到處都是潰兵叛將及盜賊,他們占據著大小州郡,根本不把趙構的南宋小朝廷放在眼裡。

北宋遺留的幾支官軍,不僅人數很少,士氣不高,而且散處各地,沒有形成統一的領導。

為了抵抗金兵的進攻,招撫或消滅抗命者,趙構不得不放松對軍隊的控制,允許前方將領擁有實權的官職、擁有較大的兵權。

在這種情況下一些戰功卓著的武將,如嶽飛、韓世忠、吳玠、張俊等均先後擔任了宣撫使、制置使,突破了北宋的限制,成為獨當一面的大帥。

他們對改變在抗金中的被動局面,穩定南宋政權,均起了積極作用。

但趙構依舊不放心這些武將,時刻想收回兵權恢復祖制。

趙構曾對嶽飛說:『進兵收復中原失地的時機由嶽飛決定,自己絕不加以幹涉』但實際上嶽飛幾次北伐均因趙構的制止而被迫中斷。

南宋的官軍多數掌握在韓世忠、劉光世、張俊、嶽飛、吳玠等人手裡,人數達到四十萬人以上。

而趙構直接掌握的卻很少,隻有七千人左右的禁衛親兵,嚴重威脅到皇權的安危。

為此,趙構一方面派文臣到各將帥處充當監軍,以限制將帥的行動;一方面對武將灌輸忠君思想,要他們向唐朝郭子儀學習,絕對忠於趙宋王朝,永保福貴。

對此,張俊心領神會,自行要求解除大將兵權,從而得到趙構、秦檜信任。

而嶽飛不但不主動交出兵權,反而要求增兵,觸犯了趙構的大忌,並且對向金乞和活動又堅決反對。

趙構要求嶽飛盡早撤兵『不可輕動,要班師』,但嶽飛卻不斷抗命不斷進兵,這就更加深了趙構對他的疑忌,因而在秦檜的陰謀策劃下,以『莫須有』的罪名殺害嶽飛。

關於收復失地,趙構表面上說『殺回東京迎父兄』,但這不過是種姿態以此來騙取臣民的支持,暗地裡他唯恐徽、欽二宗回來後不能保住自己帝位,也害怕萬一抗金失敗,同樣不能保持在南方的統治,所以他從未采取任何實際行動,隻是不斷向金人乞和,以保半壁江山。

為了向金人表達求和誠意,趙構派人到金朝,表示願意取消尊號,奉金朝為正宗,甘當藩臣。

而秦檜的歸來,與趙構狼狽為奸,成為推行議和與收兵權的主要助手與謀士,堅定了趙構不顧抗戰派反對,一意求和的決心。

趙構不顧抗金出現的大好形勢,不顧嶽飛、韓世忠、吳玠等主戰將帥及多數朝臣的反對,積極地展開議和活動,最終與金人達成協議,隨後就對擁有重兵的韓世忠、張俊、嶽飛三人,采取明升暗降的方式,任命他們為無實權的樞密院長官,終於達到了解除大將兵權的目的,終於恢復了祖制,終於可以高枕無憂了。

然而,伴隨著收兵權與議和的目標實現,南宋小朝廷也隨之走向虛弱,屈辱始終是南宋的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