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字希仁,是中國安徽合肥人,在古代稱之為廬州,具體在合肥的肥東縣。
在各種演義小說中,把他塑造成了一位鐵面無私,秉公斷案的形象,民間也素有包青天的稱呼。
更加引人入勝的就是他偵破的那些稀奇古怪的案件,簡直就是斷案小能手,東方的福爾摩斯。
對於包拯,最大的一個誤解就是他是黑面,而且額頭上還有一個月亮。
這個形象也是為了更加符合包拯鐵面無私的性格而杜撰出來的,真實的包拯其實恰恰相反,而且還是一位白面書生。
但包拯的子孫卻命運多舛,早年喪子,孫子也沒有能存活下來。
可能是好人有好報吧,最終還是有一個兒子,讓包拯這一脈延續了下去。
一、喪子後又痛失愛孫
對於包拯的生平,不論是演義的故事,還是現實中的經歷,相對都有一些了解。
但是在這些人裡面,很少出現包拯的家人。
包拯一生有兩個妻子,一個小妾。
第一個妻子很早就離世了,並沒有給包家生下一兒半女。
幾年後,包拯又娶了一位妻子,她給包拯生下了一個兒子和兩個女兒。
兒子包繶在長大成人之後,也娶妻生子,給包拯生了一個孫子包文輔。
本來是皆大歡喜的好事,但天不遂人願。
兒子在第二年就離世了。
包拯白發人送黑發人,痛苦不已。
而兒媳此時也才不過二十出頭,包拯不忍兒媳從此守寡,於是就準備讓兒媳退回娘家,還可以再嫁他人。
沒想到兒媳卻不同意,一心做包家人。
沒想到,僅僅幾年之後,孫子包文輔也夭折了,一下包家就後繼無人了。
二、柳暗花明又一村
當包拯六十大壽的時候,很多和包拯要好的親朋好友全部都來給他祝壽。
包拯要求來慶賀的人,不得帶重禮,否則就不予相見。
沒想到,當朝天子居然也派人送來了賀禮。
而包拯居然也照樣退還了。
而壽宴也在這個小插曲之後,平平淡淡地開始了。
在壽宴上,雖然包拯高興不已,可是心中難免有些惆悵。
畢竟在古代,傳宗接代可是頭疼大事,包拯已經年邁,而包家卻無後了。
就在這悵然若失之際,兒媳卻不知從何處抱來一個男嬰,還說這是包拯的兒子,孩子還沒有名字,讓包拯給起名。
原來這個孩子居然是包拯那唯一的妾室所生,而因為這個妾室脾氣不佳,早就被包拯趕回了娘家。
沒想到,當時的妾室已經懷有身孕,回家後就下了一個男丁。
之後包拯給其取名為包綬。
當時也是因為妾室覺得包拯不喜歡自己,怕因為此讓孩子受到牽連,於是也不敢說。
而兒媳在看包拯六十大壽,心情不錯的時候,也就把這個孩子抱了出來。
隨後全家對此子自然疼愛有加,而包拯的妻子更是視如己出。
老年得子的包拯更是喜出望外,也代表著包家有後了。
三、兒子繼承包拯品格
包拯去世前,對此子教育有加,更是留有家訓:
『後世子孫仕宦,有犯贓濫者,不得放歸本家;亡毅之後,不得葬於大營之中。
不從吾志,非吾子孫』。
兒子也謹記家訓,恪守嚴謹,後來也當朝為官。
也是像包拯一樣艱苦樸素,盡忠職守。
更是和父親一樣,深得百姓愛戴。
而他病逝的時候,身上的行李中,居然沒有一點錢,都是一些書籍之類的東西。
享年四十八歲。
而他雖然沒有像父親那樣,活得更長久,但是生下了不少子孫,共有四個兒子和3個女兒。
而這些後代,也謹遵當年爺爺的祖訓,成為做人的準則,並且代代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