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宋仁宗下朝回宮,張貴妃一臉邪笑地迎了上去,剛要開口問伯父張堯佐復職一事,宋仁宗搶先吼道:『你心裡就隻有你家親戚,哪還有我,為了此事,今天在大殿上,包拯的唾沫都濺到我臉上了』。
鄭貴妃被這突如其來的怒吼聲嚇得不輕,於是委屈地哭訴道:『你從來沒有罵過我,今天卻為了一個臣子,欺負哀家,我不活了』,宋仁宗心頭一愣急忙撫慰道,愛妃這是哪裡話,你伯父就是我伯父等這個風頭過了,我再想想辦法,一陣軟磨硬泡過後才將張貴妃拿捏住。
這事的起因還得從宋仁宗這個看似稀裡糊塗,但又進退有度的處事風格說起,很多人給宋仁宗腦門上貼的標簽就是個愛聽枕邊風的糊塗皇帝,但經過此事,卻不見得。
因為不難看出,他這是想兩邊討好。
宋仁宗在親政後,張貴妃成為了他最寵幸的妃子,而張貴妃的伯父張堯佐,依仗著侄女的關系飛黃騰達,最終任職三司使,也就是當時最高的財政官員,遺憾的是他在職期間一直沒有做出什麼成績,在爭鬥不休的朝堂上坐著高位背著手拿高工資,自然遭人詬病。
後來,鐵面無私的包拯連續六次上書彈劾張堯佐,宋仁宗在左右為難之際,隻好下旨免去了他的三司使職位,但為了安慰張貴妃又改命他為宣微使,宣微使雖然級別高,但沒有任何實權。
結果包拯得知此事後,依然堅持要求免去張堯佐的職位,仁宗雖然心裡十分忌恨,但實在說不過包拯,隻好給了他一個滿意的答復,而張貴妃知道後,繼續為伯父吹枕邊風。
過了好久鄭貴妃以成了『溫成皇後』統領後宮,仁宗以為包拯已不會再搭理國舅張堯佐之事了,於是又偷偷摸摸地讓他做回宣微使,不曾想包拯知道後在朝堂上一點面子都不給,直接把宋仁宗罵得裡外不是人,還噴了仁宗一臉的唾沫星子。
於是就有了開頭那一幕,為何包拯要嚴厲阻止溫成皇後幫助張堯佐復位,我想是因為當時宋朝前期後宮頻頻幹政,如果外戚勢力擴張把持朝政,那後果不堪設想。
而張堯佐雖然業績不突出,但能力還是有的,因為他的為官履歷和包拯極為相似,隻因自己造就了著名的『錯把馮京當馬涼』這一典故,鬧出了天大的笑話,所謂德不配位理虧得很,隻好躲在仁宗和溫成皇後的背後,來抵擋包拯的強烈攻勢。
宋仁宗的身世同樣充滿著傳奇色彩,更多人是通過『貍貓換太子』的故事熟知,雖然此故事是小說杜撰的,但宋仁宗是原正主,而他的母親正是李宸妃。
宋仁宗的親生母親是劉皇後身邊的一名侍女,隻因劉皇後為了奪得『後位』借肚生子,將侍女送上了宋真宗的龍床,成為了嬪妃,很快李宸妃生下了宋仁宗,孩子落地的瞬間劉皇後坐不住了,便把仁宗搶了過去硬說是自己所生,而由於李宸妃地位太低的緣故,隻能任人魚肉最終抑鬱而亡。
後來宋仁宗做了皇帝,但對自己的身世任然一無所知,直到劉太後去世仁宗親政,他才得以知道自己的親媽是誰,仁宗當時就坐不住了,到處查找線索,多方打聽後才得知,所有人都知道的事,唯獨自己不知道,一直以仁孝自居的仁宗,結果連親媽是誰都不清楚,豈不成了笑話。
於是宋仁宗一面派人包圍了劉氏宅院,另一面痛哭流涕地向安放李宸妃的洪福院走去,目的隻有一個開棺驗屍,這真是仁孝的模范呀,沒想到棺木打開的瞬間一群人傻眼了,躺著的李宸妃在水銀的養護下栩栩如生,所穿戴的服飾,都是按照皇太後的規格來操辦的,這時仁宗才明白過來真假,便立馬下旨平息了此事。
凡事點到即止,是為上策,看似糊塗但不能真糊塗,不然世事難料,說到這件事還得多虧了當時的宰相呂夷簡,他審時度勢向劉太後提出了此意見,才得以保全了很多人的性命。
宋仁宗在十三歲時登基,朝政被劉太後把持,在處理很多朝政之事,仁宗一直『糊裡糊塗』,這就是他給群臣的深刻印象,以至於自己親政後許多事情大臣們都得橫插一腳,還得讓他這個皇帝聽大臣的,這對皇帝來說是件苦惱的事情。
有一次,大臣王德用給仁宗奉獻了一批美女,仁宗很想留下來充實一下自己的後宮,結果走漏了風聲,諫官王素屁顛屁顛地跑來找仁宗說道。
王素一到宋仁宗就知道他的來意,於是兩人來了一次推心置腹的交流,他倆的父輩本就是世交,現在到了他倆這裡可不想搞得過於生分,但讓仁宗在整日喋喋不休的大臣和美女之間選擇,你說該怎麼選呢。
王素的意思是仁宗選擇美女,那麼和大臣們的關系就漸漸疏遠了,這讓仁宗沒想到套了半天的近乎卻得出此結論,便不舍地把美女退了。
慶歷三年《1043年》,范仲淹根據北宋的實際情況,向宋仁宗提出了很多變革策略,宋仁宗看到後,直接拍手叫好立即表態,『我相信你,放手去搞吧』於是一場轟轟烈烈的慶歷新政就開始了。
范仲淹一幹人等在得到仁宗的支持後,激情高燃地開始了變革推進工作,但變革一事阻礙重重,由於范仲淹在變革的過程中觸碰了很多人的利益,很快就被排擠出了朝廷,這場變革之事就這樣以一年四個月的時長草草畫上了句號。
也許宋仁宗想要表達的意思是,可以先試著搞搞如果不行就拉倒,但這是後話了,變革一事有所犧牲在所難免,或許這正是領導者的『無為而為』的手腕吧,看似管理者什麼也沒做,但充分地調動了機器的所有部件,讓它有序運轉,得出自己想要的結果。